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乡土 《福建旅游》2004,(3):20-21
1954年1月,闽侯县荆溪镇甘蔗乡昙石村农民修水利时,在昙石村一座长方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许多坛坛罐罐。于是,这个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就这么偶然地重见天日,并成为福建省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进行科学发掘的大规模的史前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2.
石佛洞新石器洞穴遗址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遗址距县城东南约25公里,西距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2公里,行政区划隶属耿马  相似文献   

3.
王勇 《陇右文博》2002,(1):18-21
底瓶是汲水器物,形制特点是长体,小口,尖底,有的附有双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尖底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首次被发现,此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仰韶化诸遗址中均有出土。另外,属晚期仰韶化的庄浪县阳川乡曹家原遗址,属马家窑化的陇西县吕家坪遗址,以及豫西的早期龙山化(庙底沟二期)中也都出有尖底瓶。  相似文献   

4.
陈剑 《成都文物》2005,(2):4-13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起步较早,自20世纪20年代伊始,中外学者即在此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有彩陶片、磨制石器等实物,但数十年来的进展不大。近年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有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6月至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地区开展了全面、  相似文献   

5.
探讨昙石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从器物类型剖析看有同有异,其相同因素与交流有关,考古发现迹象推测,浙南是它们交融的联结地;其不同特征,体现了各自的土著性,彼此文化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03,(4):27-27
1958年,甘肃省管会组织的泾渭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经过秦安县五营乡,夜晚借宿当地小学,在校舍窗台上发现了几件仰韶化彩陶,工作人员询问出土地点,当地老乡称在“大地湾”时有出土,大地湾遗址因此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一、"昙石山文化"之界定及其文化内涵 "昙石山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于闽江下游流域的昙石山遗址而得名.昙石山遗址是闽江下游流域的一处贝丘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进行第一次发掘以来,至今已经进行过八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达1800平方米①.  相似文献   

8.
吴卫 《文物春秋》2015,(2):15-2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随葬纺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楠木园遗址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遗址,其东部以东汉遗存为主,有少量六朝和唐代墓葬。2001年夏季发掘出成排分布的灰坑,底部有:“一”字形或“十”字形沟槽,可能是与商业储存、转运相关的“仓”,此类遗迹在三峡及周邻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研究三峡地区这一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宁家坡隶属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是一个寻常的小山村。20世纪末叶,在距离宁家坡近百公里的河南孟津小浪底,一座代表着当今最先进水平的大型水利枢钮工程拔地而起,大山里长期生存养成的思维模式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展现在质朴的农民面前,垣曲古城盆地一带的“千岛湖”竟然奇迹般  相似文献   

11.
吴卫 《文物春秋》2015,(1):15-20,4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纺轮随葬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山西芮城寺里——坡头遗址勘察与清凉寺墓地的重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黄河拐弯处,西、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大荔、潼关及河南灵宝相望,素有“鸡鸣三省闻”之称; 北隔东西横亘的中条山,与永济市、运城市盐湖区毗连;东与平陆县接壤。与相邻的平陆县类似,从中条山南麓至黄河谷地间的地形为倾斜平原,由于长期山区水流的冲刷和切割,  相似文献   

13.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西段,东距省会南昌市160公里。其地理座标为北纬27°'-28°05',东径114°29'-115°24'。东邻樟树市、新干县,西接宜春市,南连吉安、安福、峡江三县,北毗上高县、高安市。境内处九岭、武功山、峰顶山交接地带,属丘陵平原区。整个地势由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倾斜,中部为一狭长的袁河冲积平原,东部呈扇形敞开的鞍形地貌。境内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6种类型,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境内河溪纵横,水网密集,大小河流多从…  相似文献   

14.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宅遗址所在的平谷盆地是中国环境考古策源地。上宅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空白。以无彩陶,陶器不具绳纹和鸟首形镂空器等特殊器物为特征,构成一支具鲜明特点的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文化,称之为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依山傍水,聚居于河旁黄土台地,形成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与邻区同期文化形成环境类似,其聚落形成环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安龙观音洞遗址,分别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阶段。出土器物二十余万件,骨角器占多,在国内同时期洞穴遗址中不可多见。出土器物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化相比,独具特色,系盘江流域的一支区域性土化,春秋战国时已发展成为独具风韵的夜郎化。该遗址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遗存,氏族中以鸟作为“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以来,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草原文化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每当气候寒冷期,气候带、草原带南移,从东亚到西亚的草原文化也随之向南扩展.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性,从东亚、中亚到西亚的草原文化的向南扩展也呈现同时性.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分界线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燕山南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就个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未来有待提高的若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发掘及其报告的出版。在仰韶文化研究方面,大大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人们的认识,为研究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的面貌及其分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论黄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几支前期新石器文化,曾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本文通过对每个文化的分布区域及文化特征的具体分析,阐明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纵横关系,认为它们是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  相似文献   

20.
西土沟遗址位于敦煌市南湖林场东南约3公里处西土沟的西岸沿线地带,呈西北一东南向分布。西土沟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宽近100米,深约10米。沟底水流不大,宽约8米。水流两侧植被比较茂盛,距离水流越远、地势越高处植被就逐渐减少、稀疏,从水草、芦苇等类变化为桎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