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悉尼时报》指出,范美忠也许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无法原谅他继续做一位人民教师,"范美忠的行为已无法去说服孩子。"一位在"单位网"(DANWEI)留言的网友指出,他个人并不认为在地震中逃跑是错误的,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2.
被他发言搅动的种种社会情状,更值得深究震后第10天,当范美忠决定为自己的劫后余生经历留一份底稿时,他耍了一个小聪明。这位在地震发生时撇下学生"一溜烟就跑得没影了"的中学教师,事后对他的学生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  相似文献   

3.
范美忠说的也许是真话,但不善,不美,人类的主流是向善向美的,人类精神中崇高美好的部分应该世代相传6月19日中午,范美忠带着2位电视台记者走进都江堰光亚学校。20多天前,他变成"范跑跑"。3天前,他被解聘。这是震后一连串令人晕眩的变故后他第一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中的学生伤亡情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交给学生一定的地震逃生知识和逃生步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知识和防护方法,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学校防震工作进行探讨,对学校防震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刊中人     
如何在灾难中幸存?当发生飞机失事或地震等突发事件,人们倾向于把那些生还者称为幸运儿,因为如果他们坐在旁边的座位或住在隔壁街区,就很可能已经遇难。最近发生的中国的地震和缅甸的风灾,提醒我们灾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面  相似文献   

6.
正4月30日,来自北京及全国的600余位"同心·共铸中国心"医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汇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开展为期5天的以"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为主题的大型医疗公益活动。十年前的那场灾难,牵动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首都医疗专家和共铸中国心志愿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并在地震的废墟上孕育了"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  相似文献   

7.
郝魁府 《神州》2008,(4):44-47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名城,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资源物产丰殷,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京东宝地","冀东粮仓"之美誉。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灾难造成24万多人死于瓦砾,  相似文献   

8.
不就是一群国会议员、政府部长们多报销了点发票吗?多大点事情,至于吗?在"5·12"之后,中国媒体喜欢引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句话出自恩格斯给俄国友人的信,显然是安慰人的客气话。说白了,它的意思或许应该是:没有哪一次不记取教训的灾难,会获得进步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建起了一批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博物馆、遗址公园与纪念物。"地震"这一自然现象通过人类活动的参与与构建,经过"遗产化"的过程,形成了"地震遗产"。地震遗产的提出既是对这场灾难的纪念,亦成为了灾区焕发经济活力的动力之一。"地震"的"遗产化"能够通过一系列阐释与呈现达到纪念追忆、创伤治愈、教育警示与旅游观光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地震遗产的负面影响逐渐消弭,达到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亲情,是什么呢?它比山高,比海深。这些触动人心的亲情,就在一点一滴中。还记得2008年,那一个黑色瞬间吗?那次灾难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在电视上看到那一个个无辜的生灵被死亡之爪无情地吞噬了。那可怕的场景被一遍遍重演,我的心在"灾难"中哭了一次又一次。在地震前夕,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天空中飘着一朵朵雪白的云,翱翔着一  相似文献   

11.
王健  蔡双全 《黑龙江史志》2013,(15):152-153
佛教的"缘起性空"论,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命本质的认识,对于灾民认识智慧人生,以理智与从容的态度面对各种灾难,缓解灾民心理上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佛教的轮回说则可以给予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以直面死亡的勇气与态度,能够起到抚慰灾民心理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佛事宗教仪式,沟通冥阳两界,能够帮助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尽快走出这场灾难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南方人物周刊》2014,(39):104-104
有大概三四年的时间,我处在保罗·奥斯特所说“精力充沛,满脑子想法,还有一双痒痒的脚”的状态,好吧,至少是“精力充沛,还有一双痒痒的脚”。那几年中国不断出现巨大的灾难,我路四川,跑新疆,路玉树(故事都收录在本书中),好似生活在一个热气旋里。  相似文献   

13.
范美忠是一个声言誓死捍卫自由主义立场的人,一个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才子,一个有浓厚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心怀启蒙国民信念的中学教师。他还是个球迷。他说,"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看书和踢足球,连西乙联赛的替补球员都能背出来。"网上流传,他的爱情宣言里有一条:找个看球时不打扰他的女孩。他每周都要带着自己的学生踢两次球。但在"5?12大地震"中,他却抛下了自己的学生,独自一人跑到足球场上。更让人意外的是,事后他洋洋洒洒地为自己辩护,说"即使我的母亲我也不会管"。  相似文献   

14.
唐禹民 《神州》2008,(4):86-91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这一场被世界称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巨祸奇劫,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西方国家一些人士哀叹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相似文献   

15.
第一阵雷鸣般的巨响在坎帕尼亚平原回荡,紧接着灼热的火山岩冰雹般从天而降。一对男女匆匆弃村向东而逃,跑上坡度平缓的山丘,奔向附近的树林,那里肯定有一处看似可以作避难所的地方。女人20岁左右,男人40多岁。细碎的浮石,夹杂着能打得人头烂皮焦的炽热石块狂暴地砸落,令去路举步维艰。在他们大惑不解的心目中,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必定就好像世界末日一般。这一刻,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也在逃命,在柔软的火山灰和潮湿的火山泥上留下慌不择路的足迹,此后将不为人知地埋藏几千年。那些足迹指向北方或西北方的人选择了一条或可逃生的路,而向东逃往当今意大利城镇阿韦利诺方向去的人(如那一男一女)则无意中选择了必死之路。他们运气不佳,正好撞进火山的空降区中心,这里顷刻间将被1米厚的浮石掩埋。  相似文献   

16.
唐山大地震,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死亡二十多万,受伤几十万,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难。我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注重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和提高消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但火灾的发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火灾都是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共发生火灾事故100万余起,伤亡近2万余人,事后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死亡人员是由于没有逃生意识和没有有效逃生方法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时,应重点灌输人的"逃命"理念,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力灌输"逃命"理念,二是强化"逃命"的有效方法,三是强调在无法逃离火场时要有"保命"意识的"三强"措施来全方位、多角度、反反复复的熏陶渲染性宣传教育,从而尽可能减少,甚至是杜绝在火灾中人员的伤亡数量。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慕清 《神州》2012,(14):226-229
《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本文运用框架理论,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所有报道,试从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汶川大地震"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以及《人民日报》是如何设置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为今后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公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传统社会尤其是宋以来"士"的嫡系后裔,他们对宋以来的科举士大夫阶级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在思想和精神上可谓"血脉相连"。所以,任何对传统社会尤其是对宋以来近世社会之士人阶级的研究和论述,几乎无一不渗透着研究者本人身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命运之感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只有进步,才让我们觉得灾难的付出没有白白浪费。"直播是一种姿态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上海。复旦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白洋在接到同学发来"四川地震"的手机短信之后,迅速打开了电脑PPLIVE端口,开始搜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信号。白洋并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央视的抗震直播已经于1小时前全面启动,他只是本能地觉得,应该看一看电视,"电视画面最让我感到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