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世界史理论来看,“普世史”与《史记》的共性是都具有国别史和世界史的双重特性。不同点在于普世史的实质主义历史观,用希腊罗马的历史代替世界历史,所探讨的主要是历史的表面和横断面;而《史记》在其“通变”史观指导下,着力从历史的纵横联系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将华夏史同其他种族和国家的历史“和而不同”地联系起来,成为世界通史,较之于普世史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并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展望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就世界古代史领域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解放以前,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的基础十分薄弱。除了几本从西方教科书移译或改编的书以外,未见本国学者写的专著,甚至在这方面的论文也很少见。在那时的大学历史系里,世界古代史一般不过是世界通史或西洋通史中的一个不大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 ① 所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② 是一部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 ,并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整体世界史”(worldhistory)著作。可以称之为“世界史”的著作有数种。一是在统一的体例下 ,由多位专家合作编撰的国别史、地区史与断代史的多卷本总集 ,如《剑桥世界史》系列、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等。也有一些是简明概要的世界史读物或教科书。另一类则是由对世界整体历史有独到研究思考的学者 ,在对世界史各领域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所撰写的体现了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学派的世界历…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12—1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十几位世界史学和来自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近二百位学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或要六十多篇。会议期间,学们围绕“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中外世界通史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这预示着中国传统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将面临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美国历史研究和历史课程从英国史到西方文明史再到世界史和全球史的演变脉络,揭示了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建构世界史或全球史框架所应注意的问题,认为尤其应重视持有异议的人群的声音和引入批判性视角。  相似文献   

7.
单卷本英国史之佳作──《牛津英国通史》简介常绍民《牛津英国通史》是主要以英国读者为对象的一部英国史,由肯尼斯·0·摩根等十位专业历史学家通力合作写成。中译本由王觉非先生翻译,新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一部通史,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博”。所谓博,一是指它...  相似文献   

8.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罗马文明在对“东方”诸民族与文明的认知中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特征。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并且以波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抽象的“蛮族”形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话语体系。到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关于“东方”的“它性”的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历山大东征并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共和与帝制之交的罗马人接受和利用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话语以实行对东方的统治。东方主义乃是西方文明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悠久的思想与话语传统。  相似文献   

9.
从对侯氏书的匡谬谈到学问功底的重要性刘世南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建国前即负盛名。我因研究龚自珍思想,当时就看过此书最后一章。在第668面,见他引魏源的话,说龚氏“晚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深微云”,就说:“可惜他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衰落”,还是“湮没”?——评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西方历史独特性”的说明谢丰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只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没,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恰恰是这一独特性,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omments on some of Professor Huang's theses by looking at ancient historiography. It deal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y in its respective cultural contexts; the kind of orientation that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historiography provid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rete examples and abstract rules in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it shows that Huang's explicit and implicit East‐West oppositions are more valid with respect to ancient Greece than to ancient Rome. on important points, the situation of Rome is surprisingly close to that of china. thus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Rome, tradition and history are highly important as a life‐orienting force (as opposed to the importance of speculative thought in Greece); and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Rome the orientation that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historiography provide is to a great extent moral (as opposed to orienta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insight that, for a historian such as Thucydides, is placed in the foreground). 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rete examples and abstract rules in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the paper takes up Professor Rüsen's category of “exemplary meaning‐generation,” but suggests a distinction between example in the sense of “case/instance” and example in the sense of “model/paragon.” Though the two corresponding modes of exemplary meaning‐generation are mostly entwined, it appears that in Chinese and Roman historical wor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stress on moral effect)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 meaning‐generation by example in the sense of “model/paragon,” whereas in Greek historiography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ress on intellectual insight) the tendency is toward meaning‐generation by example in the sense of “case/instance.”  相似文献   

12.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史识与史德、史法的关系和治史重在求取史识;四、注重史事普遍联系的史学记载和表述;五、正确看待考据在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史学思想体现了柳诒徵史学通贯古今和兼融中西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值得我们研究。他视历史学为一门科学,他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科学体系以及近代社会的性质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看法,有的符合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影响,有的则缺乏科学性,存在明显的缺陷。陈独秀历史观影响他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4.
郑珍是贵州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在经学、文字学、史学、诗歌等方面著述宏富,而且在书画创作上,也有较深的造诣。本文试以他的传世之作,来论述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研究是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民族精神内涵研究与民族历史特点、民族精神与历史发展大势、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史学的关系,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指出,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民族精神的历史特点,继承史学传统,在历史典籍中进一步挖掘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刻底蕴,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历史学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会通"思想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考察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观念,经司马迁的深刻理解和《史记》的运用与彰显,在中国史学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中唐至元初五百年间几部不同撰述宗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通史著作的面世,把会通思想发展到新的境界,使中国古代史学在通史撰述方面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而马端临是评论这一宏大史学现象的第一人,他的史学批评方法论,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在西汉历史上有政策调整的意义.此次会议上双方辩论所形成的《盐铁论》一书,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历史著作和历史评论之书.该书史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深刻反思了汉武帝末年的有关政策,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思考,真实地反映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丰富了中国古代史论.  相似文献   

18.
在挖掘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和吸收消化西方史学思想的基础上,陈黻宸糅合中西,提出了自己的"四独""五史"的史学思想。这些史学思想中既有对史家的要求,也包括了对读史之人的要求,其中处处透露着陈黻宸对史学性质的认识和"新史学"的影像。  相似文献   

19.
叶建 《史学集刊》2007,3(6):56-60
陆懋德是20世纪前半期在史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他强调治史应以"无所谓中西,取其长而求其是"为宗旨,以考古史料与文献材料并重的史料观审查、检验史料的真实性,用物质和心理的解释"二者当参用而不可偏用"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变化、发展的过程。他的这种史学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成果与反思当时中国史学发展状况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