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七”干校,是“文革”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干部学校”。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培养干部,供干部学习的场所。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情况。“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文化部有两个干校,一个在天津静海,一个就设在湖北咸宁向阳湖。我们是1969年下干校的,从到干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之中。本来,有十几个部打算在向阳湖办干校的,但他们看到这儿的情况以后,大部分改变了主意,到别的地方选点去了。只有文化部“五七”干校仍决定…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一别湖北咸宁向阳湖(古称云梦泽)近三十年了。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向阳湖是我梦京魂绕的地方。“文革”期间,我刚走出大学校门,便分配到被钦定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的原文化部。“文革”中期,文化部系统的六千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勤杂人员等被扫地出门,赶到了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每天从事体力难以胜任的惩罚性劳动,如围湖造田、开荒种植;今时今日则又提出要“退田还湖”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正确与荒谬,如同完头上的虱子—一明摆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一封信,提出党政干部要学工学农,便将干部集…  相似文献   

4.
“革”中期,曾任化部部长的周巍峙带着年仅7岁的儿子周月下放到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他的夫人王昆随东方歌舞团到部队劳动,住在张家口地区;  相似文献   

5.
“文革”期间出版工作散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期间我因病未能去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国务院出版口需要编辑干部时,我被人民出版社的工军宣队派去工作,因之对那一时期的出版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现作为史料写出,供读者和有关同志参考。出版“大字本”大字本,顾名思义,主要特征是字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7.
1969年9月,人民出版社除了少数人留在北京继续出版毛主席著作和“两报一刊”社论等小册子外,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包括全体所谓的“牛鬼蛇神”以及所有家属,都被遣送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由军宣队带队,干校一律按部队编制,人民出版社编为一个连,排列为十三连。文化部的大队部设在向阳湖畔的“四五二高地”。十三连被分派在离著名的北伐圣地订汹桥不远的一片荒山上。那里有一座名为凤凰山的石山。我们的任务是开荒炸山取石烧石灰。全连共分四个排(另有一批原农村读物出版社的同志分配到双溪镇附近挖煤,属十三…  相似文献   

8.
1969年9月,为了“备战”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留下少数几个人搞“样板戏”之外,无论“革命群众”或“牛鬼蛇神”,不管老弱病残,都被“全锅端”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67岁的文化名人冯雪峰也佝偻着腰,戴着“黑帮”的帽子,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五七”道路。  相似文献   

9.
“文革“期间,我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干部调配组长,同时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湖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党委书记张洪的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当时由省军区代管的设在咸宁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对干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同在那里的诸多文化名人也有过接触和交往。现摘要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69年9月,为了“备战”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留下少数几个人搞“样板戏”之外,终止了业务,无论“革命群众”和“牛鬼蛇神”,也不管老弱病残,都被“全锅端”,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去围湖造田。其时,冯雪峰已67岁了,他佝偻着腰,戴着“黑帮”的帽子,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五七”道路。开始,他被安排在蔬菜组种菜,这比起围湖造田、打垒建房等重活来说,算是轻松的了。其实不尽然:翻地开畦,运肥泼粪,弯腰蹲地侍弄幼苗,对那些老弱病残者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一天下来,就着床,既难躺下,也…  相似文献   

11.
1995年春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在新版《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原文化部创办向阳湖“五七”干校的记录 :“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 6 0 0 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一种高度的敏感 ,使我立即萌生了抢救这笔文化资源、挖掘这座“文化金矿”的念头……从此 ,每逢出差进京 ,我在紧张的公务之余 ,有计划地拜望了一大批昔日下放咸宁的文化名流 ,经常是白天抽空预约 ,夜间促膝长谈。如果遇上双休日 ,甚至一天连续采访五六家 ,工作始终在快节秦、高效率地运转。返程后 ,我有空便泡图书馆和档案馆 ,查阅了“文革”期间大量的…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秋天,在化部咸宁“五七”干校,一个偶然的机会,67岁的冯雪峰和36岁的陈早春成了忘年交。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初,我由宜昌调至咸宁双溪卫生院工作,当时政治活动频繁,会多、公差多,因此,偌大一个卫生院,仅剩一个医生一个护土。我当时既看门诊,又管病房,经常是内、外、妇、儿科都看,白天黑夜连续工作。当时,文化部“五七”干校的大本营在咸宁向阳湖,双溪大屋周住有一个连队,那里原有个煤窑,干校的同志一面搞“斗、批、改”,一面挖煤,以供向阳湖干校使用。连队没有医务室,因此,连里的同志们凡有病痛都得来卫生院,接触多了,许多人便成了朋友。大厦周离双溪镇虽仅三四里之遥,我却从未去过,~是由于工作太忙,走不脱;再者,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曾任我国驻西德大使馆一秘、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后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70年春,他下放向阳湖时,才满25岁,是咸宁干校年龄最小的“五七”战士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改造”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7.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18.
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原文化部在这里创办“五七”干校,6000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翻译家及家属来到这块弹丸之地,开始了为期3年左右的“劳动锻炼”。 随着岁月的流逝,向阳湖已成为历史。它成了昔日文学大师、艺术巨匠们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提起著名文艺理论家侯金镜同志来,我就极不平静。他担任《文艺报幅住编,我们办公在文联大楼,又在同一食堂用餐,日久天长,便相识了。他朴实无华,乎易近人,既有长者的风范,又有朋友般的亲切,虽然我们无工作的往来,却好像天天在一个办公室工作那样亲密无间。到了十年动乱年代,文联和各协会竟然成了“重灾区”,我们的大队人马都像犯了罪,通通被赶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脱胎换骨”,从此我接触地的机会就多了。我和侯金镜不在一个连队,但距住地很近,上下工能见面,在医务室看病也常见。他那时被污蔑为“走资派”和“反…  相似文献   

20.
1969年初.我们在“群专”的人员统统被打发到“五七”干校。大同市有两个“五七”干校.党群系统在离城6公里的同家湾猪场,叫“一干校”;政府系统在离城10多公里的奶牛场。叫“二干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