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但是古人常常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到异地他乡去,比如参加科举考试、商业行为以及走亲访友等,沿途要通过很多关卡,于是户籍所在地就颁发路引,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关卡的通行证明。明代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曾经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其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相似文献   

3.
彝,旧写夷。中国东方,古代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日“九夷在东。”《后汉书》著有《东夷传》。在云南的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刺、哈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日“百夷。”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西南夷史料中,史家对该地区人群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与"夷"有关的人群称谓。其中,在不同的场景与语境下,"夷"之内涵与所指代的人群是各不相同的。在巴蜀徼外,所有非汉部族被泛称为"西南夷";以西南夷各郡边徼为界,"西南夷"又被划分为"徼外蛮夷"与各郡"郡夷";在政治场景中,徼内夷被统称为"汉人","夷"用来特指徼外人群;在族类、文化对比的场景中,徼内、外非汉族群均被视为"夷",只有徼内汉族民众才被称为"汉人";在"夷汉"、"民夷"及"夷民"等称呼中,"夷"均指代塞徼内之"蛮夷"。不同的是,在"夷汉"、"民夷"称呼中,"夷"与"民"是两种相互区别的群体,而在某些"夷民"称谓中,"夷"本身也被视为汉朝之"民"。  相似文献   

5.
许乃济对于鸦片问题的主张,详于他一八三六年六月十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奏折(夷务始末卷一)。他认为:「洋银有出而无入」,「银价有增无减」,「以中原易尽之藏,填海外无穷之壑,日增月益,胎害将不忍言」。他又看到,绝市不能,闭关不可,查禁无效,徒法不行;所以主张「仍甩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洋银应照纹银一体禁其出洋,有犯被获者,鸦片销毁,银两充赏」。鸦片弛禁是否人民受害,他以为「食鸦片者,率皆游惰无志,不足重轻之辈,亦有年逾耆艾而食此者,不尽促人寿命,海内生齿日众,断无减轻耗户之虞」。「至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职从公,或储才备用,不得任  相似文献   

6.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夷)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夷”,证明该方国应为“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相似文献   

7.
辛者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辛者库,是指管领下人中完全依赖发给衣粮为生者。在康熙时期,管领下非辛者库人包括诸披甲人和有自耕田之庄头人等;而辛者库人包括鳏寡孤独等无力耕种者、无自耕田之庄头人、城内及陵上匠役人等、因罪抄家罚入旗下者。就其地位和待遇而言,上三旗辛者库人高于下五旗辛者库人,京师辛者库人高于盛京辛者库人,城内辛者库人高于皇庄辛者库人。就民族成分而言,辛者库人主要由汉人构成。随着八旗生计日艰,辛者库人在管领下人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两者渐趋重合,至嘉庆时经官方确认后,辛者库正式成为管领下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海洋性是华南汉人、尤其是东南沿海汉人群体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是以大陆性农耕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非主流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华南汉人的海洋文化奠基于史前、上古"岛夷"与百越的土著基础,在二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还不断吸收并融合了来自南海、印度洋航路上的"胡"、"蕃"等"非我族类"的文化养分,海洋精神得以不断发展与强化。  相似文献   

9.
努尔哈赤在起兵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对汉人实行"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的政策:即对据城不降的汉人实行野蛮、残忍的屠杀政策;对归降的汉人实行"恩养"政策,并以严法打击女真人侵犯汉人生命、财物和妇女贞洁等事件。在"恩养"的同时,汉人也被吸纳到后金的政权建设之中,承担起地方治理、教习"军令法纪"和传播中原文化的责任,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原文化中"孝悌"之道、为政以德和惩恶扬善对努尔哈赤等女真人的影响。而随着女真人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加深,民族之间的整合也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10.
《沧桑》1994,(2)
1992年第5期《山西地方志》刊登了刘奇先生《试论“慈禧太后是长治人”》’一文。读后,迷雾重重,百思不解。现将本人一些疑团和盘托出,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试论》提出了不少证明慈禧太后是长治人的依据,但有两个关键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一是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为满人,依《试论》所言本为汉人了。本为汉人而冒充满人入宫为妃,是清王室廷规所绝对不容许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会知道,清王室要保持其家族血统的纯正,在皇子的婚配上严格排汉。有人会说慈禧是经“二传”跟过满族  相似文献   

11.
"汉奸"一词自清雍正朝起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官方语言,其中的"汉"也延续了明代指称"汉人"的含义。自乾隆朝起,随着"汉奸"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民人"范围的扩展,"内地民人"逐渐成为官方认定"汉奸"的身份条件。作者通过对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四朝"汉奸"身份的考证,认为"汉奸"一词中的"汉"在清前期并非专指汉人,而是指包括了汉民、"熟苗"、"熟夷"以及回民等在内的编户民人。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湖北大地上,除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其余几乎全是汉人的天下了。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时却发现,在古代,这里却是“蛮”“夷”“戎”频繁出没、活动的地方。在这里,有在传说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程度并不亚于尧、舜、禹社会其势力强大可与尧、舜.禹相匹敌”的三苗族;春秋、战国时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楚族;有南北朝时期两大王朝你争我  相似文献   

13.
一、萧孝忠墓志跋此志所以首称“南赡部州大辽国”者,盖辽人佞佛。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南部一洲耳。在须弥山南。(见《大唐西域记一》及庄季裕《鸡肋篇上》、周密《齐东野语五》,三长善月条)旧出土重熙四年(1035年)《张哥墓志》日:“南赡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石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直接来源,而这些石雕翼兽可能与中原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当时为汉、夷、羌的交接处,据相关文献记载,此种城门石兽与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心理有关。东汉末年,该地区汉夷关系一度紧张,汉人根据夷人畏惧神灵怪兽的心理,在城门口放置大型石雕虎形翼兽,用来威慑夷人。而此种石兽则在夷人的反叛中被破坏,汉族官吏的颂碑也多次被凿毁,整个城门也毁于兵燹。该石兽、石碑、城门遗存及其毁坏痕迹为当时汉夷关系的一种物证。雅安地区特别流行此种大型有翼石兽或许也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在汉人(民籍)势力渐强的晚清社会,尤其是在清廷推动地方议会选举的时刻,汉人纷纷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成为各省议员,其政治力量不仅逐渐抬头,甚者更有取代地方督抚,进一步主导地方政局的趋势。过去的研究者,大都只注意到民籍汉人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活动,却忽略了八旗士绅在宪政运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咨议局中的旗籍议员。有关清末"咨议局"的议题,海峡两岸的学者虽然皆有不少研究论著,但是倘若从整体的研究成果来看仍有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其探讨最多的是通论性质的叙述,以及某些与国家大事或特定民籍事务相关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荥阳三中史地组提问王国维观堂集林林卷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彊梁之外族,其族西自(?)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略中国……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是鬼方、猃狁、昆夷、和匈奴原都是一种人,只是  相似文献   

17.
包大肚     
1 很长一段时间里,包大肚被视为黄平县(或台江县)人。因民国《施秉县志》中,有“黄平属革夷(今名德立,属台江)地方,有顽苗包大肚者”的记载。其实,包大肚却是施秉竹子寨人。清同治辛未年(一八七一年),在苏元春帐前当过书记官的徐家干所撰《苗疆闻见录》中,早已写着“新城,四面皆山,在清水江北岸,为施秉县属境”。“距城四五里之间,城右,沿清水江上下七八里,有寨胆、竹林、平寨、鲤鱼塘、铜鼓塘互相犄  相似文献   

18.
正凡乡之约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约中月轮一人为直月。都副正不与。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直月掌之,月终则以告于约正,而授于其次。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  相似文献   

19.
犬戎与宁夏     
庐客 《宁夏史志》2006,(5):62-64
殷周时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生活着许多游牧部落古民族,历史书中称他们为鬼方、 [犭严]狁和西戎。到春秋战国时,经过内部兼并聚合,留下势力强大者大约有7个,其中在西北和宁夏境内有义渠戎、乌氏戎、[目旬]衍戎等小方国,中原大国把他们总称为“西羌”、“西戎”或“犬戎”(畎戎、畎夷、昆夷、绲夷等)。  相似文献   

20.
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方神话的根本性质属于“人鬼崇拜”。这种神,一是生前为人所敬畏的巫祝方士,即所谓“法施于民”者,“以神仙显、或以巫术著”者;一是中土入闽的汉人军队中原先受崇拜的武功显赫的首领,如关帝、杨五郎、东平王等;或是地方上“以死勤事’者、“能御大留捍大患”者。在民间,生前为人所崇敬的人,死后所受的敬畏便愈增加,而对令人惧怕又求其庇护的鬼魂所行的祭法,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 地方神祗是旧时民间村社组织的精神核心。我们如果考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神话传说,就会发现民众在本社区的生活经验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可以十分认真地祭祀某神,也可以随意遗弃而去推崇新神。神的出现,使人与生活之间的需求交流有了一个精神中介;神格的升华,其实是人灵中自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