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尔扈特部落,是中国蒙古族中的"卫特拉(林中百姓)"部落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漳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中原汉族移民地区,也是不断向外拓展、移民的重要地区。据统计,祖籍漳州的外地人是本地户籍人口总和的三倍以上。向外迁移的主要区域有台湾省、港澳、厦门、闽东、浙江南部、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河南省和东南亚各国等。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构不成社会也不可能有历史。人口的增减、迁徙、构成、素质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书籍中有丰富的关于人口问题的记录,早在两千年前已有全国人口的总数。公元二年(西汉平帝元站二年)全国人口六千万,为汉代最殷盛时期。以后,历朝人户的数字,史不绝书。由于统计标准、方法和其它种种原因,统计数字和实际人口往往有较大的差距。比较正规的人口统计是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1741年(清乾隆六年),政府下…  相似文献   

4.
唐后期长江下游户口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后期长江下游户口考陈勇刘秀兰一、元和时期两浙、宣歙三道的户口升降本文所说的长江下游,主要是指唐后期政府财赋倚重地东南八道中的浙西、浙东、淮南、宣歙4道23州之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是唐代人口增长的极点,史载当年国家所控制的编户为891470...  相似文献   

5.
唐后期随着两税法的确立以及"量其资产"税收政策的变化,胥吏阶层也逐步庞大,其作用在基层管理尤其是税法执行中得到加强,形成了超过前代,并继而影响后世的胥吏阶层的崛起,而唐后期正是胥吏阶层地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唐后期直属中央的诸司侵凌州县、影占差役人户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新旧赋役体系交替和行政体制转轨背景下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两税法推行后,诸司吏役不再由计司与州县统筹调配,而是自行选补。由于使职差遣体制下诸司地位高于州县和二者在政务运行中关联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诸司选补吏役时多影占州县人户。为惩此弊,朝廷将由君相审核的挟名敕机制引入诸司吏役选补流程中,并在大赦文中多次申明。五代宋初,朝廷逐步调整诸司与州县的关系,落实吏役选补“不碍州县色役”“候州县回文”等原则,明确州县在差役事务上的统筹权。与此同时,加强对诸司吏役定额的管理。《天圣赋役令》等相关令典确立了“户”作为差役的计征单位,除官户外的所有人户都是州县差役承担者的原则。诸司与州县的差役纠纷现象由此消解。以上复线的历史过程,是唐宋之际以两税制度为核心的赋役体系演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后期淮南道户口考陈勇本文所指的淮南道,主要是唐后期淮南节度使常领的扬、楚、庐、寿、舒、滁、和七州之地。唐后期州郡户数见诸记载的仅有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由于是书淮南道缺佚,故元和时期淮南七州的户数不得而知。这里试根据其它文...  相似文献   

8.
在唐朝前期,黄河中下游的富庶农耕区和陇右东部可以养育马匹的半农半牧区,犹如国家强盛的左右臂膀。及至"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唐之右臂断绝;河北与江淮间藩镇割据抗命,唐之左膀近乎瘫痪,帝国雄强气象,无由再振。从军事地理角度观察,陇右失陷对唐后期京畿安全的直接影响是关中暴露,京城危迫;党项部落东徙,扰攘关中十余年。间接影响是陇右的监牧丧失导致"马政"剧衰,若干羁縻府州及其部落兵损失,致使唐朝骑兵软弱,军力下降,综合国力严重削弱。而唐朝保卫京畿,缓解危机的重大措施,就是将关内道的军防重心从北面转到西面,即建立起京西、京北八镇军防新体系,阻遏戎寇,历经80余年顽强抗御,终使关中免沦左衽。  相似文献   

9.
大明宫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明宫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妹尾达彦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对中央皇权统治力的弱化所导致的藩镇割据势力的增强,统治领土的减少所带来的国家财政危机,为了将政权延续下去,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行政、财政方面的改革。关于改革及其改革后新的行政、财政,在中国史的研...  相似文献   

10.
抗战后期,内迁到广西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逐步走向衰落,文章试就从通货膨胀、经济统制、苛捐杂税、战争四个方面来探析导致迁桂企业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顾乃武  潘艳蕊 《沧桑》2014,(2):48-50
唐代涿州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环境、涿州的新置带来的消费市场的扩大及运河交通的发达,使涿州地区的商业在唐后期迅速发展起来。它表明行政级别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资源,行政级别的提高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汴州地处中原 ,位于汴河上游 ,所谓“扼吴楚之津梁 ,据咽喉之要地”(《文苑英华》卷 568) ,是全国交通和漕运的枢纽地区。安史之乱以后 ,关中和伊洛平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东地区藩镇割据 ,“据要险 ,专方面 ,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 ,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卷 50 ) ,唐中央朝廷的财赋供应几乎完全依赖“江淮八道”(《旧唐书》卷 14。江淮八道指浙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 ,合四十九州 )。连通江淮和两都的汴河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由于汴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唐中央政府在安史之…  相似文献   

13.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吴松弟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向南方迁移。此后,由于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军阀混战造成的战乱,以及逃避沉重赋役等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断断续续都在进行着,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结束,形成我...  相似文献   

14.
宗室问题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若宗室的权力无限扩大,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定。但唐代尤其是唐代后期,对宗室采取过度限制的办法,却是矫枉过正,不利于发挥宗室群体的积极作用,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后,诸王遥领之制继续实行,这在制约宦官和藩镇方面作用不力。唐昭宗时期任用诸王典掌禁军,但宗室典军也未能挽救李唐王朝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 ,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 ,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除军镇屯田外 ,本区还存在以民户为劳动者的非军镇屯田——民屯 ,但以军屯为主。后期本区屯田的地理分布 ,北边一线西起文德县的雄武军 ,中经妫、檀、蓟诸州 ,东至平、营二州 ,南至涿州。在此区域内 ,屯田分布的特点是 ,妫、檀、蓟、平、营诸州屯田生产明显高于民间耕地水平 ,幽、涿二州民间农业生产高于屯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后期幽州节度使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本管州县 ,军镇屯田的劳动者为来自军镇附近的土兵。土兵长期屯田防守 ,在屯田之所有了田地住宅 ,世代定居下来。部分屯田土地转变为土兵的私有土地 ,军镇屯田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天宝年间,唐政府集中安置在幽、营二州的少数民族约有8万人,所占比例可达当地人口的五分之一。安史之乱后,这些被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散入河朔地区,不过由于战争的消耗,其人口数量已削减至5万人。这5万人口是唐后期河朔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基数,其发展程度最高可达20万人。由于河朔地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却下降至6%左右,远低于天宝年间少数民族聚居于在幽、营二州时所占的人口比重。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宦官使职制度对唐代后期政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唐代的宦官借助内诸司使体系中的关键性使职,即神策护军中尉和枢密使掌握了唐朝的军、政大权,并不断地对唐廷发起冲击。而宦官本身的权力则来自于皇权,实为皇权的一种变态。此外,高级宦官之间的权力沉浮与争斗也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中不可不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元明起,中央势力在黔地逐步渗入,贵州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日益加强。自洪武年间大军西来,军屯兴起,贵州开始了大移民时期。其后的改土归流,亦使无数省外饱学之士进入贵州为官,无论是调任的还是谪迁的,他们在贵州的文化活动对于贵州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历史文献有了更多关于书法家的记载。然而,以纸绢为载体的书法墨迹能够保存到今天的非常少,现在本省的公私书画收藏中,还未发现明代贵州流传下来的墨迹,全国各地博物馆中也仅有少量的明代黔籍人物的书画存藏。但是,流传下来的各类石上镌刻的书法,却能让我们一睹其中一些书法家的艺术风采,对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唐后期的团练、防御州,即本州刺史兼任团练、防御使的州。在行政层级上,团练、防御州可分为高层政区和支郡两类。从军事属性上而言,州军敕额数一般数千,甚至可达万人,远超一般刺史州,防御州军队的主体为官健,团练州军队则由团结兵和官健组成。会昌五年,团练、防御州主要集中于上、东二都周边诸州,以及沿淮诸州。结合团练、防御州的属性和分布,可知中央设置团练、防御州主要有三个政治意图: 军事上拱卫京师;维护漕运安全;归还州刺史军权,限制方镇军权。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元7世纪起,亚洲大陆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唐帝国进入西域起,吐蕃于638年入寇松洲开始扩张,唐与吐蕃双方或战或和,唐与吐蕃对峙的战线从葱岭一带沿青藏高原的外沿一直延伸到川西高原横断山脉一线,最终决定唐与吐蕃两方对峙格局的则是两场决定性的战役---大非川之役与青海之役。因而对大非川之役的研究对于唐与吐蕃关系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