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洋务运动时期八旗兵的整顿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晚清经制兵近代化的开始,北京神机营等新军种的组建是中国军队从旧式陆军到新军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部分驻防旗兵的整顿与东北旗兵的练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洋枪队的建立,新式枪炮的使用和部分西式操练的学习等,这些军事改造是中国近代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时期清政府对于八旗兵的整顿,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方新式武器的引进和采用,说明清初所确定且始终坚持的"国语骑射"不可更改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坚持军事制度改革和军事武器的不断更新换代是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中国走向强国梦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张淑霞 《沧桑》2014,(2):31-34
清末洋务运动和新政都是晚清政府为挽救和维持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两次运动在经济、军事、教育、政治诸方面的改革并不是孤立、割裂的,二者在目标、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可以说,新政就是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官督商办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企业机制,出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达到全盛。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一特殊的企业机制,在这一对矛盾关系中,既存在相互利用的一面,又存在相互斗争的一面,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科举制度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出,在这场学习西方以自强的运动中,因清政府学习目的的偏离与学习内容上的认识不清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发展的成果再大也难逃功亏一篑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到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一直是史学界存在很大分歧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各位史学界前辈对该问题的研究出发,浅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在早期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中,政府于民间工商业者亦即官与商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及工商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乃至整个清王朝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常胜军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洋枪队,在该军合法化以后,清政府对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清政府对该军的利用和控制政策有一个变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清政府对常胜军的利用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甲午战后,力求自强的清政府掀起了“借债筑路”的高潮。在此后十多年间,清廷先后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几十个借款合同,并修筑了几千公里的铁路。对此举措,以往的学术界基本否定。本文从思想发展、主观动机、合同内容前后的变化、社会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清政府的“借债筑路”,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应以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使得清政府风雨飘摇,而19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进行一些改变,以求度过危机。清政府对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态度上努力改变现有现状,对外方面,则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条件下努力联合外国势力,完成了对太平天国等内乱的平叛,这是清政府的成功,同时也是清政府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入主中原后,虽一直与西藏地方保持密切联系,但直至康熙末年,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力量仍未直接掌控西藏地方政权。值准噶尔乱藏之时,清军首次出师征伐,却大败而回。究其原因,需联系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或可明晰。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的开发建设,并自觉运用国际法来捍卫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国民政府初期是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形成期,期间基本形成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实施了一些内容庞杂、缺少系统性的政策,受到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效率和政权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都还相当有限。但是,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实现政治整合和维护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初由旅美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有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有由单纯的爱国保土运动向“中国统一运动”转变的深刻原因;起到了维护中国领土主权、谴责美El侵略、唤起国人民族意识的作用,是留美学生和学人关心祖国前途、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发端;中国政府对留美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给予了积极肯定;“保钓运动”寻求国家统一的探索,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明朝以后,中国对琉球一直拥有宗主权。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是清政府弱化对琉球宗主权的开始。在琉球问题交涉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进一步弱化了宗主权。随着宗主权不断弱化,清政府内部“防日”思想上升。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无业游民与政府救助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晚清时期无业游民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改变了传统制度下单纯的、临时性的救济政策,采取了复合型的、长远性的教养兼施的救助行为,解决了一部分无业游民的再就业问题,并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培养了一批手工艺人才,推动了城乡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保存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孙君健 《史学月刊》2000,(4):102-109
美国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布什当政的四年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四年,这一调整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调整中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过程前起后伏;二是目标为演变和遏制中国;三是出发点着眼于长期性和全面性;四是政策的矛盾性;五是突出了人权政策;六是表现出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布什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六·四”风波,但是,冷战的结束及因此而造成的美国战略利益的转变,才是布什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7.
张九洲 《史学月刊》2004,(10):42-46
洋务知识分子在对外贸易上主张:以中国的优势产品推行出口型贸易战略;发展本国机器工业以实现“进口替代”;组织公司以发挥对外贸易的团队优势;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以改善贸易的内外环境;采取保商政策等。这些主张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把传统的国内贸易思想和对外无足轻重的贸易意识提高到了立国强国的现代贸易的思想高度。这对当时及此后重商、重工思想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晚清山东的官赈救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山东灾荒严重,灾荒发生后,清政府即派官员赴灾区勘灾,审户,实施救治。当时主要采取施赈、调粟、养恤、除害、遣返灾民回籍、赎地贷给籽种、蠲缓赋税、禁止酿酒等善后措施,以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办理仓储、开垦荒地等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对救治晚清山东灾荒发挥了积极作用。腐败的吏治使晚清山东官赈救荒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晚清政府毕竟担负了山东赈灾救荒的重任,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这种改良性质并不意味着乡村建设运动就无意义可言,首先,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的意义;第三、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扫除文盲和脱贫致富。对此,应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信守条约是清政府为适应中外间新的条约关系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为维持天朝体制和闭关状态,清政府主要是要求对方守约,并有着暗地摆脱条约约束的明显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发生变化,产生了要求自己守约的趋向,到同治初年以潮州入城事件为转机,逐渐确立了重视履行条约义务的主体意识。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更加注重履行条约义务,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除了向各省和基层衙门颁发条约之外,并从制度上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清政府的守约方针及其失误,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