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81年5月,贵州省黔西县雨朵区猴场乡庆祝村一农民在房侧果园掘地时,发现一枚古代印章。后交黔西县文物管理所,并由该所收藏。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9、厚1.3厘米。印背正中印纽被发现者锯掉。印面铸有三行八思巴文,译为“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两侧阴刻楷书汉字,左边为“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右为“尚书礼部造,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七月启用”(图一、二)。元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除流官外,尚有土司,分别建立如宣慰司、宣抚司、长官司或某某等处蛮夷长官司。据《元史·地理志》,“雍真等处”应指雍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打包,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是播州宣慰司杨氏土司专用的山地防御城堡的遗址,与播州宣慰司治所穆家川土司城配合使用,是战争时  相似文献   

3.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4.
1985—1986间,陕西省周至县路逖、路通两次向国家捐赠家传文物5件,其中一件为“周至县印”.印铜质,正方形印面,钮为椭圆形.印面边长8、高2厘米,朱文.印文为汉、满、蒙三组文字,左侧为篆书“盩厔县印”,中为一竖行蒙文,右侧为满文.印面边框光滑完整,略呈弓形隆起,高于印心文字.边框左侧刻有编号及“同治十二年四月”字样.该印大概未使用过.据捐赠者口述,该印为其父于1906年在  相似文献   

5.
云南永善县发现清土司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善县档案馆藏有清政府颁发给土司的铜印1方。此印铜质,方形,印边长7.4、印体厚1.8厘米。带纽,纽为圆柱形柄,高11.8厘米,上窄下宽(图一)。印为阔边朱文,印面刻“阿兴土千户印”,满汉文对照(图二)。有刻款:“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  相似文献   

6.
凉山土司,据清嘉庆年间统计,有宣抚司二、长官司十、土千户十、土百户四十七、土千总六、土把总五。经一百多年之兴衰变化,迄至解放,凉山州内仅剩下十来家土司。其中大部分为彝族土司。现将民主改革期间上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收藏的五枚彝族土司印,及其土司沿革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有不妥之处,敬希专家、学者指正。 “河东长官司印”、“世袭河西抚奕土千总之铃记”及其土司沿革 “河东长官司印”一枚(图1),正方形铜印,边宽7.2厘米,连柄纽高  相似文献   

7.
从彝藏两枚土司印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及其失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石达开由长江中下游率十余万太平军将士转战数省,最后在凉山边缘的大渡河畔遭到全军覆灭。这是一件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笔者通过民族调查,参考有关史料,在研究民族文物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弄清失败经过,找出失败原因,以达到总结历史教训的目的。在凉山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珍藏着因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由清朝政府改颁的、藏两枚土司印。彝族土司印是由“带密土千户印”改成“越厅属带密上游击关防”。这枚关防属长方形圆筒纽铜印,长9.8厘米,宽6.3厘米,厚1.6厘米,连钮高11.5厘米。印面宽边细字,…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六月,九江市区山川岭基建工地离表土约二米深处出土一颗铜印。印正方形边长各5.7厘米;边厚各1.3厘米;四边中部厚1.4厘米,长方形纽,通高6.5厘米。印面阳刻八思巴文篆书五行,先左后右,自上而下依次释其对音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见图正;印背面右侧直刻汉文“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左侧直刻汉文两行:“中书礼部造”和“至元卅年七月日”,见图背。  相似文献   

9.
明代酉阳土司制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酉阳土司制渊源于唐宋的羁陵州制度。元为宣慰司,明为宣抚司.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上司制度、情奔火朝酉阳及邻近土司先后改流。现主要就明代酉阳土司制的设置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点.谈谈体会看法。一、明在今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地区设置土司之初.改酉阳州,宽慰司仅是兼衔、不久度州.存宽慰司.旋又降为宣抚司。在原元代宣慰司和整个土家地区的上司上官中是少见的。元未明初.太祖朱元津先破陈友谅于湖湘.继又破明升政权于巴渝。元时所置之宣慰、宣抚、安抚、长官司之属.皆纷纷迎降。明廷在今土家族地区设宣慰司五.宣抚司六,安抚…  相似文献   

10.
永顺彭氏政权始于五代后梁时期(907~923年),经两宋、元、明、清诸朝,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中央王朝对永顺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历经三十五世,世袭统治溪州地区达八百余年。主要经历了五代、两宋溪州刺史时期和元明清永顺土司时期两个阶段,其治所大致经历了下溪州故城、会溪城、龙潭城到老司城、颗砂城等变迁,其辖区大致以溪州地区为中心,随其势力的兴衰而历代有所不同。永顺土司城14世纪成为湖广地区永顺宣慰司治所。永顺宣慰司属潮广地区土司体系中的最高职级机构之一,统辖溪州地区,土司为彭氏家族,属民以土家族为主。  相似文献   

11.
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纵横各呈八棱的多面体组印。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六个,三角形印面八个,共有印面二十四个。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浸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横向裂纹,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但保存基本完好。在十六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镌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夹刂)史之印”、  相似文献   

12.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喀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唐代为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元朝统一西藏后,在甘孜地区和昌都地区一带设立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则在这一带设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末,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灭白利土司后,“喀木”地区归入其治下。固始汗去世后,清朝在这里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领导。清朝还在昌都设立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6日,南京博物院收到宜兴市茗岭乡岭下村卢仲珣老人7月1日的来信,告之他们村出土了一方明末抗清名将卢象升(1600--1639年)的进士印,要南博派人前去征集。7月16日,受院委派,我们前往岭下村。次日在卢仲珣老人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文物发现者卢永祥和蒋风奇两位村民,先在他们的带领下前往文物出土处实地考察,然后于村公所将文物征集得手。 这是一方两面刻印,一面刻阳文小篆:“卢象昇印”(图一),一面刻阴文柳叶篆:“壬戍进土”(图二),印高3.6cm,长6.8cm,宽6.5cm,近于正方形,形制较简  相似文献   

14.
土司制度萌芽宋元,备于明清。土司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等。这些土司大都自其先代归顺或从征有功,封以土职,世守其地。这些土司且为姻亲,结成牢固的奴隶主统治集团,世世代代欺压在人民头上。清末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名亡实存;民国时期,又新给了他们一些官衔,从而使这些奴隶主又合法化了。西康土司在《明史》和《清史稿》中为四川土司。我所熟悉的仅其中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是我亲见亲闻。我把它写出来,或许可作治边史者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笔者收集到几张日本侵华时期伪厦门劝业银行发行的辅币券和劝业奖券。现介绍如下。 一.壹分、伍分辅币券 两券面上方均为“厦门劝业银行”银名,左侧村景,右侧纪值,下方正中为红色“董事长印”;背面为英文行名、纪值。壹分(图1)面背均呈红色,伍分(图2)均绿色。  相似文献   

16.
播州之称始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由郎州易名而来,属黔中道的经制州(正州)。大历五年(770年),泸州僚族(今仡佬族先民)首领罗荣占据播州,开始对播州这块土地实行世袭统治,播州成为唐代"羁靡州"之一。唐乾符三年(876年),僚族杨氏先祖杨端自四川南部入播州,建立了杨氏在播州的统治,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世袭统治播州长达725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杨邦宪降元,置播州安抚司,开启了播州的土司统治。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宣慰使。明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受宣慰使职,播州宣慰司归四川布政使司管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杨应龙为对抗朝廷,大规模重修海龙屯。海龙屯在13世纪成为四川(明代早期属贵州)地区播州宣慰司杨氏土司专用的山地防御城堡,与播州宣慰司治所穆家川土司城配合使用,是战争时期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于1596~1600年集中重建。播州宣慰司辖川、黔、湖广交界要地,势力强大,属民以仡佬族、苗族为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军发动"平播之役",海龙屯毁于战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土司改土归流,播州一分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  相似文献   

17.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18.
1976年6月21日,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社员王忠生在铲地时发现一方古代铜印,后送交文物部门,现由朝阳地区博物馆收藏。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3、边高1.2、通高4.1厘米。长方梯形钮。印面篆刻九叠阳文“都统府弹压印”六字,印背右侧阴刻“天赐二年”年款,左侧阴刻“弹压”二字(见图)。都统府弹压印,过去很少发现。迄今为止,仅金毓黻先生在《东北古印钩沉》里收录一方,印文亦为“都统府弹压印”,背文  相似文献   

19.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20.
有元一代,今贵州之地土司密集,除了思州、播州、亦溪不薛、八番顺元、新添葛变等宣慰司、安抚司外,蛮夷长官司多达三百多处。又有乌撒、普定、曾安等土府。大体上讲,土司地区基本上是封建领主所有制,土司“世袭其职,世有其土,世长其民”土地严禁买卖,人民不得自由迁徙。到了明初,这种情况仍未变,除大量保留封建领主制外,还有若干地区停留在奴隶制或原始公社所有制阶段。自明以降,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领主制不断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奴隶制与原始公有制也日益解体。造成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