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大冤案,文艺界有几十位著名作家和诗人被打成“胡风分子”锒铛入狱,有的死在狱中,有的精神失常,不少家庭惨遭不幸,全国受此案株连者达2000多人,至今健在的已不多了。笔者将熟悉的三个“胡风分子”的坎  相似文献   

2.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6,(10):19-26
50多年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曾是一起震动全国、引起街谈巷议、造成重要历史影响的大案。这个事件的背景是什么?涉及到当时文艺界怎样的宗派问题和文坛纠葛?与“胡风事件”有牵连的一大批人的命运又如何呢?《“哀莫大于心不死”的胡风》一文,通过作者与胡风女儿张晓风的访谈,以翔实的材料剖析了胡风和“胡风事件”。  相似文献   

3.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文艺领域中的第一大冤案,其牵扯面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恐怕是中国现代文坛风雨路上所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长达25年的文坛公案中,有数以千计的人受审入狱,而仅仅被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就有78人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它不仅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8,(4)
1955年5月,在神州大地从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并正式立案审查。这场运动因其波及之广泛和影响之久远,被列入建国后的重大政治运动之一。据1980年7月公安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报告》中统计,这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的斗争共触及了2100余人,逮捕92人,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  相似文献   

5.
1954年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引发了一场政治悲剧和一大冤案。他为什么要写这“三十万言书”?这要追溯到1952年使他感到无比郁闷的“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及此后在第二次文代会前后受到的冷遇。1954年初,他受中央处理高饶事件的启发,认为党不会放任文艺界宗派主义小集团坐大,于是愤然撰写了“三十万言书”。《胡风为什么要写“三十万言书”》一文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何干之(1906—1969)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党史专家,早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大军,抗战爆发后长期在根据地从事理论教育,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新中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胡风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在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以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场,以斗争"胡风反革命集团"为高潮,以知识界的一个重大错案而落幕,给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留下沉重教训。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胡风案件”50周年,也是父亲胡风逝世20周年。关于“胡风案件”中涉及的这一群体的情况,我曾编过一本《我与胡风———增补本》,里面有“胡风分子”或他们的友人们感人的回忆;至于有关我父亲的情况,我母亲曾写过《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和《胡风传》,详细地回忆了他的一生,并为他说清楚了一些情况。甚至我也写过一本回忆我父亲的著作《虽九死其犹未悔》。现在,我只想从鲜为人知的另一角度来谈一下“胡风”一案中的另一部分受害者。他(她)们是主动撞进枪口的,即在“反右”运动中坚持正义为胡风说话的一大批学生,他们因为替“反革…  相似文献   

8.
胡风事件中何干之幸免被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7,(5)
谈到干之与胡风的关系,还要从三十年代上海文艺界那场笔墨官司说起。当时胡风作为党外进步作家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鲁迅先生交往甚深。周扬当时是上海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人。1936年,鲁迅、冯雪峰和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受到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党内文学工作者的“围攻”。干之知道周扬与胡风的私人关系不好,但始终认为这桩“公案”应作为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分歧来解决。干之时任上海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的党组成员,周  相似文献   

9.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凤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胡风理论进行理性反思的时候,却感到了胡风理论的独特性质及其命名的巨大困难。在包罗万象的“无边现实主义”(法国哲学家加洛迪语)概念之下,许多学者曾经试图使用有失妥当的“主体的现实主义”、“深层的现实主义”、“心理的现实主义”、“体验的现实主义”等随机性概念给胡风现象以理论定位,却导致厂更大的模糊性与分歧性。本文认为,胡风理论是形成于二十世纪前…  相似文献   

10.
梅志 《纵横》2012,(3):10-13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耿直、易于招怨,但“是可以接近的”,这便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七七事变之后,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他说,《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的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1955年发生了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这是一件历时25年的错案。这个错案是怎样酿成的呢?事情要从胡风本人的经历和文艺思想的论争说起。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原名张光人,他曾用的笔名除胡风外,还有谷非、高荒、张果等。但他用的最多的笔名是胡风,这是因为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出身很苦的孤女,又做过童养媳。这笔名胡风的“胡”字是取自他母亲的姓。1921年,他在湖北省的武昌读中学,开始接触到“五四”掀起的新文学思潮,并开始学习写新诗。但他对写小说发生兴趣的却是在南京。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15日,胡风铜像在他的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揭幕。胡风铜像作,中央美院雕塑家张润恺教授崇敬胡风的人品、文,他所塑造的是受难中的胡风:冷峻深邃、洞若观的眼睛,坚忍不拔、紧抿嘴唇的脸颊,再现了胡风直、不屈的人格特征。铜像正面基座上刻着胡风的词:“学习鲁迅精神”。这句题词出自胡风1981年同题文章。胡风在文章中说:“在我们应该学习、学、再学习的宝贵鲁迅精神里面,有一个本质的核,那就是对于受压迫、受摧残,甚至精神上受着奴的劳动人民的爱。……我们活在一个能够用我们己的手扭转乾坤的伟大时代。这正是鲁迅先生在艰难困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活动的回忆文字里,几乎都提到所谓“江浙同乡会”事件。这起由王明等人一手炮制的“莫须有”案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耸听一时,株连冤累许多无辜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就有留学苏联中山大学的青年蒋经国。  相似文献   

15.
1948年3月,在香港的中共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乔冠华等创办了《大众文艺丛刊》,发起批判胡风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在中国进步文坛引起一场重大而激烈的文艺论争,又间接地引发了胡风1954 年上书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进而酿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乔、胡本为至交,缘何龃龉分道?“文艺论争”中政治色彩几何?详情请看《文艺论争中的乔冠华与胡风》。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胡风事件50周年,为现实生活激动或困惑的人们好像淡忘了这段历史。当初一件震动全国、引起街读巷议、造成重要历史影响的大案,于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中,也似乎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曾卓,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饱受折磨,它的命运是数以千计的胡风分子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0,(1):37-37
“株连法”亦称“连坐法”,即一人犯罪,全家人甚至亲友都被一起惩罚,是封建帝王借以镇压反对者,巩固统治地位的专政手段。株连法源于奴隶社会末期。  相似文献   

18.
史云  李新 《文史月刊》2003,(6):26-3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中,给“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可能是最受人们注意的大错案之一。因为此案是建国后的第一桩大错案,是中国文坛上牵涉最广、蒙冤时间最长的一桩大案。此案长达25年之久,入狱受审的人员数以千计,当时被正式定为“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就有78  相似文献   

19.
朱岩 《纵横》2012,(2):46-47
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浙江杭州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七月派”代表诗人,也是卓有贡献的文艺理论家。1955年因“胡风案”被捕并于10年后被判12年徒刑,1967年含冤死于狱中,1980年获得平反。著有长篇小说《南京》(《南京血祭》),诗集《无弦琴》,  相似文献   

20.
岳力 《文史春秋》2005,(5):41-42
清代的文字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案件之多,株连之广,杀戮之惨,都是空前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特例,文字狱也不例外,丁野鹤续书案就是清代众多文字狱中特殊的一例,此案不但过程曲折,结局更出人意料:主犯无罪释放且没牵连任何人。说及该案。还得从《金瓶梅》说起。每有佳作出,续作便随之蜂拥而起,这是明清文坛上特有的现象。而续作往往故事离奇,文采黯然,多不为世人所重。惟《金瓶梅》续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