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重要议题。欲探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除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之外,中国本身的转变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清代学术位居近代转折之关键,其学术特色与认知,代表前近代学者对传统学术及其发展之重要反思。本文就以晚清重要学者龚自珍为焦点,说明他如何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观点,上溯《汉书.艺文志》,分判"六经"与"六艺",一则为经学的千年传统厘出一个统序,建立起经学学术史观;进而梳理出六艺的知识系统,并直接与乾嘉以降所新兴的专门之学分相属系,勾勒出六艺之学的专业分化。这个观察,不仅说明传统经学在前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分化情形,也展现出清儒对传统学术所作的初步知识层构。  相似文献   

2.
朱凯悦 《神州》2013,(8):40-40
经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地位,汉代则是经学发展的极盛时期。在汉代,经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而汉代经学出现上述阶段性特征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性需求,儒家社会理想与学术理想的矛盾以及儒经的语言文字特点等。今、古文经最后合流,也是由其自身的内在理数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说儒》既是胡适最重要的学术著述之一,又体现了1930年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儒学研究史的新走向。自从1934年《说儒》发表以来,相关论争和研究几乎从未停歇,从而成为民国学术史、儒学研究史上的一大公案。有关《说儒》的零星议论从其发表之后便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则始于1949年后。现在看来,海内外的多篇相关论著,均各胜擅场,其本身亦成为当今中国学术史、儒学研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尚无法回答诸如胡适晚年仍坚持的《说儒》出现后中国上古文化史需"从头改写"的信心自何而来、《说儒》现实关怀何在及其本身的多重意涵等问题,此或亦是《说儒》及其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4.
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思想相资互补、相辅相成已成共识。笔者认为二者相资互补的深层原因是二者有着共同的旨趣,即实现生命的永恒。儒佛从不同的理论前提出发,经由不同的理路最后殊途同归,但是不可否认二者所由以产生的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各异的。同时儒佛的这种追求崇高的精神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以很大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学术思想,大都以先秦诸子为渊薮。百家之中,儒、墨最为显赫。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然自秦汉以降,墨学湮没,儒学独尊,俨然成为执中国学术牛耳的一大学派,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教育、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尽管其间多有波折,时而“尊孔”,时而“反孔”,但儒学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贯穿中国历史垂二千余年。因此,若要深刻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解开中华文化之谜,不可不研究儒学。  相似文献   

6.
时显群 《史学月刊》2008,(6):121-123
中国先秦学术的精华在先秦诸子之学.学者们对于先秦诸子派别的分类不一,有的分为六家,有的分为九流,然而其中最主要的派别,只有四家,即儒、法、墨、道.法家之学是一种纯粹的治国之学.中国学术中,如果缺乏法家之学,便要失去关于治国方略方面最精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之为阴性文化,而中国的这种阴性文化传统在先秦诸子的儒、道两家思想中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对此进行具体探寻,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寻阴性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正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坚持儒家"礼义"的同时,又借鉴了法家的"重法"主张。他对刑法的态度比其他儒派学者更为积极,其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也是最为全面而深刻的。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荀子刑法思想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而且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事实上,不论是西方刑法思想史还是中国古代法制史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刑法思想史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显然不利于重唤刑法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之新生。刑法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治理手段,其妥当施用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当下具有相当的合理因素与现实意义,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代替道家学说成为统治天下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封建社会探索时期的重要成果,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正统主导思想。儒盛道衰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和研究西汉前期统治思想的这一转变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历史上产生的儒、释、道三大派和平思想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为此,南京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论丛》,共分三册,为《儒学和平思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中,余英时尤其推重"宋学",并对"宋学"作了广博而精微的研究。综合余英时的著述与论说,他对"宋学"的现代诠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与精神,即:援释入儒的文化贡献,"内圣外王连续"的儒学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精神,实证与诠释结合的经学方法,"朱陆之争"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关于“儒”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关于“儒”的研究动向赵寿凤郭玉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就会知道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儒家思想,依据一般的解释,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但是,什么是“儒”呢?为什么要把孔子的思想称做儒家思想呢?对于这些问题,应...  相似文献   

13.
今之河南,古为豫州,因其地望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其在形胜上多为修坦广袤的河流冲积平原,故别号中原。古代中原,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这里开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撇开中原文化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恐怕连话也说不周全。平心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根在河洛,应是不争之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言必称儒、佛、道,此三者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要载体,儒、道姑且不论,即以佛教而言,这株移植于异域的菩提树,也是最先在中原生根、…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道是在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上得以形成,而佛教则是由外域"引入"的一种文化资源。本文旨在分析两种文化在附会与碰撞过程中,佛教何以被中土人士误解为一种神仙方术,与黄老并列,从而形成了早期佛教入华时的神仙化特征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的董仲舒不过是专治《春秋》的纯儒,而这一认识在《汉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武帝朝并未被过于重视的《春秋》纯儒董仲舒,随着汉代政治形势及学术倾向的变化,至元帝时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武帝时期。至刘向时董仲舒始被鼓吹为对武帝朝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儒宗。班固接受了刘向的说法,并为使得董仲舒符合两汉的儒宗标准而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提高了他在武帝朝的政治参与度,于是董仲舒从《史记》的纯儒一变而为《汉书》中"于世有益"的儒宗。  相似文献   

16.
董鹏昭 《黑龙江史志》2013,(21):190-191
<正>我国的道教源远流长,它是华夏地土上衍生成长的,以汉民族为主体信众的多民族宗教。汉代后,它与儒佛文化互渗互动,长期共生,构成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统一主体。历史上,人们常以儒、道、佛三者并称,且将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它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学、艺术、医药养生学、科学技术乃至风俗习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晋商的观念确实与当时中国的正统观念相左,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晋商并不屈服于传统势力,而是积极从事商业活动,甚至于弃儒从商,弃官从商,终于成为中国商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作为理论支撑,而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进行深度挖掘。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份,闪烁着耀眼的生态光辉。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大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浩菲 《民俗研究》2007,(1):182-197
一、中国姓氏起源略说欲明冯姓之起源,必然要涉及到整个中国姓氏的起源问题。前人,包括古人谈到中国姓氏起源时,或曰:“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或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  相似文献   

20.
孔子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潮流,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促进了教育大众化。社会对职业人的需求和学生求学以"干禄"的就业动机要求孔子私学开展职业教育;孔子"儒"的出身和特长保证了这种可能性;孔子的私学具有立足传统,面向现实,人、才并重,以人为本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