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2.
袁熹 《华夏地理》2003,(4):54-57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3.
王建梅 《世界》2013,(6):2-2
土耳其是国人时下最热衷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除了东部。 能对这片土地略有了解的人,大概很多都拜Lonely Planet的土耳其英文版封面所赐。照片上,内姆鲁特山那些罗马时期的石雕人头和蓝色清真寺一样,已经成为土东乃至土耳其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杨铭柳春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先后撰文指出,在公元前第十一世纪到八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大致说来,在这一段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旱灾。而长江...  相似文献   

5.
自史前时期开始,西亚与中国就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经济文化互动活动,这种互动并不是单向的,在西亚经济文化元素大量东渐的同时,中国经济文化元素也向西亚地区传播。然而,在两者早期的互动过程中,西亚更多地是输出地,中国更多地是输入地。中国对西亚经济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学习是有选择的,并非全盘接受。西亚与中国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文化元素的西传做了准备,并有力地说明了文明不是孤立成长的,只有兼容并蓄才更有益于文明体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80年代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1986年出土的公元前13-14世纪左右的青铜人像群尤引人瞩目。面对82件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兽面具、青铜大小人像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人们很容易与西亚上古艺术中那些卓越的雕塑作品产生联想,艺术史家们力图从东方文化圈的内在联系中,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两河文化、唯尼基及安纳托利亚等西亚上古文化中所发现的大批雕刻、雕塑作品在其文化内涵及美术特征上确有共同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探寻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西亚上古文明在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云梦泽与商周之际的民族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发生在云梦泽中的两则故事谈起湖北号称“千湖之国”,湖泊都集中在汉水与洞庭水系入江之处,古代称之为云梦泽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天湘鄂两省间海拔在50公尺以下的平原上。在先秦典籍中,这片广阔的沼泽地带,一般称之为“云梦”,也简称为“云”或“梦”,长江以南部分,则称之为“江南之梦”,“洞庭”一词晚起,要到战国时期才经常看到。后来由于两千余年来泥沙的沉积与人工的垦辟疏导,云梦泽才逐浙地消失掉了。云梦泽地形复杂,物产富饶,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云梦也是楚国的神社所在,如  相似文献   

8.
华夏之祖有古华胥,有熊、有蟜,炎帝、黄帝3种说法,而以炎、黄二帝为华夏之祖说比较可信,且为国内外人士所公认。究期原因,主要是炎帝、黄帝支裔族多,分布广泛,影响大,被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公认为盟主。炎帝部族比黄帝部族早500多年,细究而俗称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炎帝支裔族在黄帝氏族兴起前和以后迁布很广,和黄帝及东方少昊部族融合为华夏族团后,形成影响广泛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中共长葛市委、长葛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中共长葛市委宣传部承办的葛天氏与上古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分别在郑州市和长葛市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河南等省市的高校、科研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围绕“葛天氏与上古文明”这一主题,就葛天氏传说与葛姓源流、葛天氏的发明与贡献、葛天氏族属与葛国地望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上古及三代考古编年和历史复原研究中,往往将经汉代人之手编纂加工过的二手文献全部当真,而将一手的考古资料降为证经补史和配合文献的工具,企图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在后世的"中央"——郑洛地区的地下找到一元的夏商王朝史,再透过从中央看四方,将所有的发明和创新都归功于中央,将四方视为郑洛中央区的传播影响之地。本文指出类型学超范围运用是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之一,进而分析了类型学应用的边界条件及其局限性。文章认为,夏商历史复原研究必然涉及到大量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这种情况下由于层位学的缺失而使类型学分析往往难以提供严谨的答案,后者并不足以克服此类历史意识形态的陷阱,甚至主动与后者合谋,而沦为强化历史意识形态的帮手。本文提出在进行跨地区跨文化比较时,务须首先通过碳十四测年方法构建跨区域跨文化之间的绝对和相对年代框架,以作为比较的基础和前提。鉴此,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掌握和利用碳十四测年这个重要的年代学工具,建立适当的碳十四测年数据评估和分析方法。文章最后讨论了影响碳十四数据的各种因素以及评估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论述了黄帝族的起源及其后裔的迁徒与他族的融合等情况,印证了该族的称谓、地名的命名,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从古到今血肉相连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提起新疆,人们总会与广袤的沙漠,浩瀚的戈壁,高耸的山峦,茫莽的草原、稀少的人烟联系起来。是的,这确是新疆地区主要的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13.
史学家对世界各大区上古文明,如古埃及文明、西亚文明、爱琴海文明、伊朗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印第安文明等已有多年精湛研究和高度评价。但黑非洲上古文明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评价,我国世界上古史教科书几乎未曾提及。本文依据有关黑非洲上古史近几十年来考古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进展,对黑非洲上古文明的世界历史地位作一个初探。本文认为:黑非洲大陆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独具特色的上古文明,(这点60年代后也为西方学者所逐步接受),而且在世界历史发展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欧亚大陆其他各区域上古文明有很大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关于龟兹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其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和温宿、乌什、巴楚、轮台县等部分地区,东西千余公里,南北六百余公里。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西方交通——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  相似文献   

15.
我省的民族史表明,"从古到今各个民族的形成几乎都是多源多流的,源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交错联系,有些是同源异流,有些是异源合流,有些则又是源流交叉。要孤立地搞清一个民族的族源及其发展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抑明民族见陵于野蛮民族,非独中国也。印度之于西亚,希腊之于马其顿,罗马之于日尔曼,数实如出一辙。然则武力之不竞,乃明民族之通病,非中国独然也。欲求中国武力不竞之原因,又非先求明民族武力不竞之原因不可矣。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的真正土著民族是古越族。上古彭蠡水域的情况当然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始皇帝灭六国后,中原大量汉人的南迁,才逐渐吸收,以至融合了当地民族,并形成南方汉族,但其演化过程史书无载,笔者经过反复酝酿并结合考古发现,初步认为上古彭蠡水域的民族成份大致经历了古越文化——苗蛮(越)文化——楚越文化三个大阶段。 1、沿袭古人论史之方法,我们采用彭蠡水域这个特定的名称来限止本文的时空范围。先来确定一下上古彭蠡水域的地理位置。 上古彭蠡水域无论其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皆同今天的鄱阳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后期的彭蠡泽,即到西汉后期,九江水系“皆东合于大江”后,才与今天的鄱阳湖发生了因果关系,并使之从小到大逐步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一个实行议会选举制度的多元民族国家,①一方面,该国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随处可见,且发生过种族流血冲突和严峻的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它又以政局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著称,被国际社会推崇为伊斯兰国家中“民族和谐”的典范。马来西亚是如何在各种矛盾交织和冲突的情况下,保持政局相对稳定和民族相对和谐的呢?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分析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和华巫关系的演变 ,提供了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一个背景。作者并认为它将促使华人以政治参与、经济合作、文化共荣达致新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广汉三星堆青铜文化与古代西亚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相继发现了两个商代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金、玉、铜、陶、骨及象牙等文化遗物。尤其是出土器物中的青铜造象、金杖、金面罩、金箔等国内首见的珍奇瑰宝,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重视。这次重大的发现,对于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必将会有新的突破,促进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东方古代文明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