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衣刘青珍     
演员总是容易被人记住。刘青珍是孝昌县楚剧团的演员,青衣,我看过她的戏,特别喜欢那折戏里的声腔。她的声音有点沙沙的,像如今的流行歌手,并不一味高亢嘹亮,我反而记住了。听人说她丈夫是剧团团长,叫陈华桥,我记不住。电话打来时,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只听到是孝感方言,口音很重,是谁呢?陈华桥又说了一遍,说是孝昌县楚剧团的。哦,这才想起来,是的是的,陈华桥,刘青珍的丈夫。电话里他很焦急,没等我发问,就央求我帮忙。什么事情呢?他说,他们在外面演出,经过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我也没听清。只听清楚他们的演出车被交警扣下了。原因是舞台演出车没有牌照。  相似文献   

2.
“上台,那么多人欢呼,能逗他们,那个气场,我就感觉我特别伟大,能一个人把这么多人都逗高兴了。台是高的,观众在底下,我上去就高兴。(台是)平的就不高兴。录节目对我的荣誉感倒一般。录好多节目的时候,观众比我还高,我就琢磨这像斗兽场,不像演出”  相似文献   

3.
靠天吃饭     
那一回我带团去桂林,有客人提出想去看漓江上的一个实景演出,因为他们的朋友曾经去过阳朔,对那个节目印象很深,因此也推荐他们去看.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桂林,一路上老外一直问我能不能订票,我答应他们一定会做安排.终于到了阳朔,问团里有多少人想报名参加,老外们齐刷刷地全都举了手.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天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因为演出是露天的,遇到雨天虽然会照常进行,但肯定没有人愿意淋着雨去看演出.客人们脸上明显露出了不悦的神情.  相似文献   

4.
在斋浦尔昔日的皇宫里,3个吉普赛艺人正在演木偶戏,5分钟的演出只有我一个人观看。结束后我给了他们2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30元)的小费,他们有些震惊,于是就跟我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扎西  嘉措 《中国西藏》2006,(1):66-71
金秋十月,全国少数民族化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雪巴拉姆藏戏团随着西藏代表团参加了各项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荣获了中国民间戏剧大赛优秀演出奖,他们演出的传统藏戏《卓娃桑姆》(选场)获中国民间戏剧大赛金奖及优秀剧目整理奖,这不由得让我很想见见他们。  相似文献   

6.
赴喀喇昆仑演出“伊犁河水翻波浪,灌溉着牧场和农庄,边防战士驻守在河岸上,来往的人们喜洋洋……”这个坐在大蓬车上,放声歌唱的就是我的战友赵兑初。原来他们准备去为喀喇昆仑边防哨所的战士们演出。为了把最优秀的节目献给边防战士,他正在行军途中抽空练嗓子呢。这支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出小分队,由李双江、赵兑初、克里木、李安娜等15人组成。喀喇昆仑山给他们的第一个见面礼,就是高原反应:头痛,脑胀欲裂,心跳气喘,胸闷如堵,浑身无力。  相似文献   

7.
1953年8月5日,一辆吉普汽车开到我师父欧少久家(当时他住在富水北路),接走了师父和师姐海棠(后更名:丁薇)。夜深了,师父和师姐回来,我才知道他们今天是去花溪给贺老总演出了。我非常羡慕。师父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你的‘活’还不行(指节目演出质量),下次一定带你去!”是呀,我是1953年7月27日拜师,第一次登台是8月1日,我才上台几天啦?  相似文献   

8.
神秘乐队     
某个夜晚,我来到那支神秘的青年乐队下榻的酒店。去之前,我电脑里循环播放着他们的歌。我身边的小男粉丝每次提起他们的名字,几乎是用每个舒张的毛孔呐喊出那种狂热。他说,他在上海某现场听过无数次演出,从来没有遇到过看不见舞台的情况。“人挨着人,不能动,只能站着。”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演出     
1953年11月,我接到中央有关部门通知,让我率团赴朝鲜慰问.赴朝前,我在北京又一次演出了《宇宙锋》.演出结束后,后台突然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浓厚的湘音:“我晓得她会演得这么好的嘛!”原来是贺老总来了,他唇上留着浓重的黑须,穿着一套中山服,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你唱得好啊!到朝鲜去唱给战士们听,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相似文献   

10.
赴香港演出     
1982年夏天,接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知,让我率团于该年12月赴香港演出.赴港虽并非出国,但与在大陆内地演出终究不一样.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地区,各国的文艺团体部经常来此献艺,众多国际知名的文化人士也不时涉足小驻.在香港演出与在国外演出差个多.为了显示汉剧艺术的精萃、扩大其影响,我必须带去较为完美的规剧目.  相似文献   

11.
摇滚歌手     
多年前,我是一个文质彬彬但如假包换的摇滚歌手。“幸福大街”2000年刚出道.就在北京东三环边上的CD CAFE演出。我在台上一顿胡抡,说,“下面一首歌,《流氓》!”猛一通尖叫,搞得很多男的在下面以为我骂他们,很汗。  相似文献   

12.
“我唱红的歌有上百首,但哪首都比不上《祝酒歌》!”81岁的李光羲刚从哈尔滨演出回来,老先生挺拔硬朗,看上去顶多六十出头。退休后,单枪匹马,满世界演出,到现在一年还要参加一百多场演出,《祝酒歌》是场场必唱的保留曲目。  相似文献   

13.
刘延 《中国西藏》2009,(5):54-55
知道西藏歌舞团要在中国大剧院演出大型风情歌舞《天上西藏》时,我正在住院。知道老相识丹增贡布给我留下了看演出的票时,我的心便开始翻腾——如何能说服医生放我出去看这场演出?要不要告诉医生:  相似文献   

14.
将近七八年,我一直在北京家中养病,一没有去过西藏,二没有看过西藏文艺团体的演出。今年的3月7日夜,我和我的家人,在海里都中国剧院,观看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演出的大型节日风情歌舞《天上西藏》,看过演出,我好比沙漠中长途跋涉的苦旅,痛饮了雪山甘泉;  相似文献   

15.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全市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军管会文教组丁兆一同志于7月进驻共和舞台群众汉剧组。他首先找到我,我把该组的一些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该组的戏班是一个农村单台乡班,没有多少名角,二三等贴补角较多,青年演员较多,大多数是贫苦家庭出身,他们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丁同志听了很高兴,马上支持戏班排练新戏《义凤山》、《七夕泪》。同年,《七夕泪》参加了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被评为汉剧类的甲等奖。但有不少人不服气,说是没有名演员参加演出。当时我是评委,不同意这个观点,名演员是演出…  相似文献   

16.
《纵横》2013,(10):36-39
“音配像”来自瑞环同志的精心策划我最早听说音配像,大概是在1985年。那时,我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一连演了十几场,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经常去看。他怕打扰演出,每次去的时候也不事先通知我们。有一次,瑞环同志请部分京剧演员吃饭,李世济、张君秋、谢虹雯和我都参加了。在饭桌上,瑞环同志便十分诚恳地向我们征求对于音配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于光远  韩钢 《炎黄春秋》2008,(12):61-63
齐燕铭同志的名字,我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知道的。1943年,延安上演过一出京剧《逼上梁山》,演出很轰动,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剧本是中央党校的研究员杨绍萱写的,编剧和导演就是齐燕铭。毛泽东特地致信杨、齐,称赞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高度评价:“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这“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代的开端。”我那时在延安,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但不熟悉他本人。  相似文献   

18.
正当人们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万惠明刚从淮北煤矿慰问演出回来,她应约来我的不闲居,接受我多年前预约的采访.她来后,没有多谈这次到基层演出的盛况,而是不无感慨地告诉我矿工们是何等地渴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演出条件简陋,苦点累点倒无所谓,却永远无法忘掉矿工们那纯朴热烈而又期盼我们文艺工作者能常去的目光.万惠明坦诚热情的谈话给我那敦厚的妻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她离开不闲居后,妻似乎自言自语地对我说:她是一个不像演员的演员.我以为这是一个工人对一个演员的评价.说真的,万惠明给我的第一印象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于蓝 《纵横》2014,(3):54-55
我知道陈荒煤同志是在1938年,他率领移动剧团到延安演出。那时,我也刚到延安不久。他和张听等同志都参加了演出,我的印象很深。  相似文献   

20.
1958年,我担任黄梅县文化科副科长,兼黄梅戏剧团党支部书记。3月25日上午,我接到县委的紧急通知,湖北省委要求把参加演出黄梅采茶戏《过界岭》的全体演职人员名单、政治面貌及工作表现,写成书面材料,速报省委。当天下午,我又接到县公安局的紧急通知,要求按同样的内容报送县公安局,由他们审查后再报送省公安厅审查。这件突如其来的事,当时对我震动很大,我想一个县级剧团演一个戏的全体演职人员的政治面貌和工作表现要同时报告省委和省公安厅审查,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我猜想可能要调我团这个戏到省里去为重要会议或中央领导人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