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娜 《神州》2011,(5X):27-28,30
本文从《红楼梦》中选取了四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王夫人和贾母——用以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特点。从林黛玉到薛宝钗是女性接受封建道德,丧失本性的过程;从薛宝钗到王夫人是女性恪守封建女德,人性恶化的过程;从王夫人到贾母是女性维护封建家族利益,漠视亲情的过程。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基本形成历程,而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你说怪不?当今男人选对象,不喜欢林黛玉,倒喜欢薛宝钗!当今女人,不喜欢唐僧、孙悟空,对猪八戒却如此倾心。真说不清楚爱情变化快,还是世界变化快?  相似文献   

3.
一部《红楼梦》,严格地批评起来,符合封建标准的淑女,实在也难找,就连薛宝钗也未必够格。薛宝钗对人生有积极的追求,好胜心太强,她虽然尊奉封建闺范,但有时候难免有逾越的地方。再说她那个“金蝉脱壳”的故事,以她这样心思缜密的人,随机应变,仓皇之间做了在客观效果上伤害黛玉的事,却始终不曾有所反省,更有损淑女的令德,是不足为训的。尽管我们无意于求全责备,据此而否定薛宝钗的整个为人。正如林黛玉曾形容刘老老是  相似文献   

4.
王继荣 《神州》2011,(21):102-103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自身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又哀怨的一笔。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红学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专家学者陆续发表过20世纪以及近十年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晴雯、袭人等人物的研究综述,而对贾元春人物研究略为零散,近二十年来学界对贾元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本文对之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以求为贾元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戴孝良 《神州》2011,(2):11-11,13
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及表情等来刻画,《红楼梦》除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外,还大量地写到人物的“冷笑”。本文从人物的“冷笑”入手,将林黛玉与薛宝钗进行比照,通过对她们二人“冷笑”的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才华横溢,美丽、单纯,她饱读诗书,多愁善感,柔转千长。然而年仅十七、八岁的她就去世了,导致林黛玉早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女性长辈。下文将从家慈早逝缺关爱、王夫人自私难相处、邢夫人糊涂苦立足,贾母封建失靠山四个角度来浅析女性长辈对林黛玉早逝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美 《神州》2011,(17)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试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天才作家曹雪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对饮食起居、诗社共吟、游园设宴、节日玩乐等多种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才、痴情敏感而具有叛逆思想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徐建兵 《沧桑》2012,(6):144-147
薛宝钗的形象通篇贯穿着"和谐"这一特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人际和谐基础上实现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内容与工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宏 《人文地理》2007,22(2):48-52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目的地形象认知成分的目的地属性,二是构成目的地形象感情成分的感情维度。基于认知属性和感情维度构建的量表是目的地形象主要的测量工具。认知属性的生成可以从研究人员和调查对象两个角度着手。文献回顾和对宣传材料的内容分析是调查人员确定目的地属性的两种方法,开放答案提取法和个人建构理论,是从调查对象角度入手生成属性的常用技术。另外,在使用结构性的测量工具之外,还可以尝试使用非结构性的测量方法,来对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紧扣薛宝钗在"情榜"上"情时"的评语,从对社会伦理规范、价值标准的遵从和对当下情境判断的态度等方面揭示了薛宝钗"情时"的内涵,在理解"情时"这一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分析薛宝钗性格特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春丽 《神州》2012,(18):9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高超,其主人公林黛玉的话语尤其值得研究。本研究利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合作原则为主要理论框架,分析小说中林黛玉话语的会话含义的产生及内容,并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柳云  李佳 《旅游纵览》2014,(4):338-339,344
郁达夫小说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与作者生活年代的动荡、贫苦有着莫大的干系。而1922年作为郁达夫写作的一个分水岭,其在1922年之前(日本留学期间)的写作风格主要以诉说"性的苦闷"为主,作者在1922年回国之后,目睹了我国社会底层的的黑暗与贫苦之后,写作风格又渐渐转变为诉说"生活苦闷"。由于这两大时期的转变,使得作者这两个时期所写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笔者就通过对郁达夫小说的详细研究,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类型,以及其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特点及意义,以供相关研究者们参考所用。  相似文献   

14.
曲颖  贾鸿雁 《人文地理》2013,28(1):128-134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关于其实际测量和分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该领域研究虽然在开展市场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过于单一的突出局限。因此,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旅游者需求和区域内竞争对手这两个经常被忽视的要素上,将它们纳入研究设计之中,以南京为案例目的地,通过综合运用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和对应分析法(CA)系统阐释了如何从这两个角度来测量和分析目的地形象的基本路径。研究识别了南京当前形象在满足旅游者需求上的优、劣势以及其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属性,对其形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性形象定位战略的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美 《神州》2011,(8):8-8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试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天才作家曹雪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对饮食起居、诗社共吟、游园设宴、节日玩乐等多种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才、痴情敏感而具有叛逆思想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林黛王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雪松  田里 《旅游科学》2009,23(4):26-30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形象屏蔽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混淆、产生机理不明及概念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形象概念和屏蔽概念的解析,从多个角度分析旅游形象屏蔽的产生机理,构建了旅游形象屏蔽概念体系,揭示了旅游形象屏蔽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作者自认为“写得较为认真”而非“油滑之作”的作品。小说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黑衣人和王,这三个形象分开来看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若合为一体的话,便把人性中犹豫、贪婪以及执著这三个不同层面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而鲁迅的“复仇”思想母题在这篇小说中也得到延伸和发展,以充满荒诞的结尾对“复仇”进行了消解,由此也可窥出创作当时作者矛盾而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秘色     
正秘色,是抹在心尖的淡痕,挥不去,镌不上;是只需一两句诗句,便优雅地落下的淡粉色的樱花花瓣……秘色,是林黛玉的娇嗔里,莹莹的泪;是薛宝钗每年让丫环用雪水熬制的凝香丸……南唐后主李煜时,宫女收露水染碧,制成衣服,那衣服的颜色,恍若雨过天晴的梅子青色,那梦幻般的色彩,称为秘色。秘色的感觉,像摘了一朵夏日沾露的白栀子,放在素笺上,悄悄地放进女孩儿的抽屉里,等她对镜梳妆完毕后,打开抽屉,将素笺端放在桌上,蘸  相似文献   

19.
周晓波 《沧桑》2010,(3):238-240
林黛玉在众人眼中是个孤标傲世的人儿,她和宝玉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很多人认为黛玉自己应负很大责任。但细究下来,孤单无助的黛玉既无强援,又无内助,有心无力,独木难成林,她根本无力经营自己的爱情,也无法为贾氏家族所接纳。最后只好按作者预设的结局"泪尽而亡"了。  相似文献   

20.
韩哲 《神州》2011,(2):104-108
《红楼梦》中,妙玉是个最难解读的形象。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排名与描写篇幅的差距之大,篇幅虽寥寥不多但却给人深刻印象,无数人对妙玉人物进行讨论研究。妙玉的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比之潇湘仙子林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对此不另加赘述,主要就妙玉的纯与真两方面来体悟妙玉这一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