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 《百年潮》2013,(10):47-49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有她的影子;在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中有对她的描写;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中,有她正义的呐喊;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风月女子们危难时刻挺身救士兵的感人故事,真正幕后导演是她;她用滴血的笔记录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大改成难民收容所,挽救了上万条中国人的性命。在那血雨腥风的时刻,她是当时全南京城难民心中的"观音菩萨"、"神的使者"。在  相似文献   

2.
南京寻证     
她经历了太多的血泪,她还活着,她是唯一一位勇敢地站出来作证的“南京慰安妇”。南京快报开通热线,帮助寻找当年的慰安所的具体位置,还有那段屈辱历史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3.
在2002年10月中旬于南京召开的“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范春歌女士报告了她重走郑和路的事迹,听后令人感奋和敬佩。报告中描述她在柬埔寨吴哥的访问及对历史的追忆。她确信,近600年前,郑和到过真腊(今柬埔寨)和吴哥,故而她才去重走。  相似文献   

4.
魏特琳女士(Minnie Vautrin)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美籍传教士之一,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反对战争与暴力,爱好和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所的负责人,她利用中立国的身份,对南京妇孺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和保护,在她奋力保护之下,成千上万名难民妇女的生命和贞操得以保存。同时,她以一个女性的眼光和从第三者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失去理性和人道的加害者日本军的丑恶行径。本文试图通过保存在耶鲁大学神  相似文献   

5.
家长要懂些医疗保健知识。我的这个认识,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前年春天,我和单位的洪会计在车站不期而遇,我们同乘一辆去南京的快客。她是去看望侄儿的,她的侄儿在南京聋哑学校读高中。我问这孩子聋哑的原因。她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有头痛发热的,就给他打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结果造成耳聋。“十聋九哑”,不久也就不会说话了。她还说,当时,庆大霉素、链霉素有致聋的后遗症,不少病例已在报上报道过,可是家长不知道,乡村医生也不知道。听了这一席话,我惊出一身汗来。我的孩子在小时候,不也打过庆大霉素和链霉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免费教育的非专业人士,南林君在这个秋天成为南京媒体追逐的对象。因为她行将离去——14岁的女儿将从南京一所名校中断初中学业,留学新西兰。她要陪读。"我眼睁睁看着女儿在传统教育中煎  相似文献   

7.
威尔逊(Robert O.Wilson,中文名韦如柏)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即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外科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留在医院,救治了许多遭受日军暴行的难民。在此期间,他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及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对难民的救治情形。威尔逊1938年3月6日的日记(节录)曾发表于美国《读者文摘》1938年10月号上,《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收录了该日记的部分内容,而未全文收录。海伦·丹尼尔斯(Helen·Daniels)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美籍院长霍顿·丹尼尔斯(J·Horton·Daniels,中文名谈和敦)的夫人。她于1938年11月回到南京后,经常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其中1938年11月4日、11月9日和11月15日三天的日记,记述了她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信中还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后日军仍对平民施暴,以及南京城内鸦片毒品泛滥、市民生活困苦等社会现状,同时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师魏特琳在南京开办实验学校救助难民表示高度赞赏。上述信件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Burke)图书馆特藏室霍顿·丹尼尔斯与海伦·丹尼尔斯的私人档案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家捐献遗体和器官的组织———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南京志友”)于1997年2月22日正式成立至今已整整一年了。一年多来,她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多大影响?她本身又有什么发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就笔者工作所及,简介如下,以飨...  相似文献   

9.
我于1939年初任宋美龄的秘书,年底辞职,前后共约一年.在其后近10年间,仍和她保持着私人联系.到1948年11月她去美国前,我还到她在南京的私邸与她道别.积10年的了解,我觉得她很有个性、很不平凡,不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杰出女性.我认为,她的特点是三种文化的人文综合: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西方上升时代的民主精神;虔诚基督教徒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相似文献   

10.
冯翔 《炎黄春秋》2015,(4):72-74
退休以后,七十五岁的上海老太太沙尚之仍然每天上班。研究的对象是她母亲。她母亲——陈修良,1998年11月6日,以一个平凡无奇的"上海市社科院退休顾问"之身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一个让人想起谍战电视剧的身份: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1949年,她主持了南京的和平解放工作,令这座千年古都免遭战火荼毒。去世前不到一个月,她在病床上接待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解放前,她在南京曾有过一段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1.
潘柳黛(1920-2001)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她原名柳思琼,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十八岁时,潘柳黛只身南下到南京的报馆求职,由于她才华出众,很快就由誊稿员做到了记者。后来,潘柳黛又到上海发展,以"南宫夫人"等笔名发表了一些直抒胸臆的散文和小说,崛起于上海文坛。她与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为当时文坛的"四大才女"。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1988年第6期《民国春秋》上介绍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旧译雷伯)返回德国后的情况,以及南京市民为其发起的募捐活动。现就拉贝日记及拉贝在南京住处的发现,叙述如下。 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30,美国纽约洲际大旅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正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会场上,无数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对准了一位德国妇女。她,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她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战时日记及资料。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中、日、美、英、德等国家的电视和报纸都作了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13.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南京的历史文明都与此河息息相关,因此,她便成了南京的“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可与南京齐名。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六朝定都,竟使她流淌出一条十里文化长廊。沿河两岸,先后出现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名胜,这些景观和名胜,如镶嵌在秦淮河上的一串明珠,从而使这条河流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氛。只要提到“十里秦淮”,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六朝文化余韵。可见秦淮河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影响是如此深远。正因如此,作为秦淮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积累的深厚,编修《秦淮区志》,理所当…  相似文献   

14.
提到魏特琳,许多当年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浩劫的老人无不充满感激之情;所有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学者也都满怀敬佩与崇敬。60年前的南京人称她为“活菩萨”,今天的学者们常常提到《魏特琳日记》。这是为什么?本文现根据从国外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简要介绍她传奇的一...  相似文献   

15.
1937年冬,由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杭立武发起,邀集了一批侨居南京的外国商人、教授、牧师、医生共15人,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将城区西北部一片3.84平方公里的地方辟为安全区,收容难民。由于这一组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日军的暴行,保障了南京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解决了难民们生活上的困难。“华小姐”即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华小姐”是美国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一个小小的农业社区。她的美国名字是Minnie Vantrin,译成中文叫魏特琳或沃特琳,她虽已50多岁,因为没有结婚,中国难民都称她“华小姐”。华小姐瘦长的个子,她从  相似文献   

16.
正星云大师的俗名叫李国深,从小和母亲随经商的父亲生活于南京。1937年12月中旬,日军对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星云大师年仅10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大雪飘飘,他扛了两个小被单,跟着人潮逃亡流浪。虽然不知道要逃亡到哪里,流浪到何方,心里只希望找到一个安全地带。但在那个腥风血雨的险境中,哪里还有安全可言?由于父亲在南京大屠杀中不见了踪影,星云大师就和母亲到处寻找。星云大师回忆说:"母亲和我,一个36岁,一个10岁,她  相似文献   

17.
沈旻 《旅游纵览》2010,(2):54-59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古都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南京过春节,能深刻感受到古都金陵民俗文化的厚重,你会被她那浓浓的节日氛围所吸引与感染,叫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夫人忆周总理和邓大姐文/寿魁成图/寿魁成一凡前不久,我来到南京光华东街18号大院,看望陶行知先生的夫人吴树琴女士。吴老去年刚过80华诞,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师范为她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祝寿会。她虽已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步履矫健...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18日晚,我接到中华女子诗书画联谊中心理事长李宝光女士自北京来的电话,说袁晓园女士于I7日下午在南京仙逝。心里一阵难过,我把这一噩耗告知工作人员,请其立即打电话给袁女士的亲属严敬先生,表示哀悼,并敬献花圈。 袁女士是当代的奇女子,慈祥、刚毅、多才,是她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她少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对传统文学、书画艺术、英语都很有心得,尤其是汉文造诣很深;她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18日,我从仁川机场起飞,一个多小时后飞临南京上空,一场瑞雪覆盖了古城,风光无限,我的心情也如这白雪一样清新平静。此前女儿从美国打来电话,劝我不要再这样忙碌,我告诉她,我到南京是会会老朋友的,她听了立刻赞同。这是我的第40次中国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