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华平 《文献》2000,(4):82-89
一 棋,即围棋,中国古代称为博弈.博弈,从广义上讲是中国古代对各类棋弈游戏活动的总称,包括博、弈(围棋)、弹棋、投壶、塞、樗蒲、藏钩、四维、象戏等.从狭义上讲,"博"和"弈"则有区别."博",仅指博戏或"六博"而言;"弈",则专指"围棋".  相似文献   

2.
博塞刍议     
我国春秋时代,中国象棋的前身“六博”在《孔子家语》等书中就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它的姊妹棋“塞戏”,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如《庄子·骈拇篇》已有“博塞以游”的记载。可以认为,中国古象棋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到了西汉,博塞已非常盛行,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3.
何一昊 《中原文物》2022,(4):114-119
本文通过文献记载与实物考证,梳理了六博博具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最新发现对六博在两汉时期的行棋规则做出了一定的考证及推测,认为六博的行棋规则为:1.两方共12枚棋子循环往复,以一定方向旋转走位;2.以焭或箸来决定所走步数,多用六箸;3.成枭食棋,入水牵鱼,以筭来计分,在结束时得筭多者为胜。并认为《西京杂记》中许博昌的“口诀”并非是一般认为的六博行棋规则,而是一种游戏窍门。  相似文献   

4.
塔尔坡位于秦都咸阳遗址西侧,今咸阳之东。这是一处秦人墓葬区,历年来多有遗迹发现。1995年,这里在基本建设中发现了百余座秦人墓,时代起于春秋战国以至秦代。M28203出土的博局图,是我国迄今出现时代最早的秦人搏具图案。此图的出土,对研究古代博戏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竹简,是一种珍贵的出土文物,它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字资料之一,我省又是发现竹简较多的地区之一.如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200多枚、最长达70多厘米的"遣策";战国中期的"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卜筮记录";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江陵凤凰山出土的多批汉简等,都是很珍贵的历史文献.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这些竹简几千年来基本上都处于积水或污泥之中,所以质地脆弱,饱含水份,故称为"饱水竹简".如何保护好这些古代文书?首先要做好发掘现场的处理和保护.本文试从个人的点滴实践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包山2号墓竹简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88,(5)
包山2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战国楚墓。墓中出土竹简444枚,其中有文字的计282枚,总字数约15000字。记载的文字内容可分为卜筮祭祷记录、司法文书、遣策等几类。这批竹简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对于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批竹简的整理工作尚在进行之中,这里仅就其概况作一介绍。竹简均经刮削修制、杀青等处理,竹节大多已削平。书写卜筮祭祷记录和司法文书的竹简制作精细,遣策则相对粗糙。竹简长度大致分作两种:一种长度为59.6—72.6厘米,卜筮祭祷记录、司法文书和遣策都写在  相似文献   

7.
1952年,杨联升先生首先援引《西京杂记·六博术》来探讨汉代的博戏,并配合出土的博具,尝试复原六博的游戏规则。《西京杂记》所录之术,出自西汉景帝时擅长六博的许博昌,以回文式的口诀传诵,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灵宝张湾汉墓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72年,我馆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图一)。其中有四座汉墓(编号为墓2—墓5),当是东汉后期弘农杨姓豪强地主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精致的绿釉陶明器,如楼阁、仓房等建筑模型,制作出色,特别是陶桌和箸、棋完整的六博俑,均属罕见。陶桌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桌的明器。现将这四座汉墓的具体情况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10.
六博是博戏的一种典型形式。博戏在秦汉时期十分的繁盛,受到天子和广大臣民们的喜爱。三门峡汉代墓葬出土的六博俑模型是其中的代表。博戏的种类多,秦汉时期的博戏的器具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望山M2出土了一批性质为遣策的竹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遣策所记的青铜礼器与墓葬出土的实物重新对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在器物对应和定名方面,认为遣策所记的"卵缶"同于尊缶,而"迅缶"同于浴缶或盥缶;在竹简的编联问题上,认为46号简和47号简应缀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信阳长台关遣策第11、21号简上旧释为"白"的那个字,应当改释为"勺",推测11号简上的"一勺"可能是一号墓前室出土的两件木勺之一,并对整理者混同勺、匕二物的情况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孙机 《文物》1986,(11)
1975年在湖北江陵楚纪南故城内发掘的凤凰山一六七号西汉墓中,出土了由七十四枚木简组成的一套遣册。由于此墓的随葬品基本上保持原来的位置,且与遣册所记大体相符,所以简文与实物可以互相对应。其中第三十二号简文云"大柙一枚",发掘简报以为指的就是随葬品中的扁壶。《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一文则谓:"‘柙’与‘(?)’音同。‘大柙’即‘大(?)’。《说文》:‘(?),酒器也。’(?)有方、圆、扁、横四形。此墓出漆扁壶一,即(?)之扁形者。"其后笔者在《文物》1980年第10期发表短文《说"柙"》,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扶风县图博馆,自1970年以来,陆续征集到新出土的汉、魏铜印十二方,包括官印六方,私印六方。其中,七方出土于墓葬,五方出土于窖藏。现介绍如下。一、私印六方 1."口延年印"。鼻纽,正方形,边长1.6×1.6、通纽高1.4厘米。印文为阴刻篆字,第一字锈蚀不清(图一)。此印是1970年4月绛帐公社营中大队第二生产队在给麦田灌水时,从被水冲开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墓中还出土了陶罐、甑、  相似文献   

15.
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其墓葬形制、规格明确。通过与其墓葬形制、规格相近的东汉晚期河北定县北陵头M32、徐州土山东汉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和三国时代偃师杏园M36和M34、安徽马鞍山朱然及其家族墓、马鞍山宋山东吴墓、南京上坊孙吴墓等对比研究,西高穴二号墓应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西高穴二号墓出土遗物研究,又进一步推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对西高穴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和字体时代、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男性人头骨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西门豹祠遗址和邺城遗址与西高穴二号墓相对分布位置、出土"鲁潜墓志"与西高穴二号墓地望关系、西高穴二号墓的地势和"不树不封"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都城位置关系等六方面,论证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就是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6,(6)
1957年发掘的河南省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除出土大量精美器物外,还出土两组竹简,一组是记载随葬器物的遣策,另一组是一篇文章,即本文所要加以剖析的竹书。竹书出土时均巳残断,无一整简。原  相似文献   

17.
“遣策”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古籍中并无“遣策”一词。《辞源》和《辞海》中也没有这个词条。1954年,长沙仰天湖25号墓所出竹简在北京展出期间,叶恭绰先生经过初步研究认为“策中所书名物,大抵皆金属、丝属,其为赠赠遣送之物,无可疑者,因断此项竹简,当即仪礼中之遣策,以覆湘友,皆以为然。”发掘报告中遂称之为“遣策”。此后多沿袭这一名称,把这种记载随葬品的竹木简称为“遣策”。  相似文献   

18.
王咸秋 《华夏考古》2021,(3):88-93,116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由于严重被盗而导致墓主身份不明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的比较,结合墓主使用七钿蔽髻、赤色绶带、九旒旌旗的现象,推测西朱村M1为王侯级别墓葬;墓葬内出土有"银鸠车一"的刻铭石牌,证明墓主人应为儿童;M1墓道填土未经过二次开挖,可以确定墓主是同时入葬.综合以上证据,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西朱村M1为...  相似文献   

19.
王子今 《文博》2015,(2):25-3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策所列"男子明童"中可见"马竖"称谓。"马竖"身份应与服务于墓主的以养马驯马的僮仆有关。"竖"则作为指称未成年人称谓用字,在秦汉社会比较普及。"竖"又用作成年人贬称。相关现象,有益于说明当时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雷雨 《四川文物》2006,(3):31-53
什邡城关先后共发掘出了98座古代墓葬,均为坚穴土坑墓,分为船棺墓、木椁墓、木板墓和无葬具墓四类;其中89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1096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根据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可将其中82座墓分为六期十段,年代上限到春秋时期,下限为公元前1世纪中下叶,即西汉前期。反映了巴蜀文化与秦汉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