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100周年。或许是对百年共和纪念的先声,或许是百年革命与改革成果的一种盘点,最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近来在多个场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推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深化年,中国经济改革与体制改革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投资与出口的兴奋剂逐渐减量,改革进入剧痛期,贫富差距导致的民怨与市场效率低下导致的通胀,将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李成明 《攀登》2000,19(9):4-6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指导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本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步骤和评价标准。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对于深化和推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兆春艳 《神州》2013,(36):25-25
研究农村文化需求要有大文化观念。文化研究要有开阔、宽广的视野,如果就文化研究文化,永远研究不清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相似文献   

5.
程敏 《炎黄春秋》2012,(1):14-21
2011年12月3日,在邓小平为推动陷入停滞的改革发表南方讲话二十周年来临之际,为探讨深化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由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和经济观察报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江平、胡德平、保育钧、郭道晖、李楯、秦晓、陈小鲁、何迪、陈全生、王公义、周为民、周天勇、王海光、蔡霞、孙立平、马立诚、雷颐、石小敏、马晓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步骤和评价标准。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对于深化和推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富,刚强;民众普遍富庶,才能提振内需,实现经济结构转型。2011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刊深化年,中国经济改革与体制改革交织,牵一发而动拿身,投资与出口的兴奋剂逐渐减量,改革进入剧痛期,贫富差距导致的民怨与市场效率低下导致的通胀,将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好书大家看     
《神州》2010,(4):37-37
编辑推荐:《朱镕基答记者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内容丰富、翔实。朱镕基同志通过答问,解疑释惑,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黄新华 《攀登》2004,23(6):19-23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深化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三要深化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四要深化地方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五要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六要深化地方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建立电子化政府;七要深化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八要深化地方政府责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九要深化地方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再造政府工作流程;十要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  相似文献   

10.
3月22日,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目前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有人预言,广州、深圳将成为下一轮房产税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1.
怎样选择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宇 《炎黄春秋》2008,(10):30-32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人手也是可以的。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大体同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得已的埋单,大多与不同步紧密相关。1982年邓小平尖锐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都深感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26年过去了,此前的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走过浅水区;面对重点难点,我们已经绕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继续再绕,既无空间,也没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充分表明了中共中央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明确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志国摄影 《纵横》2014,(3):F0002-F0002
2014年1月21日,中国文史出版社特别邀请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原国家经济体制改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作“亲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5周年”专题讲座,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相似文献   

14.
高放 《炎黄春秋》2008,(5):26-28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之下显得滞后,因此导致党政官员腐败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深层潜在的危机加深。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当前我同社会主义改革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我们才能满盘皆活,走向通途。  相似文献   

15.
思康 《旅游纵览》2013,(9):318-319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探索中国大部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从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部制改革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在深圳建市三十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在深圳发表讲话,指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相似文献   

17.
任志江 《沧桑》2010,(2):19-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一社会具有不同经济成分都能平等竞争、自由发展,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等六个特征。从其内涵与特征中,我们可以归纳梳理出这一社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五个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0,(31):16-16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温家宝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二轮志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记述用什么方法比较好?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当代,旧志中不可能有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毋庸置疑,第二轮志书记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必然是创新的方法。第二轮志书应当设置经济体制改革卷,对其记述要有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