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灭的希望     
《湖南文史》2008,(6):1-1
“快,他还活着……”又一名幸存者,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此刻,“救活他”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美丽的家园,但不能阻挡我们执着前行的生命的脚步。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因为,生命不息,希望不灭。  相似文献   

2.
不灭的希望     
《文史博览》2008,(6):1
"快,他还活着……"又一名幸存者,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此刻,"救活他"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美丽的家园,但不能阻挡我们执着前行的生命的脚步。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因为,生命不息,希望不灭。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幸存者,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在任何地方不如我们。我们不死,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因死而生     
他在这个世界上刚刚活了4070天。2008年5月12日,他跟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的其他125个同学一起被倒塌的教学楼压埋。绝望的刘孟英在废墟上扒到他小小的、冰冷的遗体时,她想起那个礼拜,儿子的英语得了全年级第一,老师都还没来得及奖励他。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白鹿原生死的礼仪,并由此折射出白鹿原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观念。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各色人物的深刻而丰富的描绘,充分而恰切地传达了作家的"生命体验"。小说营造的生活充满了鲜活的灵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轻松     
《神州》2011,(2):I0001-I0001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生死     
郑佳斯 《神州》2012,(8):255-255
生命的两极连着生与死,生死互渗,然而对生命的漠视与对死亡的恐惧却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主要从生之幸福、死之安乐这两个维度切入,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超越死亡,让生命焕发耀眼光辉而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08,(16):46-47
地震后,记者奉命即刻出发。这时我们从编辑部的电视中看到灾区今天晚上会有大雨的预报。不需要很强的想象力,任何人都明白这场大雨对一米、两米、三米,乃至更深的废墟之下的几万幸存者意味着什么。分别的时候一个记者摇着头说:"想都不敢去想……"  相似文献   

9.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3,(14):102-102
有一种幸福属于成年后的我们——我们从未突然决定爱上一个人.为他跳上舞台,勇敢地唱一首歌,于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永远错过了什么,这其实也是种幸福,只可惜这种幸福偶尔会被《致青春》这类电影戳破:影片行至40分钟,  相似文献   

10.
影像     
  相似文献   

11.
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掩埋并失去双腿的女孩,为振奋人心而自编了一套轮椅上的舞蹈,后经专业人士改编成的《鼓舞》变成灾区人不屈精神活化石,成为振作人们士气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聂艳彬 《神州》2013,(9):11-11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通过女性生理经验阐释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并肯定女性生命价值,反映出女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张云峰 《黑龙江史志》2013,(19):168-169,171
观音文化宣扬大乘佛教的"平等"实相,建立在平等,关爱与慈悲基础上,体现出了超越对立的宗教情怀,形成了源于佛教而高于佛教的宗教文化结构,满足了人们特别是普通广大民众的对于宗教需求。观音文化中有关生命救助,心灵环保和终极关怀等精神价值资源中蕴含着生命关怀的伦理思想。观音文化中生命关怀精神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得以精神层面关怀,调整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安顿。生命关怀精神中生命救助,心灵环保和终极关怀理念也在观音文化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喉堵症成为《日光流年》里阎连科笔下三姓村村民难以挣脱的宿命,活不过四十岁像魔咒一样紧紧箍着这些从出生起活过一天便少一天的三姓村人,时时提醒,刻刻紧逼。他们逃不过四十而死的宿命,但是三姓村人追寻生命,热爱生存,他们以生命喂养生命。正所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为生而死,死生不息。想要活下去的欲望使得他们每一次坚忍不拔的自救最终成为一次次由领导带领众人上演的悲壮闹剧,却也由此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寻找生命原初意义的精神旅行。  相似文献   

15.
春节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距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17公里的桃坪羌寨,就迎来了地震后的第一桩喜事。  相似文献   

16.
茶洪景 《神州》2012,(10):159-159
“三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掌握生存的技能,感受生活的幸福。在历史课堂中渗透“三生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将针对在历史课堂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一切还停留在六天前那一刻。惟有五楼,一个时钟依然在走,生活也在继续幸福村的中山路立着一栋房子,前半部分已经被震塌了,剩下的一小半里,一辆小单车悬挂在三楼,不知道小主人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二楼的阳台还挂着衣服,它们见证了主人们逃走时的匆忙与慌张;四楼一台风扇安静地伫立着,可能永远不会再转起来了;三台电视机安然无恙,在楼上居高临下,一脸黑屏注视着楼下或悲伤或惶惑的人们走来走去。  相似文献   

18.
一树一世界     
潘刚   《西藏人文地理》2009,(1):96-107
从树梢到根系,从外在能量的吸收到内在生命力的流转,从漫长孤独的林中岁月再到与万物生灵间的共息与共存,一棵树所构成的世界,既难为人类的眼睛所捕获,也难以真正进入人类的心灵层面被感知。然而谁又能否定那个沉静而丰富的世界的真实存在呢?  相似文献   

19.
涂孝丰  寿健 《风景名胜》2011,(10):34-44
米兰·昆德拉说:旅程无非两种,一种只是为了到达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生与死的亮点;另一种则把视线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会丰富无比。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O级地震,霎时,山川崩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的百姓被埋于废墟之下……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