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苗敕 《神州》2014,(15):16-18
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奈保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奈保尔后期的代表作《世间之路》是一部典型的混杂叙事作品。在文体方面,该作品融合了自传、历史研究、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叙事方面,奈保尔则打破了时空限制。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奈保尔解构了帝国叙事主导的历史。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奈保尔通过重写罗利的殖民探险、拉美早期革命者米兰达的革命,重构他眼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孙小清 《沧桑》2013,(3):112-115
多元文化主义有两个核心理念:保障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平等以及保护和发展文化、种族的多样性。2001年10月11日,具有三重文化背景(印度文化、前殖民地文化和英国文化)的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似乎证明多元文化主义正在文学领域得到有效实践。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才是真相:无论是奈保尔的获奖还是他本人的作品都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巨大讽刺。在现阶段,由于殖民统治的深远影响,上述两个理念根本不可能实现。此外",多元文化"只是旗号而已",政治统一"才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3.
水上市场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曾在自己的《印度三部曲》中描写——"湖上的船只全都躲进避风港。好几艘船驶到旅馆栈桥下,躲避风雨;偶尔,船夫和乘客会上岸来,走进旅馆厨房,讨取一些木炭,装进水烟筒或取暖用的炭盆中。雨过天晴,湖面又变得一平如镜。"——被称为水乡泽国的达尔湖。当你身处克什米尔中心城市斯利纳加,你就身处于此。  相似文献   

4.
崔薇 《旅游》2004,(4):10-10
2001年,瑞典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定居伦敦的印度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作家维·苏·奈保尔(V.S.Naipaul),以表彰他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前殖民地国家受压抑的历史现实。瑞典文学院称:。其着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王翠 《神州》2013,(1):2-3
《模仿者》是奈保尔长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移民和殖民地在强势的宗主国文化面前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行为,描绘了移民和殖民地人文化身份丧失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化霸权给殖民国带采的史化危机。奈保尔对模仿者和被模仿者都保持一种讽刺态度;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言:“憎恨压迫者;惧怕被压迫者。”  相似文献   

6.
伟大作家的写作都绕不开行走与游历,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曾因设法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迁移而为人所知。背井离乡助长了他们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韩丹 《神州》2012,(25):7-8
本文试图通过主要人物毕司沃斯先生的民族情结、人生经历、个人性格,及作家奈保尔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态度来分析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毕司沃斯先生孤独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纯真博物馆的大门,将永远为那些在伊斯坦布尔找不到一个接吻之所的情侣们开放。"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获奖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纯真博物馆》中的一句话。帕慕克在小说的最后  相似文献   

9.
见识印度     
我得承认,我是带着偏见来印度的。这也不能怪我,了不起的作家奈保尔在他的“印度三部曲”里没说印度一句好话。看了他的书,我觉得印度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国,而且放大的全是缺点,更拥挤更混乱也更贫穷。八个多小时的飞行,一出钦奈机场的大门,湿热的喧嚣扑面而来,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南方滨海的故  相似文献   

10.
祁玉龙  张萍 《神州》2013,(14):12-12
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Cortisn 《世界》2013,(8):182-189
对于任何人,印度都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度”。无论对于一个好奇的旅行者,还是像VS奈保尔这样深刻地剖析过印度社会的作家,印度都是一言难尽的地方。但有一种声音,你只要听到它,便会被拉进那个现代与古老并存、神话和俗世纠缠不清、荒诞又真实的印度。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3,(1):83
2012年12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正在瑞典出席各种庆祝活动,"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书法展"在鲁迅文学院拉开序幕。近百幅书法作品凝聚了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对莫言的祝福之情。"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书法展"是定向征稿,对象是当代文学界、文化界、书法界部分知名人士,其中的大部分人是中国作家书画院的成员。如王巨才、邵华  相似文献   

13.
董岳州 《沧桑》2009,(6):237-238
V.S.奈保尔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既鲜明地体现了它的后殖民性、边缘性和无根性,也突出地显示了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自卑和优越,以及幻想的卑微的欲望等心理特征。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有关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和解构主人公的这些心理特征,从而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并深入挖掘其对表现主题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每逢年底,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吸引着全球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人们的眼球。能获此殊荣的作家,十年寒窗一朝金榜。有人摘取诺奖,名利接踵双喜临门;有人获得诺奖,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前苏联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与1965年得主肖洛霍夫,获奖后的遭遇和命运,就有霄壤之别。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是帕慕克的一贯主题。在这之上,则是深陷这一漩涡的个人命运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曾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帕慕克"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嵘研究体型与服装的关系多年,她参与的某项文胸设计研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度最佳发明"的"最佳观点"。郑嵘这些年负责的一项研究是对中国近2500位女性进行人体尺寸的测量,年龄段为18~55岁,其中,20~39岁年龄段的样本人数较多。2005年  相似文献   

17.
在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许多中国人对多丽丝·莱辛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位88岁的"女性小说鼻祖"令人眼花缭乱的生命曲线——她生在伊朗,长在非洲,13岁辍学,在不同国度飘零……  相似文献   

18.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南 《神州》2011,(26):132
本文阐述了尤金.奈达—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及其主要的翻译核心理论"对等功能"。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翻译"对等功能"理论。文章表明翻译工作者应该学习奈达的翻译理论成果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印度是个让人爱恨同生的地方,恨她的人去一次晃着脑袋再不肯去第二次,爱她的人一生被会她牵引、魅惑着一去再去。而对于我,去之前,印度是无数视像和文字,早年的歌舞片和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自不必说,比如电影《圣雄甘地》中的那些镜头,比如妹尾河童画笔下他窥视的那些杂陈而又趣味横生的房间和玩意儿,比如至迷印度的苏格兰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和他那本叫《德里一年·精灵之城》的小书,这个爱印度更爱德里的人一来再来,直至在这里定居多年。去之后,印度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情愫地,想忘记都很徒劳。  相似文献   

20.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44):27-27,29
莫言 北京时间12月8日零时30分左右,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这是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首次演说,主题为“讲故事的人”。40分钟的演讲通过网络直播后引来各方热议。12月10目,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今年诺奖奖金约合114万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