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砚秋鞠躬尽瘁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充分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2.
本刊更正     
《文献》2014,(4)
<正>由于本刊工作的失误,致使2014年第3期刊发吴书荫先生《梨园传本粲然备列》一文的副标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序"误为"《程砚秋玉霜簪藏稿抄本戏曲集刊》序",正文中亦有几处讹误。谨向作者、读者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歉意。我们将汲取教训,不断完善编校工作。  相似文献   

3.
程砚秋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满族人。自幼从荣蝶仙学戏,曾受教于梅兰芳、王瑶卿。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似怨似慕、如泣如诉的唱腔,世秋“秋声”,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艺术。“秋声”非常适合唱悲剧。程砚秋编演了许多反映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新戏,如:《青锋剑》、《荒山泪》、《春闺梦》、《窦娥冤》等。其中,表现“苛政猛于虎”主题的《荒山泪》更富感染力,成为程砚秋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成电影。程砚秋于1958年去世。著作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和陈叔通早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缔结了较深的友谊。陈叔老结识程砚秋较早,是经喜剧欣赏家罗瘿公介绍而相识的。到了三十年代前期,经陈叔老介绍,马叙老与程砚秋也结成了朋友,且马叙老是最早给予程砚秋以最中肯评价的人。1931年春,马叙老以《程砚秋》为题撰文,推荐了程派艺术。该文曾在《京报》刊载,也有人说曾在《申报》刊载,而我则是在一友人处的旧报剪贴本上抄下来的。文虽短,但言简意赅,对程派声腔艺术乃至本人品格  相似文献   

5.
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诗歌的老舍,对戏剧、相声等艺术也很内行,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茶馆》和《龙须沟》等。老舍不仅才学好,人品也高。他与人为善,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凡夫走卒,他都真诚待之。因为他对戏剧有研究,又爱书画和收藏书画,故而曾与一些能写善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交往甚厚。在诗酒唱和间,他常请艺术大家挥毫,并收集了数百把扇面。“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程砚秋和尚小云的作品他都有,唯独只缺荀慧生的。后来在一次召开戏曲会议时会到了荀慧生,他就提出请荀为他画一幅画,荀答应后立即画了一幅仿元…  相似文献   

6.
柯云  丽阳 《文史月刊》2009,(1):74-74
据说贺龙自幼喜爱戏曲,特别崇拜艺人。 1949年10月上甸,时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出席了西安文艺家联合招待解放军代表的茶话会。会上贺老总提到,希望文艺工作者去“开垦”大西北文艺。这一信息,很快被著名爱国京剧大师程砚秋知道了。他想,大西北是我国戏曲的发源地,现在贺龙将军号召到那儿去,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著名满族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据说,有一天程砚秋与徒弟刘迎秋去看电影,演的是美国影片《凤凰》。他发现女主角麦唐纳·薛发梨歌唱中有个唱腔很好听,回来后便将其腔揉进《锁战囊》的"哭头"中,听来新颖别致、婉转动听,很受观众欢迎。程先生将外国歌曲唱腔融入京剧唱腔中,其艺术胆识和创新精神是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善于创新的程砚秋@霓裳  相似文献   

8.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1958年新春伊始,国家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程砚秋。程砚秋抓紧时间指导安排团员编排剧目,因劳累过度,程砚秋开始感到身体倦乏,当他因病情突然昏倒,被送到北京医院抢救时,才知道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3月9日早  相似文献   

9.
慕安 《湖南文史》2010,(1):40-41
贺龙和程砚秋初次相识是在1949年11月。 那年10月底,程砚秋率领秋声社赴西安慰问,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正挥师向大西北挺进。听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到西安慰问演出,他特意嘱咐王维舟副司令员去看望程砚秋,  相似文献   

10.
薄雪 《神州》2014,(14):2-2
##正##京剧《荒山泪》是程(砚秋)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出以反暴政为主线,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戏。程砚秋先生目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便编演了这出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荒山泪》。《荒山泪》的上演,受到了观众的热爱,也遭到了反动派的不满,但他还是坚持上演这个剧目,表现出程砚秋先生不仅有识,而且具有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具备的胆略和坚毅。在当时的京剧界,用自己的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持有这样政治态度的人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和程砚秋相识是在北平和平解放的那一年。当时 ,周恩来刚刚由西柏坡迁至北京就去探望程砚秋 ,因事先没有约定 ,未能见面。时隔不久 ,周恩来观看程砚秋演出 ,特意到后台看望他。程砚秋常为此感怀不已 ,他对同事们说 :“我们这些人 ,过去被称作‘臭戏子’ ,有钱有势的人拿着寻开心 ,从不曾正眼相看待。周副主席这么高的身份 ,两次来看望我这个‘戏子’ ,这事就连戏本上也找不到呀。”程砚秋敬重周恩来 ,渐渐由敬重发展为亲近。当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 ,便直接以“恩来同志”相称呼 ,而很少再称呼“周总理”、“周副主席”了。程砚秋是一…  相似文献   

12.
程砚秋赋诗迎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隐居在青龙桥,到处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敲诈勒索老百姓,很是混乱,朋友们劝他进城避一避。他进城一、二天,城门就全部关闭了,D郊区传来隐隐的炮声。程砚秋先生虽然跟共产党、解放军没有过接触,但出于对旧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朱则杰 《文献》2004,(4):287
高宗元是清代中叶诗人,也是一位戏曲家.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特别是生卒年,过去学术界都不甚了了.已故著名旅美戏曲研究专家邓长风先生所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蔡毅先生《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以及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主编《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都著录有高宗元,而于作者的生平不得其详.  相似文献   

14.
程砚秋隐居务农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益会,要公益会组织京剧界唱捐献飞机的义务戏。公益会托人找程砚秋,劝他体谅同业的难处,出来打个圆场。程砚秋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后来,程砚秋去上...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他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大学问家,对中国文学、戏曲有精深的研究,在史学、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留学日本期间,还研究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西方唯心派思潮.虽然他一生短暂(1877—1927),却著作丰厚,当代许多莘莘学者莫不十分惊叹他的才华,本文只想就他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作一粗浅的探讨.王国维先生关于中国戏曲的专著,有如下几部:《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考》(又名《宋元戏曲史》),最后一种是他在36岁时完成的,此作可以说是他对前几部论著的概括和发挥,也可以说是他对中国戏曲史之形成及其价值地位评述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周全平是创造社的小伙计,“左联”执委,是我父亲的堂兄。1929年他在上海老西门开了一爿西门书店。我父亲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白烧》送去给他审阅,他看后认为写得相当成功,决定以新兴学丛书的名义出版,其一是郭沫若的《沫若小说戏曲集》,其二是柯仲平的长诗  相似文献   

17.
魏远征 《古籍研究》2003,(3):111-114
王国维从1907到1913年期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研究,他既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新观点,又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的方法,对中国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源流、演变、分期、学艺术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作了系统的研究,前后写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录曲  相似文献   

18.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和陈叔通早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缔结了较深的友谊。陈叔老结识程砚秋较早,是经喜剧欣赏家罗瘿公介绍而相识的。到了三十年代前期,经陈叔老介绍,马叙老与程砚秋也结成了朋友,且马叙老是最早给予程砚秋以最中肯评价的人。  相似文献   

19.
父亲戴不凡是1952年调北京参加戏曲改革工作的,此前在杭州《当代日报》工作。关于他调京工作的原因,戏剧界通行的说法是,戴不凡因写了批评田汉《金钵记》的文章,田汉先生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对戏曲研究也很在行,便把他从杭州调到北京工作。现在,许多研究田汉的专著以及纪念田汉的文章均沿用此说。但这些说法都不准确。我父亲1943年21岁时就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浙江的《兰溪导报》、《浙西日报》、《东南日报》等多家报馆做编辑或主编副刊。由于兴趣所致,编报之余,从事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建国初期,在杭州《当代日报》工…  相似文献   

20.
翁偶虹先生满族人,于1910年生于北京,1994年逝世。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退休前为中国京剧院编剧。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脸谱艺术美学家。为京剧事业,翁老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一生创造与改编整理过(含与人合作)共114个戏曲剧本,并著有大量的文艺理论和剧评文章,例如:《翁偶虹剧作选》、《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翁偶虹编剧生涯》、《北京忆旧》等,被誉为“京剧圣手”。在长达五六十年的编剧生涯中,那一出出风姿各具的新戏总能在翁老笔下,紧扣时代脉博,发挥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