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以来,我国图书典籍经过多次积聚与散失,后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先秦传下来的图书进行整理,为后来的研究者们研究上古先民文化习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字资料。由这些文献整理发掘出来的关于"不死药"的资料记载中,可以管窥上古时期先民的一些思想意识。经秦汉以致魏晋时期,"不死药"的记载与流变在道教的兴起与内外丹的说法中不断衍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以先秦文献所见"不死药"材料略述"不死药"在先秦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收藏夹     
《世界》2010,(3):25-28
韦伯复出《真爱不死》 “音乐剧之父”韦伯的大名相信你并不陌生,3月9日,无惧癌症病魔的大师携新作《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将再次唤醒我们的耳朵!依旧继续《歌剧魅影》的故事,不过这一次“魅影”结束了自己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人会死?”“人死了会怎么样?”“妈妈我不要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往往让人一时难以解答,解答了也很难使他们满意和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原因在于大人们自己也根本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也心存恐惧!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有感而发的。比如,心爱的宠物死了;家庭成员的逝去;灾难性的新闻和电视节目等等。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我们都有必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个提问。因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死亡的看法。因此在回答孩子的提问前我们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愧对母亲     
几年前,读过李昌平的一篇文章,说过去农村病人死在医院,现在大都死在家里。为什么?住不起医院。母亲也是死在家里的,对我们兄弟,花个几万元还是能够承受的,可我们却没有送她去医院。我提出过,大家说,母亲这么大年纪,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好像还是清明节时,母亲就说受凉了,老咳嗽,吃了180多块钱中西药,都不见效。我说,这点钱不算什么,感冒去次大医院就不止这个数了。就又给她买了些药,嘱  相似文献   

6.
彭德怀速写     
正"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他说的就是彭德怀同志。彭德怀同志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  相似文献   

7.
忘川·记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6):12-19
泪水若如潮水涨落,悲悯又将系于何处?我们祈愿,悲悯因它的沉重落入地里,像麦子般生长出希望来。只因,落地的麦子不死  相似文献   

8.
韩维鹏 《黑龙江史志》2010,(17):44-44,54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苍凉的大自然.经常用它的鬼斧神工给我们创造出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三千年不朽的胡杨”便是其中之一。这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树,已由生命演绎成了一种精神。我们常常向往胡杨林,但是并不知道,胡杨林其实不一定都生长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额济纳等地。就在离黄河岸边不远的地方,在距离兰州仅两个小时车程的景泰八道泉乡,就生长着一片胡杨林。它的存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湖南文史》2011,(8):41-41
人到头来总免不了一死,可死法却多种多样,病死,战死,自杀,车祸死,摔死,累死,其中有一大类死跟口有关,比如饿死,胀死,醉死,这些都不新奇,新奇的是,还有一种死,叫馋死。  相似文献   

11.
人到头来总免不了一死,可死法却多种多样,病死,战死,自杀,车祸死,摔死,累死,其中有一大类死跟口有关,比如饿死,胀死,醉死,这些都不新奇,新奇的是,还有一种死,叫馋死。  相似文献   

12.
糗事一箩筐     
《南京史志》2014,(12):62-62
宿舍集体出去包夜,有一个人死都不去,于是我们只好留了一个手机锁在橱子里,手机的铃声设置成很恐怖的鬼叫声,半夜的时候没事就打那个留下的手机号。 反正我们宿舍那唯一留下的人半夜2点多从学校里翻墙出来找我们了……  相似文献   

13.
不死药是中国传统长生不老思想的物质反映,但是史学界对之关注较少,以不死药为题材的研究成果鲜见。因此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一初步的搜集与整理势为必要。本文对不死药的史料做了初步的搜集并且加以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下对史料搜集与整理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姚毅 《贵阳文史》2012,(4):72-73
我们很好奇,向寨子里的人一打听,都说死人了,问为什么死的,说是吃糠拉不下大便死的,或者说是饿死的,估计那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天,寨子死了四五十人。  相似文献   

15.
<正>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90岁(笑声),我想来想去,就是靠共产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时代,使我们这种来自乡村的知识分子,取得了改善生活的条件。我查了一下祖宗三代,都是四十几、六十几就死了,到我这里90岁了还不死,还得活几年(掌声)。我19岁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到现在70年了,70年回头一看,觉得没有做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那一天我和厚泽几个人一起开会,我总结了一下:第一  相似文献   

16.
格言集     
我们的道德是崇尚微笑!而对敌人,一n百对l不!难,I打f对痛苦,一面对死I抢,我们都付之‘笑}法」让·诺安澎笑的厉史格言集@卜桦~~  相似文献   

17.
马玉蕻 《丝绸之路》2011,(21):19-24
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这是坚韧的大漠植物胡杨所独具的憾人精神,人们因此对胡杨铭记于心。  相似文献   

18.
1933年1月30日下午,杨杏佛先生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成立会上说过一句沉痛的隽语:“争取民权的保障是18世纪的事情,不幸我们中国人活在20世纪里还是不能不做这种18世纪的工作。”更不幸的是说这个话的人自己却死在了国民党特务的乱枪之下,历史记住了这一不幸的时刻:1933年6月18日上午9时20分。对此杨杏佛先生是有思想准备的,翻开尘封已久的《杨杏佛文存》,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嗟乎,不自由毋宁死。  相似文献   

19.
读书     
《西藏人文地理》2014,(4):15-15
《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漫话     
"作为共和国长子,我们不垄断谁垄断?"——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平均每天挥霍4万人民币,公开声称垄断有理自己就是死一百回也理解不了朝鲜。──韩国总统李明博本月上旬出访欧洲时,公开批评朝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