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守还是让渡——二战后英国人主权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邮生 《世界历史》2012,(1):30-42,158,159
英国人对主权让渡的认识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从欧洲一体化初期不愿让渡主权,到加入欧共体时出现"无关主权"、"共享主权"和"威胁主权"三种认知,之后逐渐形成主流共识:一方面,让渡部分主权、融入欧洲一体化有利于增进英国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无论"亲欧派"还是"疑欧派"都坚持英国的核心主权不可让渡的原则,并且不认同欧洲联邦是欧洲一体化的终结目标。英国政府采取务实主义的态度,既通过"非政治化"努力避免主权让渡成为与欧共体/欧盟合作的障碍,又坚守英国的法理主权地位,部分主权的让渡与否取决于对本国利益的权衡和国内政治的需要。英国人对主权让渡的"保守"态度是他们认知主权的一种"英国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英国人的上述主流共识。  相似文献   

2.
梁军  柳瑞 《世界历史》2023,(5):130-143+159-160
1985年,南非局势的持续恶化与国际社会制裁压力的不断增加,迫使英国撒切尔政府考虑调整其对南非的“接触和对话”政策。对此,英外交部建议采取措施提高英国政策的可信度并避免陷入孤立,其核心策略是通过与欧共体就南非问题达成共同声明来捍卫英国的基本利益,并借此抵制英联邦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然而,撒切尔却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制裁,双方各执己见,从而导致英国的政策调整异常艰难。经过一系列博弈后,撒切尔在平衡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保持英国南非政策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接受了欧共体《卢森堡协议》,此后又在拿骚英联邦会议上做出策略性妥协。撒切尔政府对南非政策进行的调整是英国实用主义外交传统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以最小成本实现英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偏袒南非政府的做法在事实上延长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蓬皮杜继承了戴高乐对美外交独立自主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他一改戴高乐进攻性的外交风格,在外交场合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他将经济社会政策放在其施政纲领的首位,在外交领域中大力推行"经济外交",在货币、石油两场危机中与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捍卫了本国的经济主权。同时,蓬皮杜联合西欧各国粉碎了美国借机重新控制西欧的图谋,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1978年是欧共体国家就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议题进行谈判的关键一年。英国卡拉汉政府怀疑这一倡议的初衷是以英镑升值为代价来阻止德国马克走强,因此从一开始就对它缺乏热情,加上在资源转让和汇率干预机制选择等问题上的主张无法实现,英国最终决定不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安排——汇率机制。卡拉汉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此外,国内政治环境的制约以及卡拉汉的大西洋主义思想等因素,也强化了英国政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撒切尔政府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英国加人欧共体后的一个保留问题,矛盾的症结在于英国政府向欧共体缴纳的预算份额大于它从欧共体预算中所获得的收益,使它较之于其他成员国处于不公平的、净贡献国的地位,因而与欧共体在预算缴纳和回扣额度及永久解决等问题上发生争执。撒切尔政府的前任几届政府曾经谋求解决英国与欧共体的预算矛盾,均未成功。直到撒切尔政府执政的第一个五年期末,即1984年6月枫丹白露欧洲理事会上,这个矛盾才基本解决。撒切尔政府之所以能够解决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因为英国和欧共体双方都感到解决矛盾的紧迫性。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解决,改善了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关于香港居民司法管辖权的交涉郭卫东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政府对香港地区拥有完整的司法主权,但这一主权当时已遭到英国等殖民者的侵逼。1833年8月28日,英国议会通过议案,在中国设立刑事和海事法庭,该法庭暂由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主持,它有权对...  相似文献   

7.
《1948年经济合作法》是美国行政机构、立法部门与利益团体激烈辩论的产物。该法案明确了欧洲复兴的政策理念,保护了美国利益团体的某些特殊利益,设计出建立在合作主义基础上的、由专家管理协调欧洲复兴的组织模式,促成了国家和社会团体在欧洲复兴计划实施中的通力合作。杜鲁门政府借助为欧洲复兴计划辩护的有利时机,运用"自由的危机"话语在国内营造出强烈的反共氛围。这场辩论不仅完成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政策设计,加强了美国对外援助活动的制度化程度,而且进一步为二战后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和"捍卫自由"为旗号的对外干涉政策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陆昆 《抗日战争研究》2023,(2):85-99+160
1938年英国远东政策演变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引子与合力”机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虽同情中国抗战,却在事实上奉行中立政策。中国于1938年9月要求国际联盟援用《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对日本进行制裁,此事成为促使英国援华的“引子”。中国和英国议会均借此契机施压,使英国政府难以回避援华问题,美国亦通过对华桐油借款做出示范,各方的合力最终推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平准基金借款。在英国对日政策方面,1938年的“宇垣—克莱琪”会谈和两次“近卫声明”亦发挥了“引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率先抨击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和《九国公约》的破坏,中国和英国议会亦积极督促英国政府对上述问题表明态度。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在1939年1月的对日照会中正面揭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公开承认日本是侵略者,英国的远东政策也随之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蓝 《世界历史》2007,24(2):17-2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进行着挑战,但并未导致主权的终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0.
赵建平 《世界》2004,(1):32-34
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功地建立了统一大市场,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大发展;启动了欧洲统一货币,形成了横跨欧洲大陆的“泛欧元区”,足可以同美元抗衡;基本实现了共同边界,建立了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现在正在讨论制定欧洲宪法,进一步加速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