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在此过程中,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与坚持内战、实施独裁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各民主党派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的合作关系得到了新的巩固和发展,最终与全国人  相似文献   

2.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企图在3至6个月内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随之打响。内战伊始,蒋介石当时的兵力,包括陆军的正规军、非正规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430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61万人的正规军(野战军)、66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127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确实是非常悬殊。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铁路员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团结各界爱国人士,积极配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4.
石绍庆 《百年潮》2023,(2):64-70
<正>爆发于100年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坚决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广大工人群众与封建军阀、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几十年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复杂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正确地宣传党的斗争历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井冈山时代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几年来,在同国民党军的残酷斗争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28年为近万人.1929年为2.2万余人,1930年为6.2万人.1931年达到10万人.3年内增长了10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宣布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这民族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全国发表宣言:“天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从此,神圣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旗帜鼓舞下,在鄂豫皖边区剿共的国民党卫立煌部和反围剿的共产党红二十八军的代表,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廿八日在安徽省岳西县九河朱家大屋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鄂豫皖边区的十年内战至此结束,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边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挑起战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在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纵观东北抗战十四年,在思想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抗战思想的倡导者;在组织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抗战力量的组织者、协调者;在军事斗争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东北武装抗战的领导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了深入了解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全面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准备迎接新中国的到来.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在其美国主子的支援下,挑起了全面内战,“下山摘桃“,抢占胜利果实,使饱经蹂躏的祖国山河又陷入全面内战的火海之中.……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党的领导:1982年宪法的重要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斗争之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迄今,中共党员人数已超过8000万人,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中,中共党员都占有很大比例,担任重要职务。按照中共党章,党员必须执行组织决定,因此,只要中共领导一声号令,全党坚决响应,全国也就会随之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在事实上是毫无疑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1935年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提出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启动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在此后将近两年曲折、复杂、尖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内战到抗战的伟大战略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记得是在1943年12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对敌斗争的艰苦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扩大占领区,集中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残酷的秋季大扫荡。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经过3个月的奋战,终于粉碎了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即开始在国统区领导了一个以反内战、反饥 饿、反迫害为主要斗争口号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从1945年12月1日昆明开始的反内战运动,以后历经1946年12月的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生的“抗暴”运动、1947年5月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1948年4月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1948年6月的“反美扶日”运动以及一些局部 地区的斗争如北平1948年7月的抗议国民党军警 屠杀东北来平学生的“七·九”大示威等,国统区 的爱国民主学运以空前的规模,一波又一波地广 泛开展起来,遍及60多个大中城…  相似文献   

14.
周勇  王磊 《文史春秋》2004,(12):43-46
中国共产党情报战线的重要领导李克农,在腥风血雨的国内革命战争中,打入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出生入死,冒险犯难,保卫了中共中央的安全,与钱壮飞、胡底被誉为“龙潭三杰”。由于隐蔽战线斗争的特点.李克农与他的战友们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长时间里鲜为人知。近年来.我国出版了李克农的传记,也上映了同名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5.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的政治工作傅金平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以及日本军队,两国对抗,三军对垒,有联合、有斗争,有斗争中的联合,有联合中的斗争,矛盾交织,腥风血雨,最终是物质条件最差的一方,即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6.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签订的第二天,毛泽东从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自己的尊严,奋起同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上表现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和英勇机智的斗争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同时,任何民族的反法西斯斗争都不是孤立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曾经也得到了不少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将军1946至1948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是在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军事援蒋的斗争中度过的。周恩来在冯玉祥逝世1周年追悼会上说:“冯先生生前曾进行反蒋,尤其最后在美国与美帝国主义曾进行了正面的斗争。”被迫出国抗战胜利后,由于冯玉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与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特别是冯玉祥与国民党内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点。依据中国共产党七大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共中央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进和平建国构想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追求和平、民主的真诚努力,揭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极大地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从而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最终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和国民党的彻底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