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明星 《南京史志》2023,(28):79-80
<正>何林生,镇北北关桥人,身高七尺,矮小,瘦削,花甲有余。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也一直没看到他的档案或身份信息。正宗农民,幼时习木匠,听说有把好手艺,吃过“百家饭”——是个木匠、瓦匠、漆匠的活计样样都会的“杂匠”。认识何林生师傅近30年,我能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我20岁工作的时候,何师傅就是我们学校的“工友”,那时看他就是个老头。现在我也长成一个老头了,他还是原先的那个老头——岁月居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这的确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2.
东美 《钟山风雨》2012,(2):23-28
上世纪30年代,影星胡蝶的名气究竟有多大?老人不爱虚言,今年我已年近90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70多年前,胡蝶的追星族比之当今"粉丝"的狂热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别说大都市,就连我老家,在南通地区一个小小的县城,有关这位顶尖大明星的奇闻轶事、剧照、市井广告等简直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宋云鹤出生在四川旺仓县山区的一个乡村。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父亲的许多长辈在苏维埃政府里工作和任职。由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亲在十一二岁时就组织起一群孩子成立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长。父亲于1933年正式参加了红军,那时他年仅12岁。我问父亲为什么会参加红军,父亲说,当时有偶然和必然。  相似文献   

4.
涂光群 《百年潮》2000,(3):77-78
胡蝶,是中国30年代闻名的“电影皇后”(是1933年,上海的《明星日报》主办,观众正式投票选举的“影后”)。胡蝶这个名字,在30~40年代,几乎家喻户晓,连我这个几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代的电影《建国之路》,是电影星后胡蝶唯一没有拍完的一部影片。说起来,还有一番曲折:这是一段桂林失陷前后的艰辛苦难的历程。那是一九四三年十月份,作为《中央日报聪社记者的我,得到一大新闻——电影皇后胡蝶要光临山城贵阳。于是我便—一通知同仁们,在醒狮路省府接待处的朱红大门外等候,省市要员和各界名流也在大门外恭候着胡蝶的到来。胡蟀——中国的第~位电影皇后,也是当时影迷们崇拜的偶像。迎接胡蝶等人车队在红门外依次停下:只见胡蝶影后兴致勃勃,满面春风地下了车。她身着一件白细呢子旗袍、外罩白绸长披风、披风…  相似文献   

6.
柴静答《南方人物周刊》问Q: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A:应该是满意吧。最重要是这份工作。以前这份工作满足了我了解世界的好奇心,给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那时我强调记者要站在一个旁观的立场,这样比较有历史的眼光,不会轻易地责难或赞美。但现在我觉得不能只停留在揭示真相的阶段。我的工作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推动现实,去做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忆林青同志     
我和林青同志认识是在二十年代末期。那时他在毕节县立小学上高年级,我上低年级,因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彼此认识。他出生于贫农家庭,父亲当挑夫,母亲帮人家做针线活,还开一个小客栈,住栈房的大多是为毕节几家大盐号到四川叙永背盐巴的苦力,收入是很微薄的。  相似文献   

8.
段文华 《神州》2010,(2):42-45
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我国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不陌生,而且对她总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我和张玉凤认识,要追溯到20年前。由于她的特殊身份,所以那时我费了许多周折才采访到她。后来得知,我是她走出红墙之后,采访过她的极少数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闪淑华 《收藏家》2000,(1):46-47
上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月,陶瓷鉴定家孙会元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的一生在文物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年过八十岁,仍在验关、鉴定、讲课、研究和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和孙先生认识已有三十多年了。1963年,北京文物商店从社会上招收了一部分高、初中毕业生近二十人,开办了为期一年的文物班。作为文物战线第二代接班人培养,我有幸成为这个班的一名学员。当时的  相似文献   

10.
乔木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郑必坚乔木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的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我到中宣部工作时,乔木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中宣部了,但是他的学识、人品、文章,使我这个当时二十几岁的年轻干部十分景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相似文献   

11.
四见周总理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四川黑水一带。那时,我在川陕省委任妇女部长,省委要我带领70多个妇女和青少年去黑水芦花一带搞粮食支援中央红军。这些人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9岁,多数是十三四岁的女娃娃。那天早饭后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哈瓦那女子YoaniSdnchez曾在博客中如此描述她在古巴某公共海滩等待朋友时的经历:“一个不超过二十岁的男孩在我身旁坐下。他的英语很糟糕,但他用英语问我从哪儿来,是否懂西班牙语。我不是找寻游客的Jineteros,但我还是让他继续进行他那失败的引诱。”  相似文献   

13.
正2003年8月,我去拜望六朝史专家罗宗真研究员,1950年他从金陵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我们谈到了曾昭燏。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还小,母亲有次跟来人悄悄谈到灵谷寺塔上跳下一个人,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她们说的是曾昭燏。我母亲的舅公胡翔冬与胡小石同为李瑞清门生,交情深厚,而曾昭燏是胡小石的女弟子。  相似文献   

14.
敦煌寻梦     
离开敦煌已经整整40年了,那时我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的老者了。早就有心敦煌寻梦一番,但总是抽不开身,如今退下来了,便想了却这个心愿。敦煌还是我当年记忆的模样吗?她有多大的变化?还有哪些故旧战友可访?往事令人浮想连翩。我怀着急切、思念之情,重新踏上阔别40年的土地。 当年的汽车兵 50年代初,我们几个兰州军区搞创作的同志,坐了三天汽车到达酒泉,从这里再找车到敦煌的驼兵团(实际是一个团的建制)去体验生活。 那时敦煌还不通班车,交通十分困难,只有军用汽车有任务时才去。一连等了几天都没有消息…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了母爱,单翼天使的春天也会绽放吧!——题记四岁我和李苑自打穿开裆裤时,就是整天待在一起的好朋友了。那时的李苑是那么的天真活泼,最打动我的便是那灿烂的像春天开放的花朵般的笑脸,那么可爱,让你见了一眼便会喜欢上这个小姑娘。那时我常常去李苑家玩,每到吃饭的时候,李苑总会留我在那儿吃饭,但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李苑的爸爸妈妈,饭菜刚端上桌,我们两个小馋猫便眼巴巴地望着满桌的菜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70年代初,我受上级指派到位于古城北郊的第一机砖厂参与筹办一个展览。一天,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对我说,厂里有个出窑的民工想拜我为师,问我愿不愿见他。我那时也不过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工人,有啥谱儿可摆?当天下午,一位和我年龄相当的汉子便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来人显然是刚从工作现场下来,满面尘灰烟火色,下穿一条短裤,上着一件只扣了一个扣儿还错了位的粗布衫,露出挂满汗珠的胸腔。小伙个头不高却膀阔腰圆,大头大脸,两腮是络腮胡刮过留下的青茬。这形象活脱脱一个关中莽汉,但浓眉下那双大眼却毫无剽悍之气,反露出几…  相似文献   

17.
列宁博物馆     
所有的莫斯科人都知道"革命广场"中这个庄严古老的建筑物——全世界劳动者的伟大领袖弗拉基米尔·依里奇·列宁的博物舘,每一个人只要他来莫斯科一趟,他一定要来这里参观,带着兴奋的心情,我们由这一厅走到那一厅——大厅二十多个——注视着文件、照片、书籍和图画,这些都是叙述列宁的生平的。  相似文献   

18.
想起党的生日 ,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 ,有幸能与党同年出生 ,经历了党从幼年到成熟的八十个春秋 ,并在党的旗帜下度过一生。而且 ,从1941年 ,我满18岁开始担任支部委员以后 ,几十年来在各个不同工作岗位 ,都没有离开过支部工作的职务 ,直到我离休后 ,还又担任干休所的支部书记达10年之久。回忆这段历史 ,深表对党的骨肉之情。我的童年生长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年代。家乡曲靖 ,在二十年代就有中共党的组织活动。那时 ,当官的人骂共产党人是洪水猛兽。1930年 ,被人们钦慕敬仰的大批领…  相似文献   

19.
又到了樱花盛开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春的脚步总是那样的蹒跚。何琳仪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三个年头了。“何琳仪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于战国文字造诣尤深”。在这里主要想谈谈何琳仪先生的几篇考释先秦古币的文章,从一个侧面认识我所知道的何琳仪先生。  相似文献   

20.
家乡情绪     
大概由于年龄尚小,我对“家乡情结”体会不深。我生于水乡余家湾,地处滁河岸边。4岁时,爸爸妈妈调动工作,从我的故乡——余家湾,搬到了汤泉医院。我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哇哇大哭,嚷着要回家,回余家湾。那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去滁河渡口划船,风轻轻吹过脸颊,惬意极了,船在水面上荡来荡去。我入神地听妈妈讲故事。有时水面风大,我的嘴冻得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