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环球人物》2013,(25):10
多子之家□驻爱尔兰特约记者马逸尘记者认识一位爱尔兰职业女性,工作之余,每天还要照顾自己的5个孩子。像她这样的多子女性在爱尔兰很常见。经常能看见一家人开车出游,到了景点,车门一开,下来一排孩子,有的都能组成一支足球队。超强的生育能力还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爱尔兰式双胞胎",意指那些年龄相差不到一岁的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2.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聪明,精力旺盛,擅交际,学习成绩好,在学校表现特别突出。这是美国耶鲁大学在连续进行了12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耶鲁大学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从出生起到十几岁进行连续不断的考察,结果发现不管这些孩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只要他们从小是由爸爸带大的,那么他们的智商就要高于平均水平。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反社会传统而选择在家照顾孩子的爸爸们比起一般的妈妈来说更富有教育孩子的激情。罗伯特·佩里在他的第一个女儿罗萨莉出生  相似文献   

3.
“在家教育”是指不进入学校系统,而靠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学习方式。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3年的调查显示,有110万美国孩子在家上学。比1999年增加29%。拥有80,000个家庭会员的在家教育法律辩护协会说,目前有170万到210万的孩子在家上学,每年增加7%-15%。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在家教育”法律辩护协会的研究显示,家长们决定选择脱离正规学校教育,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因包括:31%的家长担心学校里的毒品、安全或同学的负面影响,30%的家长想给孩子提供信仰或道德上的指导,16%的家长对当地学校的教学标准不满。但也有些…  相似文献   

4.
唐启锋 《神州》2012,(1):108-108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关注。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0,(42):10-10
爱尔兰的惩罚 38岁的西蒙·凯利和父亲帕迪·凯利曾是爱尔兰最大胆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今天.他们欠债达8亿欧元.资产被“坏账银行”买下。1990年代.爱尔兰通过低税率吸引海外投资,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抗日名将杨虎城曾先后有过三位夫人:罗佩兰、张惠兰、谢葆真。对罗、谢二人许多报刊均有报道,鲜为人知的是第二夫人张惠兰。杨虎城是26岁邪年在家乡陕西蒲城县孙镇与张惠兰结婚的,当时张惠兰16岁。以后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家操持家务,侍奉老人。杨虎城被囚,乃至被害后,她强忍悲痛,把杨虎城的6个孩子培养成人。虽然他们部不是她亲生的,但每个孩子都深深地感激这位胜似生母的妈妈。  相似文献   

7.
王加梅 《南京史志》2011,(10):45-46
生活是孩子们无形的老师。生活中藏着无数的教育因素,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经常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启迪他们的智慧,对于年幼的、感性的、尚无较强学习系统学科知识能力的学龄前儿童来说,生活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大课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站在生活的立场上,与孩子共同挖掘、接受一些渗透在生活中的知识,让孩子逐渐适应并学会生活,努力使幼儿教育生活化。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生活化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教师设计、组织、安排的教育活动应  相似文献   

8.
郭颖颖 《神州》2014,(9):241-241
儿童发展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重视俄狄浦斯情结对于3~5岁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能极大地帮助孩子成功解决在这个年龄段遇到的冲突。让我们接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环节,让他们平静而又健康的往正确方向发展,这是每个父母都必须不断学习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我去贵州考察,非常有感触。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站,我看到了一群农民工,他们是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回老家贵州过春节的。我问他们有什么愿望,他们中的多数回答说,想回贵州就地打工就业。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娘在家,孩子在家,出去十多年了,没有尽到孝,没有尽到责任’。我问他们在外地过得怎么样,他们当着我的面就流泪了……"3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  相似文献   

10.
正"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刚刚从我班毕业的这群农村的孩子:这儿是农村,大多是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老人们在家种地,照顾孩子去上学。每天只要按时做好饭,让放学的孩子回家吃饱了,穿暖了,其他的,很少要操心,就算有老师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大多也只是敷衍了事,除非有些严重的,老人们只需再通知给远在外地  相似文献   

11.
女性四人谈     
曾维琴32岁,全职太太,居住地:深圳辞职在家主要还是为了带孩子。也回去工作过,把孩子送全托,结果老生病,我就想我挣那点钱干吗?孩子瘦成那样真是心疼,而且老公收入也不错,就彻底做主妇了。早上我7点起床,服侍老公孩子上班上学,白天在家收拾屋子,上上网,看看杂志,约教练学驾驶,生活很充实的。尤其周末,又要陪孩子又要煮饭,还常觉得忙不过来。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孩子衣鲜食美,在家备受呵护,是家里的“小太阳”,父母、祖父母全都是星星月亮,整天围着他们转。可是,他们还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是那么贫乏,写出的作文那么苍白空洞。这是为什么?让“知心姐姐”卢勤来告诉你。  相似文献   

13.
何晶晶 《神州》2012,(35):229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三泉村是安定区石峡湾乡的一个小村,70户人,未满1岁的留守儿童20人,占全村人口的2%,有15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10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  相似文献   

14.
有的儿童十来岁就能吟诗作画,有的十三四岁就考进大学,有的年纪很小就在省内、国内诗歌创作、绘画、摄影等比赛中名列前茅……他们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有的确实“智力超常”。那么,对于这些聪明的孩子我们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呢? 一个人的才智是由先天遗传、后天教育和个人努力三方面形成的。聪明的儿童先天条件一般是优越的,但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爱尔兰开始出现很多移民。如果你问一个外国人最喜欢爱尔兰哪一点,他们通常回答不上来,他们本质上已经丢失了两个国家,因为他们已经离开自己的国家,又没像本地人那样真正体验过爱尔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直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在各类考试或竞赛中,我们为中国孩子所取得的高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可是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又为中国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束手无策而感到迷惘……已经进入新世纪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要找答案,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张光鉴、高林生两位教育专家,他们并为本刊撰写了《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一文。读了该文后,相信你对如何走出教育误区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曾说:"忽略了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教育。"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由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思考角度、教育观念不一样,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带班近20年,我接触到了各类家长,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能看出他们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于家长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只要把脉家长,对症下药,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智慧与谋略,家长工作的那些事儿就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报上读到了两则新闻。一则是安徽合肥市的一位10岁的女孩在家被菜刀划破了手指,不知如何处理,惊慌失措地跑到阳台上,大喊救命。邻居们闻声而来,见此情景,哭笑不得。另一则发生在美国纽约郊区的一个农场里,一个10岁男孩在劳动时被机器轧断了双臂,他忍着巨痛,跑到400米之外的公用电话亭,用脚踹开铁门,又用牙齿咬着铅笔拨打求救电话,然后才昏倒在地。医护人员赶来时,他被弄醒了,他还提醒:“别忘了带上折臂。”同样是孩子,但求生能力却相差悬殊,原因何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如何教育孩子,大家关心的只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求生能力的教育被我们忽视了。以前听到过孩子早上出门时妈妈给她煮了一些茶叶蛋,晚上回来,茶叶蛋原封不动地没有吃。不是孩子不喜欢吃,而是因为她不知道怎  相似文献   

19.
正孩子的认识是从其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的,孩子有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关注孩子的成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心灵,感悟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才能有效指导孩子的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在我园实施的《朴素理论指导下的"童化教育"研究》课题下,结合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的精髓,我做了以下一些班级微课程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做记者十几年,像茅于轼老师这样温和、谦逊的前辈我从未遇到第二个。这10年间,他的声名越来越大,行事为人却没有分毫变化。10年来接受过多少媒体采访,他肯定记不清,因为他家里的电话号码在记者圈广为流传,只要他在家,就来电不拒,仅我本人登门或电话采访他就不下三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