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封府     
《旅游》2004,(9):40-46
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北宋时为国都府衙,又称天府  相似文献   

2.
《开封府题名记》原在北宋开封府署,明末河水淹城,府署圯坏。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移《开封府题名记》于祠内。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开封府署改开封县政府,祠仍存。解放后,开封建市,县级机构迁出市区,原府署改为小学,祠被圈入市人委院内。文化革命中,因修人防工事,《开封府题名记》及《开封尹题名记》被置大街上。《开封尹题名记》被破坏,《开封府题名记》由开封市博物馆运回,现存该馆碑林中。  相似文献   

3.
北宋登州在经济、军事、航海上俱有特殊地位,与首都东京开封府之间交通联系密切,构成了京东驿路大道,惜无完整的文献记录。本文依据零碎的史料,考述这条驿路所经京东大州及其驿程。  相似文献   

4.
廉吏周渭     
提起开封府黑脸包公包拯,真可谓无人不晓。他的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更让后人编得出神入化。然而,比包拯早70多年,在桂林恭城瑶乡大地也出过一位执法如山、廉政爱民的贤良之臣,他就是连包拯也非常推崇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  相似文献   

5.
正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宋仁宗、英宗、神宗朝官员,历任漳州军事判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知制诰、三司使、权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蔡襄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水利专家、茶学家和果木学家,是名动朝野的北宋名臣。一、仗义执言,《四贤一不肖》诗传天下蔡襄天资聪颖,寒窗苦读,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6.
北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之间的陆路通道,是全国最重要的一条交通路线,是连结通往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的交通纽带,对开封和洛阳成为国都和陪都,起了重大作用。北宋政府为加强东西两京之间的联系,於交通沿途设驿置铺,形成了两京驿路,并多次加以修建。本文根据正史、行记、文集、笔记等记载,就驿路沿途所经驿铺、地名,于以阐释,详考今地方位,藉以窥视北宋时期东西两京驿路原貌,以及驿路全线今地的准确所在。  相似文献   

7.
贾敏峰 《文物春秋》2021,(1):62-72,F0002
定州开元寺塔北宋石刻中的军人题名是目前所知记录北宋军队番号最多、反映北宋军队部署信息最为丰富的石刻文献。题名中共出现了15支禁军番号,计40指挥。其中19指挥为分驻定州禁军指挥,另21指挥为分驻其它州禁军指挥。由题名中的驻地信息,可知非驻定州禁军有河北路6指挥,均为骑兵,包括骁武1指挥、云翼5指挥;其余15指挥均为步兵,包括开封府4指挥、京西路5指挥、京东路2指挥、河东路4指挥。  相似文献   

8.
大名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上古三代时起,就己成为国家行政辖区。大名府西临太行山,南滨黄河,北抵辽阔的华北平原,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军事地理位置优越。大名府地区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南北战争格局中的军事核心区域,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北宋时期,大名府是开封府、洛阳一带的安全屏障,作为宋朝抗击辽、金军队入侵的军事基地,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宋统治者对大名府的军政建设格外重视,宋仁宗时升大名府为北京,为四京之一,是东京开封的陪都,这成就了大名府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大名府在北宋国防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北宋开封府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开封府为当时府中之冠,太宗、真宗均任过府尹;其潜龙宫、厅事、左右厅、使院、司录司、六曹、左右军巡院等机构与官衙,别具特色;开封知府政务“日不下数千”,繁杂且易得罪皇亲国戚;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著名知府的果断高效、宽平简明、诚信、认真强记及抓典型等管理方式,是宋代行政管理制度之精华。  相似文献   

10.
正陈希亮(1014—1077年),字公弼,北宋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历任长沙知县、雩都知县、房州知州、凤翔知府、京西转运使、京东转运使、开封府司录司事、太常少卿等职,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立身朝堂,他都嫉恶如仇,勇于担当,为官一任,振兴一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的进退祸福,享誉当世,流芳千古。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做行状墓碑,但为陈希亮的高风亮节和动人  相似文献   

11.
在开封博物馆北碑廊东侧,树立着一通名为<开封府题名记>的石碑.(见图)碑文为楷书,按时间顺序题刻北宋开封府上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第一任知府昝居润,下至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最后一任知府李孝寿共183任的姓名,每任者以大书其名,名下刻小记记其官衔及其任职时间."工于书,为当时第一"①的大书法家--蔡襄也名刻其中.其名下小记为"至和元年七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弟京".  相似文献   

12.
包公年谱     
(续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六月,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领理检使。欧阳修知开封府。  相似文献   

13.
郭强 《大众考古》2023,(11):57-61
<正>延津县位于河南北中部,黄河故道自西南而东北绵亘境内。沙门城址位于延津县西北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公里,西临榆林排,西北有黄河故道穿过,东北临十八里村,南临龙王庙村,西、南临延津榆东产业集聚区,北、南毗邻济东高速和新长北线(S310)。据文献考证,历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管辖。沙门城址在宋金时期扼守都城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北宋时此地称为宜村,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店铺广告的装饰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传斌 《史学月刊》2003,(11):120-122
北宋初期以后 ,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市经济较为兴盛。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商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被打破 ,商业经营突破坊市围墙的限制 ,酒肆、茶楼可以在居民区内开设 ,遍布大街小巷 ,和民众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公元 96 5年 ,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之后 ,夜市不禁 ,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 ,随时随地可为 ,商业经营有了更自由的空间。伴随着以上两个变化 ,京城的店铺数量迅速增多 ,宽阔门面的大店铺相继出现 ,店铺的广告装饰艺术也日益丰富多彩。一宋代店铺广告装饰艺术较为成…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2,(10):43-43
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头上戴有三顶帽子,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按宋仁宗嘉祐年间颁布的公务员薪水法规《嘉祐禄令》,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按《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火、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的开封市地下 ,淹埋有自古至今的七座古开封城 ,充分揭示着黄河使古都开封经历了怎样的沧桑。被黄河泥沙淹埋在开封市地下的七座古城 ,大致包括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大梁、南北朝隋唐时的汴州、五代时的开封府、北宋的东京开封、金代后期的国都南京、元代的汴梁、明代朱元璋之子周王朱木肃的封地周王府等。最让人称奇的是 ,开封市地底淹埋的这一系列古开封城 ,都是叠罗汉般垂直叠加起来的。开封市文物管理处的李合群同志介绍说 ,现在已局部挖掘过明代周王府遗址 ,大约在今开封市地下 4到 5米处 ;宋代的东京开封也已局部挖掘过 ,大约在今…  相似文献   

17.
北宋熙宁、元丯时期是王安石和宋神宗赵顼所领导的变法时期,其改革措施有青苗、免役、市易、保甲和农田水利等法。免役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新注,近来史家对此论述已颇多。但是,关于熙丯以前乡村下户的差役负担以及熙丯时期乡村下户的免役钱问题,却并未有一致的看法。在前一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在变法以前下户的差役极重。但这种论断缺乏充分的根据。在后一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变法时期开封府界以外全国各地的下户是否一律交纳役钱,无法确定;有的同志则认为原来规定下户免输役钱,但未能贯彻执行。我们认为,根据我们现已掌  相似文献   

18.
關于曹操戲     
一、剧目的大体情况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家喻戶曉,《三国演义》以及历代的平話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戏曲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三国戏或者有曹操出場的曹操戏,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王国维在《元人隔江斗智杂剧》一中引了《容斋三笔》的一段記載:“范純礼知开封府,中旨鞫淳澤村民謀逆事。审其故,乃尝入戏場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禽。”这段記載說明北宋时就有了三国戏。  相似文献   

19.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死溢孝肃,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包拯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自宋以来,他一直成为人们所崇敬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表亦服其重名。”南宋则称其“间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①;或调“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②这说明,包拯的美名从宋代就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了。所以,在宋代出现了“开封府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③的现象。另据《包公正传》(中…  相似文献   

20.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五月,正在试行雇役法的开封府东明县的大量县民因不满官府为征收役钱重定的户等而进京越诉。反对变法之臣将此事归咎于雇役法的施行,试图借此迫使朝廷撤销雇役法。事发之初,神宗与王安石的失措几乎导致雇役法的夭折,但曾布、邓绾、赵子幾等人的应对与配合十分到位。他们或迅速面见王安石,助其控制事态;或逐条辩驳反对派之言论;或揭发对事件负有重要责任的东明县知县贾蕃的违法事实,为变法君臣将事件化"危"为"机"奠定了基础。事后,变法君臣一方面针对东明县民的诉求改进雇役制,另一方面更加注意新法的系统性,变法派的理政能力亦由此得到提升。曾布由于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其后在变法集团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