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清代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中国西部农业技术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区域不平衡。它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农业技术组合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发展的空间过程中存在着突出的“孤岛”现象。与之相关联的是,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下技术的利用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区域开发的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大中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投资的优先区位,改善大中城市投资环境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基于spss 1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对我国西部32个大中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序结果进行类型划分与分类评析,旨在为西部各大中城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海近代的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1840~194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是历史时期波及青海全省范围的大规模农业垦殖的起始阶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衰落、恢复并快速发展和再度衰落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农垦的地域分布和水利事业发展均有所不同。近代农垦对青海环境变迁所造成的影响依然是局部的。  相似文献   

4.
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 ,东西长约 16 0 0公里 ,南北宽约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 ,据有甘、陕南部和豫西及鄂西北一小部分。是中国大陆两大动物区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带 ,动物种属成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 ,在春秋战国以前 ,秦岭曾经是两大界许多珍稀兽类和凶猛兽类的栖息繁衍的乐园。由于生态环境变化 ,主要是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使一些热带动物犀牛、象逐渐在秦岭周边地带灭绝。然而自秦汉直到清代中叶 ,由于秦岭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鹿以及熊、虎、野猪等仍大量生存。十八世纪中叶起 ,数十万计的移民进入秦岭腹地 ,砍伐森林 ,破坏植被 ,开垦耕地 ,使百兽丧失栖息的环境 ,再加以滥捕滥猎 ,致使秦岭众多珍稀动物和一些猛兽的分布稀疏 ,数量减少 ,以至于物种灭绝。这是中国历史时期一起严重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5.
李俊鹏 《沧桑》2008,(4):88-89
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选择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必须以自身的资源赋予条件为依据,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成熟的适用技术。农业技术结构要因地而异,不能搞"一刀切",重视农业技术的配套组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苏多杰 《攀登》2006,25(2):83-86
环境政策是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基石。西部民族地区现行的环境政策对保护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论从政策覆盖面、政策的深度,还是政策的配合和执行政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看,均存在许多不足。为了能最充分地发挥环境政策效应,本文设计了环境政策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分类环境政策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在人口压力和垦殖拓展的形势下,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大清河水道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淤塞,又进一步引起决口泛滥加重。为了减轻大清河的水患,清政府将治水的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但收效不彰,其治水过程典型地反映了专制王朝末期的治水特点。  相似文献   

9.
魏峻 《南方文物》2008,(1):96-107
粤东地区全新世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时间的古文化在文化面貌和生计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在分析粤东地区汉以前区域气候波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形态的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农业历史悠久,历代都产生过不少农学家,其中也有西部地区的农学家,他们为西部农业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功绩永载史册,受到世人敬仰。  相似文献   

11.
Northwest China, including the provinces of Shaanxi, Gansu, Ningxia, and a small part of the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was not only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ed areas in history,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ecologically fragile belts. The traditionally sustainable land reclamation and cultivation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gricultural economy adopted and implemented in administration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greatly raised farming and stock production. However, this led to imbalances in the originally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apidly expanding desertification, worsening water and soil erosions, increased cost of production, enlarged investment, vicious cycles and failing economy can serve as a lesson for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Qingshi Yanjiu 清史研究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No. 1, 2004  相似文献   

12.
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民族政策是清代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政策发展水平和民族事务管理成就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研究清代民族政策。清代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清朝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清代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见微 《文献》2000,(3):222-232
《傅子》,魏晋之际杰出思想家傅玄著.《傅子》问世后,当时就备受有识之士的赞赏.  相似文献   

14.
浙江湖州双林镇是一个自发成长起来的市镇。其历代镇志的编纂也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完成。考察这些作者的身份,可以透视出双林镇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与结构变迁: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与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结构主义方法对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的扩展与制度形成做了分析。分析表明 ,蒙地新制度发生的关键是集约化农业的推广 ,定居、游牧业、租佃关系、婚姻关系和行政制度等社会结构的变化 ,皆是集约化农业在一定阶段的共时性结构 ,即派生形式。新制度与源地社会结构相比较 ,体现了汉文化在传播中的刚性。另外 ,由于生态条件变异 ,一些制度出现了相对的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每当前一个朝代的统治结束,后继的政府为了吸取历史经验,要为前一代修史,如此继承绵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典籍,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就是这样形成的。清朝覆亡以后,后继的民国政府很快启动纂修清史工作。经民国政府国务会议议决,1914年3月9日,大总统袁世凯下令设置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延聘通儒分任编纂,踵二十四史沿袭之旧例,成二百余年传信之专书,用以昭示来兹,导扬盛美,本大总统有厚望焉”①。(赵尔巽为汉军旗同治进士,曾任清山西、湖南等省巡抚,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死后,由柯绍 代馆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环境角度探讨了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技术的发展过程,得出了一些新结论:首先,中国■土的形成是二 千多年来耕作、施肥的结晶。那种认为中国原始的黄土很肥沃、春 秋诸侯国向“无主的山林泽薮”、“无人的原野”开垦农地等观点是 错误的;其次,战国时代存在着两种农业发展路线,中国屏弃了 《管子》型农林牧渔猎多种经营的道路,走上了《商君书》式的农本 主义道路;第三,由于发展桑蚕与种植谷物在劳力与耕地方面较 少矛盾,所以中国在衣料品生产中特别重视种桑养蚕,形成了中 国古代农桑并举的生产结构;第四,中国农业生产力是不同于西 欧的特殊形态,靠精耕细作和施肥来保持地为常新,具有较高的 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满蒙两个民族交往历史由来已久,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法制思想,开创了自己的法律制度体系。至清朝建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控制蒙古地区以保障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依据蒙古地区游牧经济和自然条件等特点,在蒙古自身的法律体制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新创,最终形成其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特有的法律规制,从而保障了大清王朝对蒙古地区的法律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9.
客民是清代地方诉讼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樊山政书》所载案件来看,客民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上控的案件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仅在对方当事人的道德被官员否定时才会出现例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清代社会价值观对客民进行否定;官僚制度设计使得地方官员偏袒本地民众;客民的出现使得地方政府难以实现有效治理等。这种历史现象对今日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