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文史天地》2023,(4):16-23
<正>一、“礼”字本义探源《庄子·大宗师》记载这样一则寓言: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南伯子葵问:“为什么您能听懂道呢?”女偊说:“我从‘副墨之子’那里听懂的。”“副墨”即“文字”的意思;“副墨之子”即“变化后的文字”,亦即“从最初的文字变化而来的文字”。可见“文字”是中国上古时期总结和传播先辈所理解的大道(包括本原和现象)的一种形式,即“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2.
郭祥贵  杨和为 《沧桑》2013,(5):92-94,101
《论语》一书属语录体,因语境记录的不完整,对《论语》中一些章句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通过还原语境,从《论语》中找出线索进行互文性阐释。用这种方法对“吾道一以贯之”进行阐释,“吾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一以贯之’僦是以“仁”贯之。  相似文献   

3.
“相和歌辞”是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的重要部分。郭氏往往在各曲调名下撰写解释、说明的文字,其中常引录南朝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一书,而《古今乐录》又常引述晋朝荀勖、南朝宋张永、齐王僧虔的著作。由于这样辗转引述,且《古今乐录》及其所引的著作久已不传,故今人阅读时颇感困难。本文即对郭氏所撰写的“相和歌辞”的若干题解加以分析,并得出了某些比较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笔曾在本刊发表《说钱》一,介绍中国历代人关于货币的一些议论。拙发表后,笔又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报》中发现《孔方兄传》一,在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报》中发现《孔方兄责管城子》一。这些都是人的游戏笔墨,反映了对货币权力的愤激之情。中国的货币化,这一类字也应占有一席之地。中还提到洋钱。显示出时代特点。现将《孔方兄传》录出,略加注释,在本刊发表,以飨读。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对《诗经·豳风·七月》和《夏小正》的文本对比表明,《七月》一诗所采用的历法和《夏小正》相同,为以十二月纪年的夏历。《七月》诗中"桑月"指的是先周时期豳地的农历四月初;"条桑"并非指对桑树进行修剪,而是指桑树成长后生长出来的超过树冠主体的细长枝条;"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全句指的是四月初修整桑树的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6.
自汉儒始的两千年来,对《论语》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句,长期以来被曲解并批判为孔子蔑视"下愚",搞阶级歧视,为压迫、奴役制造理论根据。笔者从儒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性、深刻性、严密性,以及社会学、语用学、语义学的角度,采用经典自证、诸籍互证、薄物征知等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否定前贤及时人的定见成说,提出了自己的肯定性见解,为孔子正名,为经典正义,在尊重经典本义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之,以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7.
希罗多德著《历史》卷首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言,其核心概念“探究”(historia)与其他几个相关联的概念构成一个特殊的、意蕴深厚的语义场,对于读者领会整部《历史》的旨趣至为关键。本文将该序言置于早期希腊思想史的语境(主要是荷马史诗传统与新兴的伊奥尼亚思想)之中加以考察,旨在提出《历史》序言的结构、内容和功能与荷马史诗的序诗,尤其是与《伊利亚特》的序诗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希罗多德的“探究”虽然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但更多地沿袭着荷马史诗的传统。通过“叙事”(logos)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希罗多德,就实现保存荣耀的目的而言,既是史诗诗人的竞争者,亦是他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8.
周渝 《贵阳文史》2012,(3):53-54
《论语》里的"古"与"今",个人以为倒是也可以理解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正如范宁前辈在《论语范氏注》中所言:"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之性蔽,亦与古人异矣。"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4,(2)
<正>地不爱宝,近世出土文献材料不断刊布,于字词、史实诸方面多可补传世文献之缺,今据战国出土文献之字词文例,释证《史记》二则,以就正于方家。一、"蜚廉为纣石北方"(《秦本纪》)《史记·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日: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相似文献   

10.
李德富  刘梅 《沧桑》2009,(1):148-149
孔予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杨和为 《沧桑》2009,(3):129-131
中国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圣人崇拜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唤之即来的深层文化心态。而当春秋末世,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一代宗师孔子在培养学生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同时,也对超越性的圣人境界作了相应的界定与期许。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圣人观念,即:一是注重修己,具有崇高的德行;二是能博施济众,安定百姓。二者缺一不可,而这就是后世儒家称颂的“内圣外王”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13.
先儒对《论语》“射不主皮”章的阐述各呈异说,迄无定论。“射不主皮”有“中质”和“贯革”等多种解释,而“为力不同科”是否是孔子对“射不主皮”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观点。“主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应该偏狭地理解为“中质”和“贯革”。“力不同科”的“科”字则是强调礼射与武射在性质上的不同,而非“人之力有强弱不同”。诸家白话文翻译也都受古注影响而未能准确揭示此章含义,此章应该理解为“礼射的重点不在箭靶子上,因为礼射之力的性质不同于武射”。  相似文献   

14.
《古论语》中的“车中不内顾”,《鲁论语》中为“车中内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内”、“退”同源通用状态的时代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内”所表示的意义的变化。从语法结构、语义推衍、“内”“退”的同源通用到《论语郑氏注》、《论语集解》的本选择都说明《论语》原貌当依古论为“车中不内顾”。  相似文献   

15.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对本章的解读,自西汉武帝时的孔安国以来并没有多少异议,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孔子所云“献”是具有证据功能的字资料。历代学训“献”为“贤”一误再误,各种诠释皆不圆孔子之说。据“献”字本义和古代注重收集民情传统考查,“献”是下情上达的字资料,与“”的区别仅在于强调其最初来自庙堂之下进献。当下情上达的字资料,“藏于秘室’’而与庙堂原有之“”久居共处,或两糅合一起时,“”与“献”的区别也就日益消失而没有意义,故笼而统之称为“献”。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03年9期载蔡运章、张应桥先生文《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价值》。文章报道了新近发现的《季姬方尊》,并对器铭进行了释读。由拓影看,器铭字相当恶劣,或清剔未精所致。笔者在细审铭拓和反复阅读该文后,觉得作者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关键,因此不揣浅陋草成此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帛书本和通行本《周易》的比较以及传统文献的相互印证,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的《豫》卦、《无妄》卦、《蹇》卦、《井》卦、《渐》卦、《涣》卦的六条爻辞,做了初步释读,意在解决《周易》解读中的某些难题,对逐步接近《周易》古本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13,(1):123-126
清华藏(一)《楚居》述楚先祖季连娶妻隹,"问期"、"有聘",依礼而行。整理者释读为"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泮",释文、句读及解释均有误。论者或引出"奔者不禁"之说,已是子虚乌有。穴酓之妻列生产时"溃自胁出",是妇女难产时胎儿的一只手先出。"絯其胁以楚"应理解为以荆枝包束新生儿胁部。将"溃"解释为"剖"(剖腹产)、胷剖之类,不一定合适。简文所记楚武王"酓■",经史多作"熊达","■"与"达"是音近通假的关系。《史记》作"熊通"者,乃司马迁以汉代通行文字改录所致,可以参考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六》关于"通"、"达"异文的考证作出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从词汇、语法、语境三个方面考虑,对《论语》中的两个常用词“保”、“信”的释义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述而》“不保其往”之“保”不应训为“保守”,而应训为“凭恃”或“依据”;《公冶长》“吾斯之未能信”之“信”不是“信任”之义,而是“明”即“知道得很详尽、很透彻”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