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前期湖南私立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湖南私立教育发展特色鲜明:一是学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教学设施较为完备;二是弃用旧式书院规制,采用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三是从严择师,倾心育人;四是民主管理,从严治校。湖南私立教育发展的原因:一批以教育救国为职志的湖湘精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创办者既秉承了湖湘士林爱国、务实、创新的学风与士风,又具有新型教育家特质,在精神层面支撑了湖南私立教育之勃兴。中央到地方各级当局的鼓励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私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邢瑞苗 《沧桑》2008,(1):171-172
民国初期,晋城新式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发展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全省进行村政建设和重视教育的大环境影响;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基础;民国前期经济的初步发展;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农村高利贷问题与土地的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绝大多数农家的年净余率为零或负数,旧式金融机构已经衰败、新式金融机构尚处襁褓,农村金融枯竭,农民信用缺失,高利贷肆虐其阃,占农村借贷额的70%左右.不愿变卖田地的农家,只能以土地为抵押,举借高利贷,没有失去土地,却向着变卖土地迈出了可怕一步.借贷用于生产投资的些微,利率的高昂,使举债农家还上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极小,为了生存,以抵押为基础,将田地进一步活卖给高利贷者,在一定期限内失去了产权.田赋之外的捐税、借款的消费倾向、高额利率,使农家无力赎回活卖的土地,不得不进一步绝卖,最终失去了土地产权.大致0.51%的土地流转率,单向度的土地流动,说明民国前期长江三角洲土地商品化程度不高,仍处在前市场阶段.  相似文献   

4.
吴永明 《民国档案》2004,9(2):67-72
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历经曲折,主要建设集中在省城或通商大埠,广大基层法院建设始终没有摆脱困境。基层民刑案件,大部分交由兼理司法之县知事审断。同时,为了处理华洋争诉案件,在东三省尚设有特区法院,在上海、武汉、厦门也分别设有会审公廨。整个法院体系呈现出杂糅新旧、统系庞杂的特征。新式法院的极度缺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国前期现代司法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5.
试论1927—1937年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腹地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经济史的研究,在整个民国史的研究中是一个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为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南京,其城市经济发展,亦应引起我们重视。1927—1937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这个时期南京城市经济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大多数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其物质生活条件主要仰赖广大农村供给。到近代,中国经济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作为国民党政府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南京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腹地的关系如何,是研究民国时期政治城市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典型。本文试图对1927—1937年南京城市经济与农村腹地经济联系的形成条件、特征及其联系的渠道和范围,以及这种联系对南京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一初步剖析。由于水平和史料的限制,文中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周青 《攀登》2013,(3):83-87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农民这个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探讨影响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因素。当前,地方政府应针对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针对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着重在公共服务的回应体制、评价体制、监管体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责任纠错机制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适应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教师更加注重“语数外”的教学,希望通过这三门学科缩短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其他学科的重视不足,常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为了更好地与城市学校接轨,农村初中学校同样也应该融入创新式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布置当中,老师应该采取新式的作业布置模式,安排新式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具有创新性的道德与法治作业中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是西安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作为城市发展先导性基础设施的道路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马车时代"向"汽车时代"的转型发展。本文的前三部分内容即是对这一转型发展过程的系统梳理,包括民国前期(1912-1930年)西安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变革、筹建陪都西京前期(1931-1938年)碎石马路系统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1939-1941年)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对城区道路系统的勉力维持和民国后期(1942-1949年)西安市政处—西安市政府治下道路系统演变的尾声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内容按道路系统的组成对碎石马路、煤渣路、碎砖及主要土路在城区的分布进行复原。最后结合前文的论述对民国西安道路系统演变的近代化表征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民国西安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开展了全面的农具改良工作.政府通过建立农具管理和服务机构,兴办工厂,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农具,积极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具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同时奠定了农机产业的基础,为后期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做了铺垫.由于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具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农具设计和制造水平低,新式农具质量较低,价格偏高,技术传授和维修服务差,经营管理相对落后,新式农具推广使用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农具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失误,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后,新式教育逐渐传入福建,但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所限,基础教育投入不及广大乡村。而旅居海外的福建华侨返乡兴学之举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其不足,为乡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并以其兴办新学的教育实践,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福建乡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教育示范和导向作用,推进了新式教育在乡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从而富有成效地充当了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相似文献   

11.
以近代杭州社会变迁为背景,以城市休闲空间的变化为中心,梳理民国杭州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期望从休闲空间的视角来加深对近代杭州社会演进规律的认识。风景都市的城市定位是民国杭州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的重要推手;民国杭州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具有现代性特征;休闲空间开发模式是据点式的,分布集中,这与当时经济程度相适应。民国杭州城市休闲空间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其经验教训可为现今杭州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杨军 《旅游科学》2006,20(4):7-11
我国乡村旅游系统主要由城市居民、农民、旅游业、政府4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在乡村旅游中的基本诉求,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需求动力、供给动力、营销动力和扶持动力,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动力系统中8个驱动因子的分析,认为各个驱动因子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系统效能的发挥,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芳 《神州》2011,(11):29-29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城市社区建设以宜居为主题,以和谐为根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要求,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成长路径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构中国786位企业家四个成长阶段空间信息数据库,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模型,在对企业家成长时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207个城市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0个城市的角色进行了精准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企业家成长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化过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企业家成长最为依赖的空间载体;②企业家成长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等级层次明显,北京市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核心;③在30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中,只有北京与宁波两市同时身兼两个角色,其中北京为成功兼创业型,宁波为成功兼奠基型。  相似文献   

15.
任云兰 《史学月刊》2006,(4):104-109
民国前期灾荒期间,天津商会与官方及民间慈善团体通力合作,对灾民施行了一系列赈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压力,也使商会在社会救助这一公共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赈济事业中,国家与社会有时合作,有时抗拒,越到后期合作越少,冲突越烈。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游变得越发热门的今天,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地区来说,如何突出和完善城市商业区的游憩功能,满足外来旅游者观光及体验城市文化的需求,以此更好地吸引游客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目前四川地区城市商业游憩区的供给和设施布置、功能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如何更有效处理城市游憩、城市商业功能及城市其他功能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进行商业游憩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53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当代中国二元城乡关系结构亦逐渐成形。但是,因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大量上海城市人口被精简回乡则使这一逐渐固化的城乡关系结构再一次发生强烈震荡,对上海城市和郊区农村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与冲突。通过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协调与解决,上海城乡关系的刚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软化,城市和乡村都因而受益,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8.
赵元顺 《攀登》2008,27(1):135-137
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就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创新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2023,(5):84-100+161
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一个难以回归的故地。由于在城乡都成了“他人”(the other),许多知识青年不得不漂泊于城乡间、城市间或城市中,成为瞿秋白所说的“薄海民”(Bohemian)。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新式教育蓬勃兴起。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各少数民族的化素质,而且在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有巩固国防、共御外侮的意义存焉。本探讨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剖析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的意义及其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式教育的推广、普及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固守边疆的作用与意义,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