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3,(18):10
6月22日封面文章与鲁哈尼打交道伊朗的温和保守派、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日前赢得了总统选举。这对伊朗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鲁哈尼的公开言论表明,他是最具改革精神的一位候选人。鲁哈尼在竞选中承认,核计划招致的西方制裁已经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现在,制裁使得伊朗石油出口减少,通货膨胀率超过30%;社会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观点     
2009年,当伊朗有可能选出一位改革派总统时,被最高领}由哈梅内伊阻止了;上周,同属改革派的鲁哈尼当选总统,哈梅内伊则欢呼胜利。对外部世界来说,鲁哈尼看起来是比言行举止戏剧化的内贾德更为温和的人选,但伊朗在地区事务上的自信和核能力的发展,决定了伊朗以后会更为危险。伊朗的经济目  相似文献   

3.
黄培昭 《环球人物》2013,(17):42-44
能讲六种语言,曾赴巴黎追随霍梅尼"伊朗新总统:比改革派更谨慎"。当被视为温和保守派的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哈桑·鲁哈尼6月15日当选伊朗总统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刊文,用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他。鲁哈尼不是改革派,却被伊朗改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在外交上积极推行极端的反美反以政策,并执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路线。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朗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面对以色列的倾情援助,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较霍梅尼初期有所改善,两国由激烈对抗转向了心照不宣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临时的、短暂的,其两国关系依然以敌对为主。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时期两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指武器合作),即伊以秘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形成因素以及给双方及两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范娇 《沧桑》2014,(1):102-104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在外交上积极推行极端的反美反以政策,并执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路线。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朗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面对以色列的倾情援助,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较霍梅尼初期有所改善,两国由激烈对抗转向了心照不宣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临时的、短暂的,其两国关系依然以敌对为主。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时期两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指武器合作),即伊以秘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形成因素以及给双方及两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响杜鲁门外交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里·杜鲁门是从1945年到1953年在任的美国第33届总统。杜鲁门当局的对外政策,奠定了战后数十年美国外交的基础。研究杜鲁门外交,对于了解整个战后时期的美国外交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试图对诸种相互作用并直接影响杜鲁门外交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助于认识和评价杜鲁门八年任期内的对外政策和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最麻烦的球迷”,这是一些西方政要刚刚送给伊朗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的称号。人们早就知道内贾德是个铁杆球迷,却不承想他会变得“最麻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8.
伊朗外交部1月15日证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经签署宗教敕令,禁止伊朗开发核武器。伊朗外交部表示,政府将努力使领袖的指示转化为政府必须遵守的世俗性文件,"有了这一法令,那些国家应该放心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一向反对发展核武器,并于2005年口头下达过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宗教敕令。为打消西方对其发展核武器的疑虑,伊朗不止一次地重  相似文献   

9.
法国总统萨科齐是一位性格复杂的人物,国人对这位法国人没有多少好感。对于这位总统的政治、外交举措,这里暂且不做评价。我所感慨和思索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平凡小事:2008  相似文献   

10.
伊朗再次面临考验,哈梅内伊将如何应对?专家认为,从他过去两年间就核问题发表的讲话,以及其外交决策方面的特点,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特别的“规律”追踪研究伊朗“核问题”的西方观察家,曾对哈梅内伊两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作过一些梳理:“我们不是像美国领导人那样的好战者。他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几位魅力型的政治人物,如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他们以鲜明的立场、强人的风格、大胆的言论和行为,搅得世界风生水起。伊朗总统内贾德的人生经历有3个个人特征:激进的革命学生和青年、虔诚和保守的伊斯兰信仰者、平民主义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2.
马彦丽 《沧桑》2013,(1):69-71
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张志梅 《史学月刊》2008,(11):85-91
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时,正值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而当时的国际局势较战后初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美国的对外政策适应这种变化,尼克松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新战略——"尼克松主义",并应用于西欧外交,对美国的西欧政策做了转折性调整。虽然尼克松的西欧外交标志了美欧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其实施却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4.
朝贡体制下的中外交往,以礼仪上的君臣尊卑关系为主要表征,与基于条约体制的近代西方外交有所不同。近代"外交"一词的起源与流通,是西方主导下东亚变局的直接产物,并与中朝关系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先秦特定语境下的"人臣无外交"作为后世对外关系的专用词语,在清代中朝两国汉文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指出它与朝鲜事大理念的内在关联;二是近代"外交"一词出现之后,关于中朝关系及朝鲜与欧美关系的讨论,成为近代"外交"一词的一条重要流通渠道;三是近代"外交话语"的形成及其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蒋真 《史学集刊》2022,(5):35-46
人质危机发生后,伊朗从美国的昔日盟友变成了一个“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和外交产生非同寻常的威胁”的国家。这一认识成为人质危机期间美国制裁伊朗的首要法律依据。在冷战背景下,为向伊朗施压使其释放人质,冻结资产和贸易禁运成为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的主要手段。为加强对伊朗制裁的效果,美国要求其欧洲盟友遵守冻结伊朗资产的法令,按照未获通过的联合国法案制裁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的制裁措施后来虽然被取消,但伊朗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认知并没有随着人质危机的化解而结束,这一理念成为后来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质危机不仅开启了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未来的美伊关系,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成为四十年来美国和伊朗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将于2008年结束。过去的8年,俄罗斯经济恢复、局势稳定、外交灵活。国家复兴引起了俄罗斯人对强势领袖的留恋之情,要求普京修宪连任的呼声居高不下。普京已明确表示,反对修改宪法,不会连续第三次参加总统竞选。"我不能老是呆在克里姆林宫"。但同时,普  相似文献   

17.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之间的“交火”,有愈演愈烈之势。4月27日,内贾德警告美国:“如果侵犯伊朗的权力,它们将为作出的决定感到后悔。没有人能让伊朗‘放弃发展核技术’。”4月18日伊朗“建军节”上,内贾德“顶风”举行海陆空三军大型阅兵。他向情绪激昂的将士们高声宣称:绝对“有能力保卫国家不受侵犯,并将砍断入侵者的手”;“对于那些因伊朗获得核技术而感到生气的国家,我们只有一句话要讲,那就是:‘生我们的气吧,然后把自己气死’。”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玫瑰园发话:“不排除对伊朗实施核打击的可能,所有的选择都摆在了桌面上。”内贾德去年8月就任总统伊始,先是拒绝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随后,毅然宣布重启铀转化活动,接着,在美国的重压之下,同布什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局势目前仍无缓和的迹象。于是,很多人想问:内贾德到底是个什么人?他怎幺这么“硬”?他靠什么跟美国“硬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经过改组与分化,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空前的困境和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卡特总统上台后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大力推行人权外交。人权外交在其实施初期,对民主制的推行起到过一定作用。由于其实质是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本质上是一种强权政治,因此在实施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人权外交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一种进步表现。  相似文献   

19.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上世纪初的第26位总统,人称老罗斯福。在美日危机中,当时的中国,成了他们利益餐桌上可任意宰割的一块肉。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任期内的最重要外交成果就是平息了美日危机。这次危机不仅奠定了美国在太平洋与日本军事对峙的格局,还是1921年12月"英日同盟"解体的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怀疑,扎达是伊朗军队在叙利亚的最高长官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一名高级官员在叙利亚被杀!这是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最近发出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据悉,这名高级官员名叫穆罕默德·贾迈利·扎达(以下简称扎达),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克尔曼省司令。虽然扎达只是伊朗革命卫队省一级的司令,却是领导伊朗革命卫队在叙利亚行动的最高长官。他的毙命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