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吴城商代大型人类居住遗址的调查发现与列为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是我省物工作的重大科研成果。在今天纪念吴城遗址发现30周年之际.我们根据当时的有关件和资料及参加调查保护发掘专业人员的回忆,将调查发现吴城商代遗址与当时抢救保护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
作为长江下游地区跨人明门槛标志的吴城商代遗址,从1973年发现至今,已经30周年。吴城遗址是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遗址,打破了“商化不过长江”的沦断,确立了江南地区印纹陶的分期和年代的标尺。鉴于吴城遗址发掘的重要性,其当之无  相似文献   

3.
曹正茂 《文史月刊》2012,(Z3):22-23
吴城文化是江西境内主要的商代文化遗存,受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凝聚着吴城先民的聪慧劳作和创新精神。吴城遗址为代表的江西商代文化是一支有着自己的分布地域和自身文化特征又受到强烈商文化影响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斧、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斧,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斧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斧,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斧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5.
余石泉 《安徽钱币》2005,(2):44-45,F007
《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6.
张健仕 《南方文物》2004,(2):119-119
2003年12月30日,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在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旁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有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以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等200余人,王宇信会长在奠基仪式上热情致词。吴城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100多亩,其馆舍主体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结构为四层,总投入经费为400万元,预计2005年4月竣工。它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吴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张建仕  相似文献   

7.
鬲,是古代一种炊具,似鼎,圆口,足中空呈袋状。吴城商代遗址十次发掘,已出土几百件,大小不一,形态有别。2001年12月,江西省物考古研究所与樟树市博物馆在该遗址进行第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青铜容器,包括尊、瓿、盘、觚、鼎、提梁卣各1件。本文通过对铜器上遗留的工艺痕迹进行肉眼观察,对铜器的铸型设计、芯撑情况、浇注位置等铸造工艺环节以及铸后加工的细节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和复原,指出该批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安阳出土的殷墟前期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这一结果对认识和揭示这批青铜器的学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樟树吴城商代遗址西城墙解剖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城商代遗址1973年发现,遗址中心区是一座土城,平面近似圆角方形,土城的城垣在地面上尚有一定高度,并且比较壮观,保存较完整,远眺整个城址,轮廓清晰可见。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由四个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地势高程相近,西北部高地  相似文献   

10.
吴城文化是江西境内一支既带有鲜明中原文化因素,又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商代文化,在青铜冶铸、陶器制作、房屋建设等物质生产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发现的48口商代采矿竖井和吴城文化各遗址发现的10眼水井则是这一文化在地下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成  相似文献   

11.
吴城商代遗址先后进行过九次发掘,清理商代陶窑12座,其中覆钵形2座,升焰圆角三角形和圆角方形6座,平焰龙窑4座。这些窑炉均分布在遗址中心区土城内,大多数座落在西北区山岗斜坡上。由于长年耕作,水土流失,加上修水库取土等,使这些窑炉受到很大破坏。商代龙窑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找不到该时龙窑资料来佐证,研究工作因此受到局限。1987年2月16日,吴城水库管理局在院内植树时。挖出大量红烧土,局办公室李腊如主任立即向吴城考古工作站报告。  相似文献   

12.
论商代青铜兵器的明器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术界对商代青铜器的研究向来以礼器为重点,关于兵器的研究相对较弱,更鲜有关注青铜兵器的明器化现象者。迄今为止,仅见刘一曼先生在论述安阳青铜礼器组合的问题时提及过。兵器作为战争的物化形式,自然以实用为第一目的。当商人随葬明器化的兵器时,其背后所蕴涵的意义是耐人寻味的,本文就这方面做初步的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商代青铜面具的起源、文化内涵、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青铜面具起源于石器时代,青铜面具的源地在北方,青铜面具的使用与巫术有关,墓葬中的青铜面具反映了死者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14.
江西永修发现商代青铜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4月8日,永修县燕坊乡四联村的砖瓦窑场村民土时,发现两件青铜铙(图见封面、封二),他们当即报告了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省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县化馆物管理所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发掘,随后在发掘点周边进行了小规模物普查。  相似文献   

15.
吴城文化作为长江以南古文明中心,遗址众多,规模宏大,尤其是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群被称为商代南方青铜王国。但这个高度文明的文化却止步于周代,作者认为是周公南征对吴城文化的摧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青铜礼器也称为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1]。  相似文献   

17.
于璐 《收藏家》2012,(12):13-17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冶炼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艺术价值。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商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有着明确的出土信息,是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以下按商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介绍几件重要的藏品。  相似文献   

18.
商代青铜戈腐蚀机理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及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研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青铜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青铜雕像是古蜀青铜化最富有特色的杰作,也是商周时期古蜀明最令人称奇的璀璨结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雕像群,便充分展示了瑰丽的神韵和丰富的内涵,真实地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明形态,成为中外考古史上举世轰动的重要发现。成都金沙遗址也出土有一件青铜立人像,对我们了解金沙遗址的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盘古神话传说起源问题长期争辩,未有定论。与黄帝、伏羲、女娲等创造人类和人类明的宗祖神不同,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盘古神话在献中出现较晚,未见于先秦典籍。屈原《天问》:“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