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明鉴 《神州》2012,(31):10-10
波德莱尔是一位游荡的抒情诗人:他徘徊在巴黎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他遗失的字眼;他穿梭于茫茫人海,寻觅一份偶然,在与行人擦肩而过的“惊颤”中,他便找到了那契合(应和)的诗行。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将“批评的智慧与诗的才华结合到一起”①。在《再论埃德加·爱伦·坡》一文中,波德莱尔通过分析爱伦·坡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沈珉 《古今谈》2008,(2):20-23
每一个皮影研究者都会惊诧于宋代皮影的突然繁荣:“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影戏棚子”,演出“不以风雨寒暑,一年四季,日日如是”——说的是北宋汴京(今开封)的皮影演出;“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事实上临安(现杭州)皮影戏棚的数量恐怕还不只17个,周密《武林旧事》中计有23个,此外还有专门的影戏行业组织“绘革社”——这是南宋的影戏。所有这一切,用岑参的一句诗描述可谓贴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确,查阅浩瀚的唐代诗文,就是找不到影戏的只字片语,  相似文献   

3.
道光十二年(1832)莫友芝娶麻哈(今麻江)高枧夏鸿时之小女夏芙衣为妻,两家结成姻亲关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鸿时玄孙夏同龢高中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莫友芝为夏家写下不少诗文,这对夏同钚及夏氏研究有重要意义。莫友芝诗文明晰了高枧夏氏入黔史,还原并丰富了夏家相关历史人物,是目前再现昔日高枧的唯一历史资料,是状元故里开发建设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卢见曾诗文创作、兴教倡学方面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张殿传曾评价卢见曾之重浚颍州西湖之功,曰:"此记(指卢见曾所作《颍  相似文献   

5.
怿楚 《收藏家》2005,(2):7-14
2004年12月29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正式对公众撩开神秘的面纱。此次展览汇集了陕西省出土的众多文物精品,从西周单五父壶、(?)鼎到唐代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塔地宫遗宝,无论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分析,都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高璐 《中国地方志》2013,(12):52-57
方志中存留的诗文所呈现的地方景观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可以从文学方面证实当地旅游景点所具有的丰富文化特质,而其中变革不存者,亦为日后该地旅游新景点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依据。方志中的诗文所涉及的地方景观能够与方志中舆地类信息相互补充印证,有助于厘清该旅游景点的历史面貌,从而深化地方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这些诗文作者中不乏名入,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地方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7.
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收确证,以为依据。因为历史科学之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缥缈之中。惟其如此,国家清史工程  相似文献   

8.
张岩  高玉 《文物天地》2023,(S2):67-7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大众展现文物艺术品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基本展览的有效补充,原创性临时展览如何在短期内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一直是文博学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以旅顺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为策展案例,从展览前期筹备、展览内容设计、展览形式设计、展览信息宣传与教育推广等四个角度,剖析策展方式对观众吸引力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为业界同仁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方人物周刊》2012,(35):107-107
一种不寻常的白酒香型背后,必然有着不寻常的原料环境和酿造工艺。酱香型白酒采用超高温制曲、凉堂等酿造工艺,石窖或泥窖发酵;浓香型白酒采用混蒸续渣工艺,陈年老窖或人工老窖发酵;清香型白酒采用清蒸清渣工艺和地缸发酵——这都是我们常见的香型与熟知的酿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状元”夏同徘的高祖夏鸿时是夏氏文化世家的开创者,他在影山草堂考《尚书》择婿莫友芝,以及此后友芝与夏氏祖孙三代的往还及所留下的诗文多篇(首)。不仅抒写了莫、夏两家深厚的渊娅之情,且成为贵州地方社会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温睿  朱玉  水维喜  陈禹来 《文博》2023,(1):43-51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骨器使用微痕研究方法对研究骨针的用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法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骨针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的整个生产运营链也需要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文旅融合路径研究的动态、演进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在研究动态上,侧重于体制机制和IP设计;在研究演进上,可分为初步形成、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在研究热点上,主要聚焦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及个案研究等方向。整体以定性研究居多,呈现出强政策导向化、产业融合化、内容多样化等特色趋势,但也存在研究对象重复泛化、研究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据此提出构建多方协同体系、深挖文化旅游内涵、整合区域文旅资源以及创新科技助推4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9世纪欧洲文明观念具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它与欧洲殖民扩张相伴随传播到世界各地。西义文明的基本内涵在东渐过程中,从基佐到福泽谕吉再到梁启超,有一条清晰的承继脉络,同时也有吸收过程中的本土化改造。福泽谕吉和梁启超对文明的积极倡导,反映了欧洲文明作为世界性话语的影响力。文明在当时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或概念,而是成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取向。福泽谕吉和梁启超正是在这个欧洲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试图为本国找到富强之路,在吸收中建构起适合于本国的文明。但西义文明在日本和中国本土化的结果却颇为不同。  相似文献   

15.
经过30余年的外交斡旋和军事征服,古巴比伦国王汉穆腊比于公元前1755年重建了两河流域的统一王权,结束了该地区200余年的政治分裂局面。而文化传统、习俗和法律的多样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以及公民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对新兴的巴比伦帝国的治理提出了挑战。《汉穆腊比法典》、铭文和书信等出土文献表明,他承继了两河流域原有的国家治理传统,以“王权神授”的理念宣扬其统治的合法性,在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的指导下,以法确立和维护巴比伦的社会秩序,保护其臣民的财产权利和生命安全。汉穆腊比以法治国的理念和举措,为考察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治理理念和传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黎庶昌上皇帝书,受到朝廷重视,降旨交曾国藩对黎庶昌“考核”,以便今后重用。在曾国藩幕府,黎庶昌直接得到曾国藩教诲。从《曾国藩全集》中,记录与黎庶昌有关的日记及来往书信,可看出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培养。在曾国藩的关怀提携下,黎庶昌成熟地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17.
李华 《民俗研究》2008,(3):263-267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200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看作是作者继《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之后对下岬村庄持续研究的又一力作,尤为可喜的是作者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对公共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网络到个体私人生活及个人利益和亲密关系的关注研究。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公共领域集体利益相比,本书更加突显对个体权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种种表现、心理过程及个人关系的探讨思考,从这一角度来看,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18.
张士闪 《民俗研究》2010,(4):264-270
<正>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算起,中国现代民俗学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俗学的盛衰沉浮一直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息息相关。当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