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洪更 《世界历史》2007,(5):143-144
亚述学是一门通过释读楔形文字原始文献来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学科,翻译楔形文字文献是亚述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亚述学研究才刚刚起步①,因此翻译、解读楔形文字文献对于中国亚述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古代的卡尼什城在土耳其中部的屈尔台培遗址被发现以来,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至今。在百余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不断出土。对古亚述泥板文献的来源、数量、类别、内容的梳理和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泥板主要是亚述商业殖民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亚述商人留在这里的商业档案和法律文书等,而且卡尼什城是当时亚述人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的贸易网络的核心枢纽。有关亚述与安纳托利亚的政治关系、亚述的社会结构、长途贸易的基本框架等古亚述社会宏观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新证据的不断出现,不但为古亚述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而且使一些旧的学术观点面临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3.
早在亚述学建立初期,学者们通过对出土于两河流域遗址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泥板文书的研究,发现了天文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晚期(公元前1700年)而兴盛于中、新和后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100年).从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26-前539年)开始,两河流域出土文献中的天象占星术的泥板开始增多.被亚述学者称为<当天神和恩利勒神>(为该系列文献的首句)系列泥板是由七十多块泥板组成的一部重要的天象经典.这是一部记录天象预兆国家祸福的天人感应的占星术书.它最后编纂的经典本是由塞琉古王朝时的巴比伦尼亚天象书吏们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出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文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智慧文学更是世界古代文学中的奇葩。谚语格言是苏美尔智慧文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多数来自于民间的口头创造,少数来自一些被吟唱的经典作品。在广义的谚语格言集中,还包括少量的动物寓言。最早的苏美尔谚语格言集发现于阿布萨拉比(Abu-Salabikh)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普尔古城西北)出土的一批早王朝时期的泥板文书中,其年代约  相似文献   

5.
刘健 《世界历史》2000,(2):119-120
1999年11月10日-12日,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在福建省召开年会,厦门大学历史系为东道主。来自全国各地的43名学者参加会议,并展开学术讨论。1999年正值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界老前辈林志纯先生90寿诞,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王敦书教授以《林志纯先生和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文本刊本期另发)为题做报告,向林先生表示祝贺。北京大学拱玉书博士介绍英、法、美、德各国亚述学研究领域内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以此祝贺中国的亚述学之父林志纯教授的寿诞。  相似文献   

6.
吴宇虹 《史学集刊》2003,(3):101-104,109
以现代伊拉克和北叙利亚为中心的两河流域地区(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这一地区出土的数十万计的楔形文字文献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数量最多的当时人类记载自己活动的文字材料。亚述学(Assyriology)正是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邻近地区出土文献,涉及古代西亚的政治制度、经济、历史、法律(世界最早出现的法典由此而来)、医学、数学、天文、文学、神话以及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7.
《乌尔那穆地籍》原文是用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写成,最早记于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那穆统治时期,目前发现的2件比较完整的版本都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泥板复本,以及约11件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石碑碎片。该文献主要记录了乌尔那穆统治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地方行省的区域边界划分情况,是我们研究乌尔第三王朝行政区划、地理分布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2 0 0 1年 6月 5日至 9日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盛唐研究项目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史”课题组联合主办的“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对外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代表共 42人 ,除中国内地的学者外 ,还有港台地区和其他国家的 2 1位知名学者 ,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伊沛霞 (PatriciaEbrey)教授、哈佛大学的包弼德(PeterBol)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的岸本美绪教授、东京都立大学的佐竹靖彦教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黄宽重教授等等。开幕式上 ,…  相似文献   

9.
拱玉书 《世界历史》2007,88(2):103-112
本文重新诠释了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反映的苏美尔人的文字起源观,认为乌鲁克国王恩美卡不是发明文字的人,而是首先把楔形文字写在泥版上并首先将楔形文字泥版用于外交场合的人;苏美尔神话《伊楠娜与恩基》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字神造观;与此同时,《伊楠娜与恩基》也反映了苏美尔人对书写和书吏的定位:在苏美人看来,书写属于手工艺范畴,而书吏就是从事书写工艺的“书匠”,与木匠、铁匠无异。本文还认为,《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的“钉子”(苏美尔语:gag,阿卡德语sikkatum)可能就是苏美尔人对楔文字形的概括,可能也是他们对楔文的称呼。  相似文献   

10.
亚述是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的古国,亚述帝国是亚述国家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囊括西亚大部分地区和埃及北部地区.近20年来,亚述帝国研究的迅速发展是国际亚述学研究的一大亮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亚述帝国研究才刚刚起步.意大利著名学府帕多瓦大学的兰弗兰基教授①不仅是一位从事亚述帝国研究的重要学者,而且兼任<亚述国家档案公报>的编辑等职,对亚述帝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意大利访学期间有幸采访兰弗兰基教授,请其向中国学者介绍国际学术界亚述帝国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②,以促进中国学者对亚述帝国的全面了解,推动中国亚述帝国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为寻找合适的文字载体,曾做过很多尝试:埃及人使用纸草,希腊人使用蜡板,亚述人写在泥板上……中国今天可见的文字遗留有甲骨文、金文与陶文、玉石刻辞、竹简与木牍、帛书、纸卷等。某些历史时段同时使用多种材料以保留文字,商、西周的文字留存在甲骨和青铜器之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以竹、木(简牍)和绢帛作为书写  相似文献   

12.
应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主席Haun Saussy(苏熙源)教授的邀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于2008年1月21日至31日前往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作为兰州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共建“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交流项目之一。早在2007年6月11—12日美国著名汉学家、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世纪前,学术界还不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存在苏美尔和苏美尔语。1877—1900年,萨冉克(E.de Sarzec)领导法人开始对今两河流域南部的特罗、进行了11次有系统的发掘;1889—1900年,美国宾城大学先后由彼得斯、海尼斯和希尔普来希特领导,在尼普尔遗址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发掘。根据特罗和尼普尔出土的大量铭文资料,欧美学者通过阿卡德语成功地释读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和语言——苏美尔楔形文字和语言,从而继亚述学之后又为人文学科的百花园增添个一了引人瞩目的花卉——苏美尔学。随着对两河流域南部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全面展开,苏美尔学已经并正在取得越来越惊人的成就,不仅使人们对诸如古代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物质财富直接生产者所受剥削的性质的国家政权的形式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进展,并使人们对古代世界文化的历史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改写。以本文所  相似文献   

14.
《敦煌学辑刊》2001,(2):13-13
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邀请,敦煌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郝春先生于2001年9月16日前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学,至2001年10月15日结束,历时30天。郝春教授在兰大讲学期间,共讲授8个专题,参加听讲的有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17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金沙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带,仅有20余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不断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上罕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及其所构成的内容宏富的东巴文化,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本文将撮要叙述国内鲜为人知,而在西方被称为“纳西学研究之父”的奥裔美籍学者J.F.洛克及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近东文明》,西南大学李海峰教授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近东地区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古文明,然而这些古文明大多属于"死而复生"的文明,世人对这些古文明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该著作是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赫梯文明和古犹太文明等五大文明板块的著作。该著作细致地梳理了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等学科的诞生、发展史,重点介绍了五大文明板块所取得的辉煌文化成果。该著作颇具新意,在国内首次翻译了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那穆法典》及《新巴比伦法典》的全文,对古埃及的历史分期采用了国际最新的  相似文献   

17.
《敦煌学辑刊》2001,(2):59-59
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邀请,敦煌学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宁强先生于2001年6月15日前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学,至2001年7月15日结束,历时31天。宁强教授在兰州大学讲学期间,共讲授7个专题,参加听讲的有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0人,以及兰州大学历史系、西北民族学院部分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18.
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邀请,敦煌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先生于2000年8月21日前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学,至2000年9月27日结束,历时37天。陈国灿教授在兰大讲学期间,给敦煌学研究所的全体博、硕士研究生举行定期授课和个别专门辅导。陈教授共讲了9个专题,参加听讲的有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6人,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陈国灿教授所讲专题内容如下:一、敦煌吐鲁番文书与敦煌学。二、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应备的知识。三、关于文书的分辨、拼接和组合。四、关于文书…  相似文献   

19.
<正>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伊万·季米特利叶维奇·科瓦里钦科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享誉国内外。科氏治学兴趣广泛,在史料学、史学史、史学研究方法和俄国农业史方面建树颇多,①其中科氏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0月16—18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主持的“班村遗址综合发掘与研究”项目论证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有关考古学、人类学、孢粉学、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结构成份分析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共同修订项目研究方案.应项目主持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的邀请,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沃森(女)教授、著名环境考古学家、美国俄勒冈大学艾肯斯教授等三人参加了论证会.现根据艾肯斯教授的发言提纲及幻灯资料等,略加整理,以供参考.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错漏之处,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