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丽富饶的潞江坝子里,有一大一小两座山。自从有这两座山,大伙就叫它“大红山”、“小红山”。这大红山和小红山,有个来历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潞江坝来了一个大仙,他看到江岸西有苍松翠竹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东有气势巍巍、四季常青的横断山系,中间夹着一条奔腾咆哮的怒江,真是风景如画。大仙越看越觉得这里是神仙在的地方。他心想:要是能在潞江坝的江下游堵一道拦水坝,变成一个大湖,这美景将比天池还美,多好!  相似文献   

2.
潞简王朱翊镠是明朝晚期的一个亲王。就研究明史而论,如果将其详细情况,作一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这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将是有益的。一潞简王朱翊镠其人潞简王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垢的第四子,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镠钧的同母弟。他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生四岁而封”(册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之藩卫辉”(今汲县即明代的卫辉府)。在卫辉二十五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薨逝,享年四十  相似文献   

3.
<正>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上党历史2010年8月,在长治城西护城河东岸发现一块石碑,石碑是青石材质、日文凹刻,高1.6米,宽0.8米,厚0.4米。经专业日语翻译人员翻译,内容如下:这是延绵187公里,贯穿太行山脉,连接太谷与潞安平地的  相似文献   

4.
《罪惟录》列传四载: 潞王翊穆,穆宗第三子,与神宗同母。隆庆元年册封,国卫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2页) 1.“翊穆”误,应为“翊镠”。(1) 《明史》、《明实录》、《墓志》等为翊镠。(2) 明太祖朱元璋定制,其子各系每代第二字有定,第三字则用木、火、土、金、水偏旁字。潞王这一代第二字应为翊,第三字应为金字偏旁字。2.“穆宗第三子”误,应为“第四子”。(1) 《明史·潞王翊镠传》:“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2) 《明穆宗实录》卷17:“隆庆二年二月乙酉,皇第四子生”。(3) 《弇山堂别集》卷33:“(潞王)穆宗  相似文献   

5.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益敏  蒋睿 《人文地理》2010,25(6):131-134
旅游扶贫是解决旅游资源丰富型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怒江峡谷区是个区域性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决定传统的农业难以改变其贫困面貌。而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峡谷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使怒江旅游扶贫成为可能。文章分析了怒江峡谷旅游扶贫的优势、劣势资源和机遇,提出怒江旅游发展应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产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怒江州的地理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怒江和独龙江峡谷如天生死角,当地人千百年来进不了退不出,只能囿于这方峡谷,陷于封闭。从六库往上,历来只能走险峻的驿道;就是2003年刚建好的峡谷公路,到了峡谷顶端,雪山环绕的丙中洛地区,也只能黯然断绝。封闭、落后和极度贫困,是怒江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这在21世纪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必然需要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铜器藏品中,明崇祯年的潞国仿古彝器自成一体,其造形、纹饰和铭文格局,均有独到之处。现试就其特征、制造及来源略加考述。一潞国铜器是本文对自铭为“敬一主人”、“大明崇祯×年潞国制×器”仿古彝器的统称。今所见二器的造形、大小、纹饰几近相同,均为四足圆鼎,一件为故宫旧藏,一件是后归藏故宫的。其一清宫故物,原陈于缎库。铭文“敬一主人”、“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通高21、宽15.7厘米,重2280克(图  相似文献   

8.
西藏门巴族聚居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的门隅地区,因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历史上被宗教徒称为“培域吉莫穹”、意为“隐秘的乐园”。还有一部分门巴族园历史上东迁而与珞巴族比邻定居于墨脱。也处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而将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相接处切割南流的峡谷纵横封闭而成的孤岛地区。这种地理环境决定  相似文献   

9.
文锋 《文史春秋》2011,(2):47-51
近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滇西1944》,再现了60多年前滇缅抗战的悲壮历史,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滇西这片土地。当我们掀开那沉重的帷幕,才发现原来在滇西的怒江峡谷,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战场连连得手,盟军连遭败绩。  相似文献   

10.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清梁份《秦边纪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主要山脉。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25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积石峡里,黄河汹涌澎湃,横冲直撞,咆哮着向东奔出峡谷。  相似文献   

11.
怒江的出路在"怒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州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藏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加快产业机构调整,培植支柱产业,增加财政收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兴边富民的春风吹遍了怒江峡谷,怒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怒江州这么多资源当中,哪个资源才算是最具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通州位于北运河的起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传统城市,据记载,通州于西汉始置县,称“路县”,东汉时以路县濒临潞水,改称“潞县”。金天德三年(1511年)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因潞县为这一地区的漕运孔道,取“漕运通济”之义改称“通州”,可见通州得名与运河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后,经元至明清,通州以其为京东水陆门户和运河北源头的地位逐渐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的角度看,怒江有全球最为壮观的高山峡谷区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相似文献   

14.
“敬一主人”饕餮纹鼎,俗称潞王炉。炉通高21.3厘米,口径14.5厘米,炉底镌刻“大明崇祯捌年潞国制拾陆器”和“敬一主人”方印字样。该炉制作精致,完整无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潞国世传黑漆洒朱绿“中和”琴,亦称潞王琴。长120厘米,宽19厘米,木质。其底有“中和”二字及阴刻“潞国世传”方印,有“敬一主人”题五言绝句诗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琴内底部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岁孟夏  相似文献   

15.
梦断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峡谷两岸悬崖壁立,重峦叠嶂,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抗战时,国内惟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横穿峡谷,坐在盘旋行驶于群山丛中的汽车里需个把小时,才能从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这时,但见一桥飞架大江之上,山崖石壁上刻有三个雄奇遒劲的大字:惠通桥。惠通桥原为铁索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惟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桥,跨径190米,负重7吨,为滇缅公路“咽喉”。1942年4月30日,日军第56师团从缅甸向中国境内进攻。5月2日,3000名日军攻陷畹町;两天后,再占遮放、芒市、龙陵,日军势如破竹,坂  相似文献   

16.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县东北分别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接壤,县内多山,高度在海拔200-500米,分别属于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的余脉,全县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郎川河的两条支流——桐汭河和无量河,山岗之间、河流两岸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山间盆地.近几年来,广德县陆续发现了4个打制石器地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从1987年到1989年,对这些地方进行了多次调查,获得一批实物标本.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17.
张大枪 《风景名胜》2017,(12):94-99
丙察碧是一条连接西藏和云南的道路,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经西藏省察隅县察瓦龙乡,最终到达碧土乡(简称:丙察碧).沿线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因此,成为热爱西藏人们的向往之地,也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 说它是公路,实在有些牵强.丙中洛至察瓦龙段公路从2000年兴建到2009年峻工.事实上,目前这条线还只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简易公路,由于路况差、道路艰险,鲜有人选择从这里进藏,这也让丙察碧更具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8.
备选封面     
正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当你看到那些男女老少在江面上自如地溜来飞去,特别是那些大妈带着孩子,背着山羊肥猪一起"从天而降"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藤蔑做的溜索很容易  相似文献   

19.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怒”或阿龙”,他们是生活在澜沧江和怒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共有人口27123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及兰坪的菟峨一带,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  相似文献   

20.
湖南津市古遗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至1988年,我所在全市范围(包括省驻津单位——涔澹农场)陆续发现一批古遗址,共35处。其中绝大部分是在1986—1987年的文物普查和复查过程中发现的,只有少部分是在配合“三建”工程所进行的文物调查、勘探中发现。现报告于下。一.地理环境及遗址概况津市地处澧水下游,湘北边陲,属武陵山脉向洞庭湖盆地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东濒广阔无垠的洞庭平原,西倚层峦迭嶂的武陵山脉。澧水横贯市区,接纳“九澧”(指澧水及其八条支流茹、温、娄、渫、涔、黄、澹、道)各支流,而后从市区东沿转折南下。境内的大片土地均位于澧水以南、以西的三角形河曲地带,为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及河畔低漫滩,澧水以北为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