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新疆布尔津县出土的橄榄形陶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布尔津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件橄榄形陶罐和陶豆,它们同出于一座彩绘石棺墓中。现将该墓的形制和陶器情况介绍如下。彩绘石棺墓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约40公里的窝依莫克乡,在阿和加尔村阔帕尔谷地,2003年5月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石棺东西长1·56、南北宽1·14、深1·32米,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9,(8)
1977年11月,四川省冕宁县城关公社幸福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县城北山边缘发现塌毁明代砖室墓一座;出土墓志铭一盒,彩绘陶罐一个。据墓志铭记载,该墓下葬干明正统七年八月十五日。彩绘陶罐短颈、卷唇、鼓腹内收小平底,最大腹径在肩部,高27、口径9.5、底径11、最大腹径27厘米(见图)。器形具有明代陶器一般特征,唯通体施一层  相似文献   

3.
淳化出土西周陶罐刻划奇偶数图形画研讨徐锡台1987年9月,淳化县石桥乡石桥镇农民吴飞在镇北取土时挖出一西周陶罐。在此罐肩部饰两周弦纹之间,又用两条竖斜的凹弦纹界隔分成10格,每格内各有一组奇偶数图形画,其中一格内有两组数图形画,并排列组合而成的。围绕...  相似文献   

4.
近读姚生民同志《淳化县新发现西周易卦符号文字陶罐》一文,很受启发,特就此谈几点浅见。一、关于淳化陶罐卦符释文的补正淳化西周陶罐肩部用弦纹界为十格。除第8格(用姚文编号)并排刻两条卦符外,其余九格均各刻一条卦符。这十组十一条卦符,所用的数目字为一(姚文将一均释为九,不妥)、五、六、八计四种。其中一、五为奇数,表示阳爻,六、八为偶数,表示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考古博物馆“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组10件汉代带盖灰陶罐,这类陶罐在汉墓里其实很常见,制作也并不考究,咋一看无甚新奇,那为什么它们能入选此次展览呢?因为这些陶罐的肩部大多用墨书书写了文字,标明了容器内盛装的食品种类,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截止到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在新疆的切木尔切克墓地、鄯善县洋海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和托克逊县鱼儿沟墓地等地出土了一种很相似的随葬器物"双联器"。根据双联器的出土情况及其所属墓葬的年代,结合文献和中原出土的类似器物,对新疆各地墓葬中出土的双联器的使用流传年代和发展源流进行了分析,另外对其主要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旅顺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批出土于新疆地区的肖形印,这批肖形印系本世纪初日本西本愿寺派第22代门主大谷光瑞组织的“中亚探险队”前后三次,历时12年(1902~1904年、1908~1909年、1910~1914年)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文化掠夺的一部分。这批肖形印的数量较大,计有120多枚,入藏旅顺博物馆至今已逾80多年。今经整理首次将这批肖形印公之于世。  相似文献   

8.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钱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由于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新疆境内地上、地下都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十九世纪下半期以后,新疆地区的文物宝藏就引起了不少国家的注意。英、德、法、俄、美、日本等国的“探险家”们,纷纷来到新疆,深入沙漠,涉猎废墟,带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地区出土的钱币等文物(包括古代绢片、佛画、经卷、文书、木乃伊等),就是日本“探险队”发掘的。日本“中央亚细亚探险队”由大谷光瑞主持,曾三次到新疆地区考察。大谷光瑞是日本  相似文献   

9.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瓦当虽小,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出土的瓦当虽数量、种类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瓦当的起源和发展 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建筑物上就已经出现了瓦当.中国古代的瓦按其用途可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瓦当略早些.瓦在建筑上是用来覆盖屋顶的.板瓦是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是覆盖在两行板瓦之上,压盖住其接缝处,防止雨水渗漏.  相似文献   

10.
依据现有考古资料,新疆出土的瓷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后宋代、元代均有瓷器出土,清代则为出土历代瓷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者。文献资料中则有明朝瓷器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入新疆的记载。由此可以勾勒出历代瓷器在新疆的流布范围、种类、规模,显示出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心,以及当地人群陶瓷使用逐步普及化的过程。清代新疆本土瓷窑业的出现,是瓷器生产技术实现普及的标志,反映了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一体化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李鹏 《新疆钱币》2001,(4):30-32
1999年秋末,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英雅尔乡一农民在挖灌溉渠时发现一处窖藏钱币,共27斤,大部分为五铢钱,锈结成块,遂被当地的古董商收购,流入北京一古玩店。笔有幸获得第一手资料,现将这一重要窖藏的详细情况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福海县解特阿勒热乡一位农民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六年的三年间,从自家承包土地上先后发现出土铜、铁钱十六枚,与古钱同出的还有汉、唐、明、清历代陶瓷片、铁铧头、铜佛、石磨、残毛笔、残鞋等物,此处当为一古代居住遗址。发现的十六枚钱币,有汉半两一枚、五  相似文献   

13.
新疆巩留县出土一批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夏,巩留县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的西南岸三角地带出土一批铜器,种类有斧、镰、凿和锤等,共13件。铜斧 3件。双范合铸。除 A∶2尾端凸出外,形制大致相同。有椭圆形銎,銎面有树叶纹。斧身较长,纵面呈楔形,双面刃。A∶1长23、刃宽6.5厘米(图一:左)。A∶2长25.2、刃宽6.7厘米(图一:右)。A∶3长20、刃宽6.8厘米(图一:中;二:1)。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且末县塔提让乡一农民在该乡苏伯斯坎古遗址发现了一些纸质文书,随即报告了县文化馆,由文化馆派人收回。1989年8月交巴音郭楞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这次共得文书27件,其中纸面较为完好的有4件。文书皆为单页。未见装订留下的痕迹。纸似为麻纤维浆造,无帘纹。纸结构较粗疏、松散、厚薄不均(厚处达0.4、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纺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代织物馆展出的有喀什疏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骨纺轮、哈密焉不拉克新石器时代铜纺轮以及民丰县出土的汉代木纺轮等等。各种形式和质地不同的纺轮,就是古代西域先民毛织的历史见证。197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木垒四道沟新石器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和骨纺轮。在早期遗址(距今约3010t105年)中发掘出陶纺轮分三种:一种算珠形,制作粗糙,器表凹凸不平。二种扁圆形。三种也是扁圆形。用陶片改制,由两面对钻孔。早期遗址并出土骨纺轮2件,器形…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今克拉玛依区附近的天然沥青丘石油露头。较早见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的《旧刊新疆舆图》、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07—1908年)编撰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年)刊行的《新疆山脉图志》,民国期问称青石峡或黑油山。  相似文献   

17.
果果的陶罐     
陈丹 《中国西藏》2006,(4):44-51
果果老人一直不太乐意接受我的采访,说以前塔巴村来过许多拍电视、拍照片的记,折腾了半天,走了,却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帮助,你们也别再拍了……为了让果果不至于排斥我的采访,我和同伴爽快地按他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两个陶罐。[编按]  相似文献   

18.
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钱币,是新疆阿图什出土的喀喇汗朝钱币窖藏中的第一类,这类钱币以发现地点多、出土数最多、发现次数多而引人注目。发现地点几乎遍及塔里木盆地南缘,数量达17000枚左右,占窖藏钱币总数130公斤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十九世纪以来,至少已有十多次出土。说明这种货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钱币的形制特点和铭文内容颇有特色,钱币铭文中的“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应是  相似文献   

19.
一、蒙古入侵前中亚地区的货币概况 公元十三世纪前,新疆地区处在西辽帝国的统治下。西辽时期,由于内战减少,社会相对安定,从而有利于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包括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他们使用着多种语言多种货币。西辽王朝始终未曾实行过货币统一,原喀喇汗朝的钱币被允许继续使用,甚至仍在继续铸造。《哈萨克共和国史》记载:“从十二世纪下半期到十三世纪初,喀喇汗国的许多城市,包括讹打刺(钱币上叫巴拉波),从出土地点看,不只是本地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洋海墓地的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新疆考古工作最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各种质地的古代遗物都能较好保存下来。其中大量不同形制、纹样的木桶,极具地方特色,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和草原游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木桶上的动物纹是草原居民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