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姬乃军1983年8月,陕西省延长县黑家堡乡张兰沟村村民常本亮,在挖土窑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器物出土时并伴有人骨,当属墓葬。同年10月。这批青铜器由延安地区文管会办公室征集收藏。同年12月,笔者和巩启明先生一起对铜器出土地点进行...  相似文献   

2.
1985年4月,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滍村村民修鱼塘时,在路基旁发现了4件青铜器。市文管会闻讯派人进行了调查和清理,据现场情况看,青铜器均出自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坑大小和器物的位置已被搞乱。这4件铜器为鼎2件(形制不同),提梁卣和簋各1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殷商后期青铜器的不断被发现,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分期断代问题进行了探索,所得颇多,并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当指出,就目前存世的铜器资料看,殷商后期的青铜器,本身可以表明绝对年代的甚少,这与这一阶段铜器铭文内容简单是密切相关的(即使是可以确定相对年代的青铜器,也往往需参考出土铜器的墓葬、坑  相似文献   

4.
四川犍为金井乡巴蜀土坑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4月,犍为县金井乡万年村村民建房取土时,在黎家山原生产队公房东侧房檐后挖出青铜器10余件。县文化主管部门闻讯后,即前往查看,并将这批文物收回。据1977年省博物馆考察,这里是一古墓群区。所以这批铜器一出土,立刻受到省文管会的重视。现场调查得知出土铜器的墓葬已大部被毁,但西侧(已拆公房的房基内)尚有墓两座。于是对这两座墓进行了清理,两墓编号为 M5、M6。墓室结构这两座墓开掘在黄褐色的熟土层内,墓  相似文献   

5.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物价值极高。青铜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古铜器专家依据铜器外表锈蚀特征,将其皮壳概括为黑漆古、绿漆古、水银沁、枣皮红等,对铜器真伪锈蚀的鉴别,是判断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与这一地区常见的西周青铜器窖藏有一定的区别,尤其表现在这批青铜器强烈地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该窖藏青铜器与周边同类青铜器及相关陶器的比较,探讨了该窖藏青铜器自身独有的特征及来源问题,认为这批铜器的器主及作器者并非按周人通常流行的铜器纹样、形式制作,而是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家堡出土青铜器研究●张懋钅容一陕西省称得上是中国青铜器的故乡。从西汉迄今,青铜器层出不穷。本世纪70年代出土最多,如著名的微史家族铜器群、裘卫家族铜器群等。以西周青铜器最负盛名。进入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开展较少。比较重要的西周青铜器有长...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11)
<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留存至今、令人印象至深且极具魅力的遗物。商周时期,制造这类器物的目的,是为了在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典礼上盛放酒食、娱乐神灵,青铜器就成了贵族宗教与政治生活中最珍贵的礼器。西汉以后,青铜器开始脱掉商周青铜器的繁缛与神秘的外衣,改变铜器功用,融入日常生活。铜器之用,一为庙堂祭祀之器,一为日常家用生活器具。而铜器在生活中的拓展,最具艺术  相似文献   

9.
古代青铜器的腐蚀性破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铜器为什么生了很多锈?为什么有的青铜器光滑无锈;有的青铜器却锈成了一堆,看不出器形?为什么青铜器表皮具有不同颜色的“地子”?铜器的锈又有不同的形状?为什么有的铜器非常坚固;有的铜器却又腐朽不堪,一碰就坏?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青铜器的腐蚀”来解释和回答。因此,青铜器腐蚀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应该认识、应该了解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博物馆收藏品中,对青铜器保管、保养、修复、复制等技术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应该了解它,认识它,并进而掌握它。这里,我仅将个人多年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一点经验、体会介绍出来,作为工作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起步较晚的宋元明清铜器研究一般而言,铜器收藏特指汉前尤其是三代青铜器,这种特指在中国大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收藏市场形成后才发生变化。由于中国大陆限制青铜器的收藏和流通交易,青铜器收藏甚微,器物稀见,且鲜有人将其列为收藏项目。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以纽约、伦敦、巴黎等艺术品市场上,铜器备受收藏者、古董商、博物馆青睐,屡屡创出中国艺术品交易天价。毫不夸张地说,私人藏青铜器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也因此导致了中国大陆忽视宋元以降中国晚期铜器的收藏与学术研究,基本形成了  相似文献   

11.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3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发掘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经初步整修去锈,发现三件器上铸有铭文。其中一件鼎盖内有铭文五行,共四十四字;肩部与盖同铭,环绕二周。根据铭文可知铜器系徐国制造。徐器在浙江境内出土,实属罕见,这为研究春秋时期浙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喀左铜器群的文化归属,指出大、小凌河地区的铜器窖藏应由多次自中原地区不同地点输入的青铜器组成,被游牧民族作为威望物使用,而铜器窖藏的出现和游牧生活周期相关,因此喀左铜器群可能标志游牧文化的南缘。本文列举在分析青铜器的文化归属上的器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范式,指出只有通过行为考古学模式,才能全面复原铜器窖藏形成的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付博 《收藏家》2023,(2):14-20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各类仿古铜器中,基本都可在古代青铜器中找到一致的类比对象,除礼制祭器出现少量仿古铜器外,清代仿古铜器已经基本上剥离古代青铜器使用价值和内涵,它们既有尚古的模仿,又有求新的追求,使尊古运动下的仿古铜器逐渐成为统治者释读古代文化、崇学尚儒的思想和文人笔下尚古风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1977年12月,陕西澄城县城郊公社串业大队的南串业村,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这是解放后澄城县首次发现的商周青铜器。据发现铜器的社员叙述,同出的还有人头骨。我们经过现场调查,得知铜器出土于一个竖穴墓中,现场还残留墓葬的一角,填充五花土。铜器大小共十八件,计鼎一件、簋一件、銮铃四件、铜鱼十二件。这个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周青铜器和周人活动范围,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陈小三 《文物》2022,(5):56-62+70
<正>东周青铜器经历了从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向列国风格发展的过程。大体而言,春秋早期阶段延续了西周晚期以来的铜器风格;到春秋中期阶段,铜器的形制、纹饰乃至铸造方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铜器造型愈加规整,开始出现耳、足分铸的现象,同时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拉大;到春秋晚期阶段,形成了秦、楚、晋系等列国风格青铜器。晋系青铜器是列国铜器中的典型代表,除了造型具有自身特征外,在纹饰上也有自己的突出特征。除了大量的蟠螭纹、蟠虺纹外,  相似文献   

16.
湖南宁乡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器来源问题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岳阳商代遗址中发现的铜器及炉渣可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岳阳铜鼓山等四处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器及炉渣进行了金相观察、成分测试与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山遗址的铜器与盘龙城、郑州商城铜器在合金技术与矿料来源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铜鼓山作为盘龙城的次级军事据点,铜器或铸铜原料可能直接来自盘龙城。樟树潭遗址发现的锡青铜熔炼渣表明岳阳地区最晚在二里岗晚期即开始了青铜器生产,所用的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表明其青铜器生产是在商王朝的资源流通分配体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铭文为"某伯"的有铭铜器进行了梳理,再结合与之相关的仲叔季铜器,发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伯"根据金文和文献资料可确定其阶位并非为伯的,则"某伯"当为行辈称谓,此类铜器可称之为"某国"青铜器;一是"某伯"阶位不可考,此类"某伯"不能笼统地界定为阶位,其中当有不少为行辈称谓。笔者建议,将此类铜器命名为"某氏"青铜器,而不宜称之为"某国"青铜器。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出土大量商时期的青铜器,其中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器集中出自盘龙城及其附近,指示出商人兴建盘龙城的目的应是控制长江沿岸地区而非占据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出土的殷墟时期的青铜器表明商文化对这一地区仍有影响,这些铜器大致呈线性分布,与二里冈文化南下的路线一致。长江以南的一些文化因素也于此时进入江汉平原的南部。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式青铜器可能由中原经江汉平原传入,但大量以动物造型的铜器为主的地方型铜器可能产于当地,它们代表了湘江流域的一支地方性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9.
目次一徐国铜器铭文研究二徐国青铜器的组合、形制与纹饰特点三徐国青铜器的特点一徐国铜器铭文研究由于徐国史料的匮乏,徐国铜器铭文作为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徐国的历史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对徐国铜器铭文作了初步整理〔1〕,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收录七件具铭徐器。1990年代初,董楚平对徐国铜器铭文作了较系统的整理〔2〕,其《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收录二十三件具铭徐器。两先生对徐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但因相关条件的制约,他们未能充分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徐  相似文献   

20.
太原金胜村1988M251铜器群在晋和三晋乃至整个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和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关于它的年代考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青铜器形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太原金胜村1988M251铜器群的年代不可能早至公元前475年;通过与年代清楚的楚文化系统典型铜器比较可知,太原金胜村1988M251铜器群的年代与随州擂鼓墩1978M1曾侯乙墓铜器群的年代比较接近,约在公元前433年前后。从晋、楚两大文化系统青铜器和考古学文化分期来看,约公元前453年前后物质文化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以之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界年代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