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具有率先示范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是实践给我们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政道德,是从政者体现在政治行为中的道德,或者说是从政者的道德在政治行为中的体现。它是从政者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道德境界在政治活动中的反映,它每时每刻都在作用于从政者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教书"和"育人"两大层面。尤其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德和行为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初中学龄正处于心智发育、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对他们加强思想行为教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着厚重的道德观念,而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汉代社会之中。而本文通过对汉代“劫质”案的考察就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人具有两重属性。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又是“类”存在物,即是说,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在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博的自然界,对此,可称为“自然存在”,人既然经由“类”而结成社会,那就意味着,人已从自然界中移出,由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对此,可称为“社会存在”。就存在的实体性质而论,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存在。那么,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5.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旭 《神州》2020,(5):132-13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7.
王陆荃 《神州》2013,(21):124-124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百度百科  相似文献   

8.
钟波 《神州》2012,(19):20-2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陈宝印 《神州》2012,(12):43-4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用而生的综合课程。它肩负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品德教学中,“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品德课课堂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使儿童在获取真实的内心体验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淑君  王国力 《攀登》2001,20(5):35-38
知识与道德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处于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对道德的促进作用;二是道德对知识的影响和制约;三是知识与道德的相互转化。正确认识与道德的关系,对我们培养、选拔人才,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亮 《神州》2011,(9):58-58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把学生培养好作为目的。使学生品德、观念、价值观全面发展,而不是紧紧满足考试的需要。正是因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关注课程学习考试的需要,导致其缺乏自主胜和本真性,产生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或教学宗旨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道德发展倾向。而有着强烈功利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是停留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层次,满足于对人的技术与知识获得的层次,忽视了人内心的精神需求,忽视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充满人文关怀和完满道德的现实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技术文明在当下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民间故事如何对接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在绍兴,师爷故事承载着传统的智慧与乐趣,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绍兴文化人基于城市发展对之采取的活化措施,可归总为情境叙事、行为叙事和活化演绎三者。这些策略立足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是民间故事恢复行为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潘启忠 《神州》2013,(15):98-98
传统的德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和自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习得的。本文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社会,由于荣辱观的迷失,常有以“公婆有理”论否认社会公德的价值问题上的真理性。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建构和谐社会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人的能动特征、心灵秩序的和谐成为统一这四大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和尊重。因社会背景之异,中西“人文”精神存在较大的岐异。在儒学典籍中,“人文”一词深寓着道德教化的内涵。而在西方,人文主义则缘起“人文学科”,而  相似文献   

16.
徐示奥 《神州》2013,(32):164-164
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作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不可能完全摒弃感性的一面,理性同时也规定着作为道德情感的动机,因此,不难看出康德理性视野下的意志具有双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节约型社会的道德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型社会就是以节约、节俭、节制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来安排社会生活和生产,从实际利益来看,体现出了经济价值,同时又因为这种价值取向彰显着人类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和控制,担负着强烈的道德诉求。理性地、多方位地分析其所具有的道德诉求,以节约来建立现代社会道德信仰体系,引领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包括社会中的全体国民,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固然离不了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因为,为数众多的民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现代化是要靠社会主体去建设的。在我国,具有怎样素质的社会主体才能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呢?围绕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我认为,社会主体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使命感与民族责任心,二是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意识;三是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人们的认识足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相似文献   

19.
马晓高 《攀登》2005,24(12):78-79
宗教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同其它社会要素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也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曲折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纵观当前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有两类基本的道德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兴趣:一是对当前的道德状况如何把握和评价?这涉及到今后基本伦理价值的定位和社会道德发展的定向;二是面对新世纪的即将来临,如何勾勒出适合新世纪的道德建设蓝图。实际上,这两个基本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可以说,如果对第一个问题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设方略是无法想象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