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跟中国朋友聊起中西文化的差异时,总会有人断言:"你们西方人习惯AA制,跟朋友或爱人去吃饭都是各买各的单"。我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从哪儿来的!不排除我们外国人也有这么做的可能性,但我认为,这在外国人中的比例应该和那些在中国喝酒划拳却斯文小声的人一样少。  相似文献   

2.
老迈克,在广州的外国人圈子里是个响亮的名字。其实他并不老,用中国人的说法叫"70后",但他的生活已向老年过渡,并计划再干两年,就正式安享"晚年"。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聚会上。那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去参加"轰趴"(家庭宴会,由英文Homeparty而来)。那是我第一次去这种聚会,主办人就是这个叫做"老迈克"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3.
安缘 《旅游》2012,(7):62-69,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专业摄影师、职业写手。多年来为国内知名时尚类杂志拍摄:为知名公关公司撰稿。2012年5月,由时尚集团策划、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旅居中国——26个外国人的家和你的不一样》,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和好利来总裁、摄影家罗红均为该书在封面做"倾情推荐"。去过很多国家,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是尼泊尔。不希望做环球旅行,自我地认为只有没有出过国的人才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关于旅游的梦想,是有生之年去遍世界上最顶级的度假胜地。最难忘的、曾经去过的超五星级度假村是sixsenses集团下面的几个度假品牌。  相似文献   

4.
在颜昌峰的理解里,外国人是把中国的东西拿去演变一下后,转而拿来忽悠中国人。但中国人守着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不去传承,不将它们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这有点不合时寅。  相似文献   

5.
薛洁 《民俗研究》2007,(2):259-264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R.D.詹姆森(R.D.Jame- son1895—1959)。该书原名《中国民俗学三讲》,由中国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与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出版,中国北平三友书社1932年印行。时隔63年,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将此书荐励田小杭、闫萍同志译成中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5年  相似文献   

6.
就象外国人来中国一定要去长城那样,凡是去尼泊尔的人,没有不想去兰毗尼的。因为,那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 1994年元旦刚过,我有幸应尼泊尔佛教协会的邀请,去兰毗尼参加他们一次全国性的佛教盛会。终于有  相似文献   

7.
袁晶晶 《环球人物》2012,(29):56-59
被誉为"对中国帮助最大的十个外国人之一"2009年12月8日,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典礼。获奖者是由5600万中国网民投票选出的,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前后100年间,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十位国际友人。专程从新西兰赶来的菲利帕女士代表已故伯父,接受了这个荣誉。她手中的翡翠奖牌上,镌刻着一个伟  相似文献   

8.
李宁 《文史春秋》2010,(9):48-52
<正>岁月匆匆,电影在我国东北已走过一个多世纪。回首当年,电影这个舶来品也正是由外国人带到东北来的。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把电影首先带到了哈尔滨。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哈尔滨的电  相似文献   

9.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7,(10):145-147
近代老外在中国旅游,始于150年前。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执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国内公民社会权利演进为视角,探讨中国"绿卡"改革面临的永久居留资格待遇的界定以及相关问题。首先,考察永久居留资格待遇的内容,并将其与公民权利的研究相联系。其次,梳理中国的公民社会权利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方户籍身份问题。最后,基于"绿卡"改革与国内的相关改革平衡与协调的立场,讨论"绿卡"资格待遇改革不同方案的可行性。论文认为,"绿卡"改革以吸引国际人才为宗旨,但不能以损害本国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为代价,不能形成永久居留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中国的公民权利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这是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的重要约束性条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大方向的人口管理改革与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需要协调推进;一个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健全、社会凝聚力强大的国度是吸引国际移民的基础,也是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走向世界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首创于20年代初期。它是在1920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出现实用的广播电台后不久,由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 1922年冬,一个名叫奥斯邦的美国新闻记者在日本结识了一位很有资产的旅日华侨张君,就竭力劝说他筹办广播电台,以开中国广播事业之先河。在奥斯邦  相似文献   

12.
正1853年爆发的"马神甫事件",是因其发生于广西西林县(今划归田林县),故又称"西林教案"。该事件是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重大事件,中国学人的研究却晚于外国人,马士(Hosea Ballou Morse,曾译"莫斯""摩斯""摩尔斯""摩尔士""迈尔士"等,1855—1934)便是走在中国学者前面的美国人。马士其人其书马士是美国一对基督教徒夫妇之子,因家境贫寒,三兄弟中只有作为长子的他  相似文献   

13.
发现蝠蛾     
昆虫分类定名工作.简单一句话讲就是给昆虫上户口。 解放前,蝠蛾属昆虫基本都是由外国人定名的,包括生长于中国的昆虫。一来那时候的中国政府没有这方面意识,二来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列强侵华.其中一种隐性入侵形式就是教会利用传教形式在中国广泛搜集资料情报,掠夺生物资源.采集标本,有些至今还存于大英博物馆。那时候国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没有自主权,处处受控制。  相似文献   

14.
<正>【CNT对话】作为一个外国人,中国老建筑中你觉得最难理解的部分是什么?外国人往往很难理解中国的风水概念。比如我把排水管埋在门口,村里很多人会拦着我说不行,门口不能埋排水管,你会生病!我想把楼梯安在院子外面一个很合适的地方,他们又会告诉我,不行,这样风水不好,钱会从那里漏掉。我说我没钱,不怕漏,哈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亲近老建筑?老房子就像人一样,每一栋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是随便走进去看一下的话,不会那么快懂得它。你需要住进去,要慢慢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笔误     
郭炜 《文史月刊》2010,(7):16-16
<正>民国时期,有游庐山的外国人向蒋介石反映中国人当街晒衣、随地吐痰,不讲卫生,极不文明。蒋介石立即写一手谕:"……严格禁止当街洒衣,不准随地吐淡……"。  相似文献   

16.
<正>京剧来自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不仅受到清代宫廷的青睐,在民间也广受欢迎,流传范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传唱度极高,被誉为国粹。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代,京剧一直都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初次来访的外国人很多会慕名去看一场京剧,"看戏"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堂必修课。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流行快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南海中央警卫处一大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间,有两位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他们就是由公安部聘请的、给领袖保卫工作做顾问指导的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18.
近代海关华洋员人数变迁及分布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松 《民国档案》2002,6(2):97-103
1854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诱逼上海地方官吴健彰等人把江海关的征税行政交给由三国各提名一人所组成的税务管理委员会接管,这是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关的开始。接着在1858年,《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10款里规定中国聘请外国人帮办海关税务,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于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曾酿成多起影响重大的"呼兰教案"。光绪八年呼兰教案起因主要是由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此案严重损害当地旗民利益,对当地旗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推动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史的相关研究,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于2014年6月7日至8日联合主办了"蒋介石与抗日战争(1931—1945)"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25篇。会议围绕"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主题,分别就蒋介石与抗战战略、抗战军事、战时外交、战时内政,以及外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