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将湖北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其战争和殖民体系,最大限度地掠夺沦陷区的战争资源,严密控制沦陷区的民众,在其占领区内建立起严格的统制经济制度.其内容包括建立各种经济统制机构,实行物资统制管理,控制物价,推行配额供应等等.日伪的经济统制,严重破坏了沦陷地区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秩序,造成沦陷区生产凋敞、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武汉地区战前已经取得一定程度发展的近代经济也遭受毁灭性打击.  相似文献   

2.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开始了以灭亡中国为目的的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武装抵抗。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和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国民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培训部队各级干部,并分拨到各部队去训练士兵,使士兵尽快获得正规的军事知识;对前线和后方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训,加强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以激发爱国热情和提高作战技能。强化军事技能训练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士兵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部队持续战斗力得以增强,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后来执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大大降低了政治训练的效果,再加上军事训练时间紧迫且主要局限在西南地区,因此士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养成的预期目标远远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周瑞清 《湖北文史》2004,(2):186-198
1934年我15岁时,经人介绍到程汝怀家中做杂事。当时,他家住在汉口府南一路德义里1号,他本人担任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黄安县长,驻在黄安。我先在他家做杂事,后跟随他当卫士直至解放前离开,对他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战乱不断、灾荒连年,加上过量征兵征工,国统区农业劳动力遭受了严重损失;同时,地租、高利贷剥削与繁重的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物价的高涨又造成农民生产成本与生活支出剧增,迫使无数农民被迫脱离生产,导致国统区农业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使国统区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田大量荒芜,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国统区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地区敌伪政权为了支持日本的对华侵略和殖民统治,除在军事和经济上积极配合支持外,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控制上也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对沦陷区民众进行殖民奴化宣传。它竭力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和苏联,诋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宣扬欧亚人种的对立,分裂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为法西斯集团及其附庸歌功颂德。为了使其宣传更具蛊惑力,敌伪政权的奴化宣传以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旗帜",并披上"尊孔"的外衣,同时盗用三民主义名义,将自己标榜为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继承人。然而,在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面前,敌伪政权的这些丑陋表演,都只不过是一些自欺欺人的伎俩,并不能发挥多少欺骗和麻痹中国人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家庭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律与习俗、两性关系、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变革的实践促进了边区的建设和持久抗战,并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继续实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陈洪玲 《史学集刊》2002,2(3):32-34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情况,为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团结各阶级一致抗日所实行的一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它与以前的土地革命时期、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行减租减息过程中.我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侨群体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贡献离不开华侨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教育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没有中断。其教育主题、内容始终带有鲜明的家国色彩,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战时教育是其教育的基调和灵魂。在华侨社会和国民政府的相互扶持下,华侨教育凝聚了海外侨民的救亡母邦意识,推动了华侨子弟的海外抗日运动,并直接培育了大批华侨抗日力量,为国内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运动。其中合作农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本文根据山西省保德县所藏原始档案,对这种合作形式作了一定介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防用铜量急剧增加,但国土大部沦陷,云南成为抗战军需用铜唯一的供给地。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共同组建"滇北矿务局","彻底管理"云南铜业,有效整合云南铜矿资源,把云南铜业完全纳入国家军事战略资源的范畴。国民政府在云南采取积极措施,使云南军需铜材产量大幅提升,保证了抗战的铜材需求,有力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云南铜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也在抗战期间得到极大提升,加快了云南矿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薛毅 《抗日战争研究》2003,974(4):138-14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以行政手段和较得力的措施促进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工业开发,此举对坚持抗战,推动西北地区的工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这段历史,既要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要脚踏实地,全面占有资料。对已掌握的资料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的广东粮业已有较为完备的市场和交易制度:一个以民间商人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为特色、国家政府政治强制干预并不多见的开放型的市场运行机制颇具常态,粮食市场在同业公会等民间社会整合力量的监控、协调下一切皆井然有序。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粤省政府试图以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对国统区粮食的经营及运销实施统一管理与调控,这样战时经济中自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统制行为发生冲突与较量:黑市经济便是市场机制为维持自身延续在政府统制政策下而扭曲变形的真实写照;也正因市场机制的存在,政府在粮业管理中亦采取了一些调适政策,以期寻求统制经济下二关系的动态平衡。事实证明:倘若漠视市场机制规律,政府一味凭借威权,结果只能促使黑市经济泛行,腐败大规模滋生。  相似文献   

13.
谭刚 《抗日战争研究》2005,1(2):107-125
本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措施、特点、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章认为抗战爆发后,出于加强大后方运输力量和发展大后方经济的目的,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使得战时大后方内河航运建设在航线的开辟、轮木船的制造修理以及港口的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方抗战和后方经济建设。但由于航运运价过低和管理不当等原因,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又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在其他各业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取得罕见的发展。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学质量提高,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进一步合理,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跃居全国前列。为湖南后来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湖南战时教育既具满足战争需要,服务抗战,又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教育在战时湖南之所以有如此进展。是由于湖南各界军政领导的重视、湖湘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湖湘文化精神的支承,以及外地各类教育资源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为推行国民教育,江西保学在经费筹集、师资培训、教师待遇、教学方法和校舍与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充实与改进,使保学得到迅速发展。战时的保学教育,虽存在经费缺乏、教师待遇低等不足,但它注重民众教育,积极宣传抗战。保学教育在提高民众识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民众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仇恨侵略者、敌视汉奸卖国贼的态度,对唤起民众保家卫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绪 《安徽史学》2018,(4):137-146
经济抗战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位于东南战场大后方的皖南地区,除对敌开展军事斗争外,经济战也是当地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战时皖南行署的领导下,皖南敌后区实施了增加生产、平抑物价、严查敌货、打击走私、组建金融网等一系列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皖南敌后区严峻的经济形势,粉碎了日敌的经济进攻,为这一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抗战力量的持久存续以及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皖南地区的经济抗战实为中国经济抗战历史的一个真实缩影。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盐政改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盐政方面的改制与战时大后方的经济情况有密切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本在参阅原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这次盐政改制的背景、经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评论,认为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盐政改制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国民政府还是努力做到兼顾国计民生,且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时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是一个农耕逐渐占据农业生产主导,相关生产部门随之演替 的过程,历史时期农业结构体系中,有农业部门结构的演化而 缺乏空间结构的发展,农耕逐渐主导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的 演变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历史时期农耕逐渐主导农业生产和 不健全的农业结构体系是该地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企图摧毁中国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机关狂轰乱炸,使中国高等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内迁的决策。据此,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对医学高校的内迁作了规划,并以这次内迁为契机,对西南、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了重视。随着国府的迁都重庆,四川成为了抗战后方重地,为此,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其中医学高校就有12所。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并为四川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实施的湘黔滇跋涉,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小长征”。在68天的3500里长途迁徙中,300余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沿途开展抗战宣传,进行社会调查,不仅磨炼了意志,加强了集体观念,而且对西南社会进行了初步考察,直接体验到知识分子肩负的复兴国家民族神圣职责。这一经历凝结的财富,既成为继承五四精神的“联大精神”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本文立足抗战建国的角度,对“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发起背景、组织建制、实施过程等进行必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小长征”的自身价值、历史意义,及与西南联大精神的关系等文化内涵,做一初步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