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给工人加薪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必须警惕的是,给工人加薪有可能并不能让工人财富更多。  相似文献   

2.
金利霞  李郇 《人文地理》2013,28(3):7-14
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通胀是国内货币超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全球货币超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解彩霞 《攀登》2008,27(5):79-82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给农民个人、家庭和农村社区带来了一系列显性的和隐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农民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王殿华 《人文地理》2005,20(6):15-18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具在种植业中的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增加,加之用工企业对务工者要求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自1965年美国的移民政策改革之后,入境的外来移民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引发了美国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关注。关于新移民潮对美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正负面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从分析20世纪末以来的新移民潮入手,继而对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的论争焦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简要评介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 ,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 ,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 ,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研究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中探讨其产权结构和功能,这一点恰恰是流行的人力资本理论没有理解的关键之处。概括说来,劳动力资本就是用资本所有权界定的人力资本,是参与企业所有权分割的人力资本,是转化为财产权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0.
加快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忠良 《攀登》2004,23(3):87-89
文中分析了青海省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的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对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业务,提供失业保险管理和就业保障服务。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在促进农业人口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成效显著,这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档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许经勇 《攀登》2007,26(6):65-6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劳动力买卖、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都是以完全竞争或自由竞争为前提条件的。但是,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假定"。这就存在着如何把马克思抽象化的理论运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既有竞争的一面,又有分割的一面,而且二者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了当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了农民的自发转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就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城乡分割体制逐渐被打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放宽了城镇对农民的户籍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县炜 《攀登》2020,39(4)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袭承西方经济学,但是这一理论更多地受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概念界定、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产出三个方面梳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联系,以期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更加透彻地把握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18.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国农村现状地少人多与弃耕抛荒情况并存,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杜雁平 《沧桑》2009,(4):127-129
本文从社会分层角度分析农民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并认为制度性的障碍对这种弱势地位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事实上也是在制度性障碍面前占有不平等的社会资源的表现,对这种制度性障碍的修正需要遵循帕累托改进理论解释,维护农民权益的同时,使得社会利益得以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白东 《沧桑》2010,(3):64-65,20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收的关键就是就业。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中城市容纳力有限,致使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都到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便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正是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