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所谓"玛瑙兽首杯"的文物学研究,应当参考历代有关"犀角杯"、"犀杯"的诸多文化遗存."犀杯",曾经长期作为应用颇为广泛的饮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古人相信犀角可以验毒、辟毒的意识有关."犀杯"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日本和韩国出土的相关器物,值得我们注意.何家村与"玛瑙兽首杯"同出的2件所谓"玛瑙长杯",可以参考《国朝宫史》"犀杯一,犀捧二"的器用组合,推知与"犀捧"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得鸿 《收藏家》2012,(3):80-82
我国早在《汉书》“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汉书·平帝纪》“二年春,黄支国献犀牛”中已有犀牛角的记载。现存最早的犀牛造型是东汉的错金银青铜器(中国国家博物馆减)(图1),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的仿生瓷器(图2),在跨越历史1600年之后,两件非常相似,栩栩如生的犀牛造型,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原有的犀牛是双角形、前角长后角短的亚洲苏门答腊犀。  相似文献   

3.
一、三角文犀错金银铜三角“文犀”器座(图1),出土于一号墓。“文犀”是早已为人们所遗忘了的动物形象。这种水牛属的奇蹄动物,在现代有关的文字记载中,只说分布在尼泊尔、印度、南洋与马来西亚和非洲等地,有两角犀和独角犀。这次中山王墓出土的三犀  相似文献   

4.
中国犀角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军 《文物世界》2000,(4):75-78
概述犀角,生长于犀牛颜面鼻骨部的兽角。犀牛,世界珍稀野生动物,属哺乳纲、犀科。身躯肥硕,皮肤厚而韧,多皱襞,色微黑,毛极稀少,以吃食植物为生。犀牛始见于距今约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1]。中国古代不仅产犀,而且数量相当多亦分布广。但从汉代以后,由于华夏大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为滥捕滥杀,致使境内野生犀牛数量急剧减少,到唐代已很罕见,直至灭绝。世界现生犀牛共有5种,分别为生存于亚洲南部的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和生活在非洲大陆的双角犀、白犀。总计数量约3000余头,其寿命通常约45岁,每头最高体重可…  相似文献   

5.
程慧宁 《南方文物》2005,(2):74-75,77
犀雕,作为明清工艺品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与竹、木、牙质工艺品一样,成为人们观赏、把玩、收藏的艺术珍宝。江西省博物馆珍藏一批明代及清代的犀角艺术品,现予介绍并与大家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神农架林区阳日镇孙家坡出土的一块重达六斤半(3250克)的高冠板齿犀牙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属于首次发现的板齿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高冠神农犀”。板齿犀是古哺乳动物的一亚科,是犀类中一个高度特化的分支,身体巨大。板齿犀化石,目前仅发现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少数地区,限于材料,对于这类动物的早期历史及其进  相似文献   

7.
曾文德 《南方文物》2003,(2):122-122
犀是珍稀兽类,其角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又是珍贵的角雕料。在我国古籍中,对犀有许多传奇式的记载:犀有山犀、水犀和兕犀等品种。山犀居于山林,飞禽走兽见之皆惊骇。水犀出入水中,角刻鱼入水,使水分开三尺。又有通天犀,角有一条白缕直通顶端,夜露不沾湿。还有所谓“骇鸡犀”,角装米饲鸡,鸡惊骇而不敢啄食,将其置于屋上连鸟也不敢集聚,放于山洞则狐狸不敢回归,其神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周代铜器中有种似牛非牛、似犀非犀的怪兽,这种怪兽现今一般被称为“牺牲”,典型的例子如山西省博物馆馆藏的“铜牺立人擎盘”(图一)。  相似文献   

9.
靳彦乔 《收藏家》2000,(7):43-43
犀角雕刻是明清工艺品中的重要门类。他与竹、木、金、石工艺品一样,成为几案上不可缺少的清供和珍玩。角的使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之,而角易腐朽,故极少出土的记载。至朝代,犀角的雕刻工艺逐步进入了繁荣的时期,清代中期则达到历史的鼎盛。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及清代的犀角艺术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明清两朝的艺术风格。“明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是犀角  相似文献   

10.
王木南 《收藏家》2006,(8):77-78
作坊要高出好几倍。由此可知,云南漆器精美的程度。一、黑红犀皮大盒(图1)。此盒径30、通高12厘米,黑红色,木胎。犀皮,按《髹饰录》所说:“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华为美。”犀皮这种装饰工艺,自唐宋以来,即流行于大江南北,北方称“虎皮漆”,南方称“菠萝漆”。它的花纹没有定则,有的像片云、有的像松鳞、有的像团花,变化无穷,色泽灿烂。可惜的是,它的工艺流程并没有准确地记录下来,以至于有些人误以为犀皮是犀牛皮做的腰带,或是西方的马鞯。北方的漆工到后来只做烟袋杆,其做法是先不断地打捻,然后不断…  相似文献   

11.
王世襄 《收藏家》2002,(8):27-29
漆器上的花纹图案和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的有物体形象,如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等;有的没有物体形象,但其纹饰却使人联想到行云、流水、松鳞、雨点、星空等。犀皮和洒金漆器等的纹饰,属于后者。明黄成《髹饰录·犀皮》条称:“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杨明注曰:“摩窳诸般,黑面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文字简练,但毕竟两家是漆工,毫不牵强附会,比古代几家有关犀皮的说法都切合实际(古代几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近年有两起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11月此地出土的东汉石碑《李君碑》、《裴君碑》证明该地为东汉蜀郡郡府所在;2012年底,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再证该地为秦汉三国蜀郡郡府衙门所在地.出土石犀应即《蜀王本纪》所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二枚在府中”之一.位于成都大城中的蜀郡府衙存在遭遇洪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远古的贵州确实有犀牛,名叫中国犀(R.sinensisowen)。一万年前就生息、繁殖于这块土地上。在生存竞争的岁月里,受尽艰辛。在生与死的搏斗中,中国犀这支“家族”终久还是被历史所淘汰,与世长辞了。承大自然的精心护理,留下它们的遗骸,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国犀化石,在我省分布较广泛,发现收集的材料也不少;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黔西观音洞、早期智人阶段的“桐样人”化石产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普定白岩脚洞。兴义猫猫洞,甚至于国保单位的普定穿洞等遗址,都伴生有中国犀化石。除此之外,水城汪家寨、威宁黑土河…  相似文献   

14.
压惊的骨头     
洪源 《中华遗产》2011,(2):14-15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即为“惊”。受惊了.一般都需要抚慰一下,是为“压惊”。《三国演义》里,曹操历尽艰险侥幸从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随即为他设宴摆酒;《二刻拍案惊奇》中,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小孩儿智斗强盗,宋神宗特意御赐黄金犀角,都是“压惊”……  相似文献   

15.
靳彦乔 《收藏家》2004,(8):38-43
犀角与其他兽角、兽牙、兽骨一样,是动物身上最坚实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装饰品或器皿,美观耐用,深得人们喜爱。加之犀牛已成濒危动物,因而犀角越发显得珍贵,以犀牛角制成的艺术品,更是身价不菲。那么古人是何时认识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犀角并把它发展为艺术品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件汉代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商周时期,“尊彝”是对祭祀所用礼器的总称,并不用来专指某种青铜礼器。到金石学发达的宋代,人们常把一类体型偏大的容酒器叫做尊,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带钩是钩系束于腰间革带的连接物。古时有用布或丝做之大带,也有用皮做之革带。本文根据已发表的简报及图录,试对秦俑带钩分类及相关的其他问题作初步研究。错误疏漏,希望读者指正。秦俑带钩分类带钩,据《汉书·匈奴传》:“犀毗”下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语有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夏,我从胡继高同志处,看到了安徽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出土的一批漆器的照片。其中有两件犀皮漆耳杯,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多少年来,为了给《髹饰录》作解说,犀皮一直是我关心的髹饰品种之一,头脑中曾出现过一连串的问题:犀皮究竟是什么样的漆器?现存有无实物?它的工艺如何?现在是否还有人会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等等。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考察前人对犀皮漆器的记载,但文献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将查到的六、七家言录引于下:  相似文献   

19.
如意,我国民间历来作为吉祥之物。普通一点的,用竹、木、铁、石制作;高贵一点的,作为高档的陈设和礼品,就用金、银、珊瑚、犀角、玉石,或熔铸或雕琢,精工细作。可是谁知道,如意的鼻祖竟然是“痒痒挠”,或者叫“不求人”、“搔手”。如意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问世,用竹子制成,小玩艺儿一个,派的用场就是为人搔痒痒。出身可谓低微,不过替人搔痒  相似文献   

20.
王翯 《收藏家》2013,(11):14-16
在我国传统漆工艺中,有这样一种漆器,表面非常光滑,纹理却显得层次杂叠、斑纹浮动,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它的学名叫犀皮,在我国北方俗称为"桦皮漆"或"虎皮漆",南方则俗称"波罗漆"。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髹饰录》中,对犀皮漆有如下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摩窳诸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