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羽 《风景名胜》2014,(10):132-139
伦敦集市 英国城市的另类名片 今年5月我从北京出发,坐上了飞往伦敦的班机,当飞机在希斯罗机场降落的瞬间,我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召唤,开始了为期9天的伦敦生活。在那里的几天我先后去拍摄了几乎伦敦所有的景点,最多一天乘坐了52站地铁,可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几个有趣的市场。伦敦的市场就像是一个万花筒,早上还在复古味实足的诺丁山市场转悠,晚上却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在肯顿市场被不羁的朋克氛围所包围。来过以后才发现,市集是英国独有的一张另类名片,当然也是旅途中不可错过的经典体验。  相似文献   

2.
街拍伦敦     
曹哲建 《风景名胜》2014,(3):112-128
“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生活。”在伦敦地铁交通图上,赫然地印着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这句名言,他的理由是——“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来英国前对伦敦的交通一无所知,到了以后有点傻眼。这是个靠地铁和火车支撑的城市。这个城市穿梭来往的上班族,第一选择是地铁。出租车当然有,但贵得让人望而却步。听说早年有中国学生从希斯罗机场打车去剑桥,用掉了半年生活费。我们艺术学院的美国富婆和英国贵妇,纵使穿金戴银,每天上课还是得从地铁站钻出来。这里这组数字,可以说明伦敦地铁的威力。第一次运行:1863年1月10日,有全球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最大的地铁系统。全伦敦共有274个地铁站,04-05年平  相似文献   

4.
燕希 《世界》2007,(9):114-121
可能就是因为伦敦是世界上拥有地铁最早的城市,所以伦敦的地铁是全世界闻名的复杂。在这百年的不断建设中,如今的伦敦地铁已经成为伦敦人出行的必要工具,同时红兰相间的伦敦地铁logo也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伦敦腔一直是优雅的英式英语的代名词,可现在,想在伦敦听到正宗的伦敦腔越来越困难。因为伦敦的外国移民越来越多,口音也是五花八门,连英国人都直呼听不懂。同时,移民还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伦敦。一位英国朋友感叹道:"邻居都变了,下午茶餐厅也变成了炸鸡球外卖店和伊斯兰超市!"现在,部分英国人为了追求更为单一的语言环境,选择搬离伦敦。  相似文献   

6.
正对"嘀嘀"和"快车"来说,谁先停止补贴,以前的钱就白花了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专家们曾预测过广播电台的千万种死法,万万没想到会死在打车软件手里。这是因为广播电台最稳定的听众群——出租车司机们几乎都不听广播了,他们的方向盘旁架着一部甚至好几部手机,页面显示着附近的地图,车厢里不时响起"前方XX地附近有预约车辆"的提示音。出租车司机们必须时刻注意这些提示音,在出现好活时迅速抢单。  相似文献   

7.
伦敦见闻     
伦敦,这个古老神秘、历史悠久令人神往之地,终于出现眼前了。对于香港人来说,“英国”──具有特别的意义了。雨蒙蒙,从阿姆斯特丹乘飞机到伦敦只需四十分钟,伦敦时钟比中欧国家拨慢一小时,飞机于中午十二点起飞,到达伦敦市还是中午十二点。 原以为“香港人”过关不免多点麻烦。其实,只要办好签证,海关并不难“过”。 虽然伦敦的建筑和风景与中南欧许多国家大同小异,我仍想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它的特点。地铁也是和机场相连接的,但地铁车比香港、荷兰旧,坐位上的绒布差不多磨平了。在地下铁,看到与荷兰、法国、比利时等大城市普遍看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欧洲六名城的交通印象○涂冬保伦敦乘地铁最方便伦敦地铁共有10条线,每条线以一种颜色区别。各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在地面上到处布满了地铁站口,而且有明显标记,从远处一看便知,欲乘地铁很是方便。进站时买一张票,只要不出站口,到哪里也不要再买票。伦敦...  相似文献   

9.
微博历史     
正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曾在英国留学,但这段时光给他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走在伦敦街头,周围净是"身材高大的美男子"。他曾回忆:"住在伦敦的两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两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简介鲍里斯·约翰逊,英国保守党人,毕业于牛津大学,2008年5月当选伦敦市长。2012年连任。"坐地铁得小心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作为英国首都的"大管家",伦敦市长约翰逊天天在为居民操心。最近,伦敦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恐怖分子蠢蠢欲动,这让约翰逊非常担心,并发出了上述呼吁。自打美国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进行空中打击以来,英国已派战机数次"  相似文献   

11.
捐款24小时     
开始的想法是,要捐钱也该是帮助“中国人民”,英国人民的日子肯定要好过一些。直到欧洲纪念二战那天,伦敦街头站满义工,无论你捐多少钱,  相似文献   

12.
《环球人物》2012,(32):10
赴英国特约记者侯灿:夜店流行打乒乓如今,打乒乓球成了英国夜店最流行的一项运动。不久前,我去了伦敦中部霍尔本新开的夜店"弹跳"。它开在地下室,音乐声很大。这里摆了16张乒乓球台,有些还是伦敦奥运会用过的。好多人一下班就过来,有的在球台上开战,有的则喝着酒,一边观战一边聊天。酒吧墙上挂满了复古海报,  相似文献   

13.
资讯     
《世界》2011,(9):220-224
一次去伦敦的旅行 为了庆祝2012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旅游局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在华机构与新浪网和英国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以“一次去伦敦的旅行”为主题的在线活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到20世纪中期,"伦敦雾"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伦敦雾"的形成,除地理、气候条件之外,主要与伦敦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和工业化迅速推进密切相关。随着早期伦敦人口的增多,人们对生活燃料的需求量相应地加大,造成伦敦木材供不应求或稀缺的局面。因此,伦敦居民只能选择煤炭作为生活燃料。并且,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伦敦人口越来越多,伦敦居民家庭的燃煤需求量亦快速上升,这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相应地,伦敦的手工工场主也无法解决木材供不应求的难题,他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接受燃煤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有效利用煤炭的途径,从而促成了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工业的发展。煤炭正是英国社会与生产技术大变革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正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英国在走上强国之路的同时,造成"伦敦雾"的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世上没有伦敦风格,但这座城市包容了各色设计师,让他们成为自己。在这里,艺术与时尚、建筑与设计互相融合,擦出火花,这是一个好时刻。看看什么造就了伦敦的特性,令它的商铺琳琅满目。"英国伦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     
《神州》2005,(8)
“伦敦爆炸”的新警示7日7日,刚刚获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伦敦,突然发生多起地铁和公交车自杀式爆炸事件。同“9·11事件”和“马德里火车爆炸事件”一样,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活动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震惊。美国《时代周刊》认为这次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警示。欧洲将成为恐怖袭击的中心。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吸收了很多来自北非和巴基斯坦的移民。他们的后裔很多都是失业者,聚集在城市的郊区或市中心。这导致了他们与伦敦、巴黎主流社会形态的疏远。这其中大约有10000~15000名英国穆斯林支持基地组织或类似的组织。恐怖分子主要的指挥控制机构被瓦解之后,恐怖分子调整了他们实施恐怖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丁辉 《文史博览》2014,(11):49-49
1863年1月10日,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诞生。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设计这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一个老鼠洞。 当年,伦敦已是国际知名大都市,大量移民涌入,充斥着马车、汽车和行人的街道拥堵不堪。由于伦敦市中心不通火车,市民为了上班不得不想尽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肖龙 《风景名胜》2013,(2):114-130
伦敦这座城市有一种魔力,很多东西都会让人产生感情,无法忘怀。在伦敦生活了一年,我乘坐了无数次地铁,离开后,一直萦绕于心,怀念它的便利、人性化、历史感以及艺术感。  相似文献   

19.
早在1863年,伦敦市首度开通地铁后,乘客就从烧煤的牵引机车里闻到了浓重刺鼻的硫磺气味,问题反馈到英国最高层,决策者却用一个“拖”字来应对,直到1952年12月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也就是今天的“雾霾”天气),决策者们才猛然惊醒。  相似文献   

20.
姜鸣 《风景名胜》2012,(7):34-37
英国文坛大师萨廖埃尔·约翰逊曾感慨地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是和它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