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近日整理旧物,一把自制的梳子使我浮想联翩.这不是一般的物品,它的历史跨越两个世纪,已经承载了四十九个春秋;它的原料非同一般,是美国飞机残骸;它的来源非同凡响,是我援越抗美高炮部队击落的战利品.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60年代援越抗美战争中,他是第一位率部人越参战的共和国将军,也是中国军队中级别最高的军事长官,在越南战场上打响抗击美军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5.
1966年8月18日,是一个让无数人终身难忘的日子——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清晨,当毛主席从天安门走下来时,整个广场一片沸腾,地动山摇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在金水桥左侧不远处,有两名一高一矮的红卫兵从凌晨3时就等候在这里。当伟大领袖走过时,两人的心都差点跳出来了——“这可是毛主席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空军的历史上,援越抗美同抗美援朝一样,都是跨出国门的重大军事行动,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空军在越南的土地上与朝鲜战场上的老对手美国空军再次较量,打出了国威军威,为越南的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亲签出兵令1954年7月,日内瓦宣言后, 相似文献
7.
1965年2、3月间,美国政府悍然派出海军陆战队入侵南越.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4月.美国飞机侵犯中国海南岛地区上空,7月.又侵犯中国云南省河口地区领空。对此,我国政府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警告和交涉,国内掀起了援越抗美高潮.几千万中国人民游行示威,支持越南。10月,应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政府请求.陆续向越南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援越部队, 相似文献
8.
1964年8月,美国制造了“麦道克斯”号驱逐舰在北部湾遭到越南袭击“事件”,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对越南北方的武装侵略。1965年2月,美国出动大批飞机,对越南北方实施野蛮轰炸,并将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开往越南北方海域。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斗争面临异常严峻的局面。我国政府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特别是1968年8月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使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苏联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准备完成其从与美国和苏联同时对抗到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其间的关键性思路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炮制“北部湾事件”,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中国作为越南的大后方,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直至越南南方完全解放,实现全国统一。我当时作为中国年轻的驻越外交干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场斗争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1.
12.
许金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1(3):42-49
从战争对平民伤害的角度来认识战争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国际间友好关系对于平民百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抗战时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旅日闽侨,因其“敌对国民”身份顿然成为特殊的群体,陷入极端困境,其生命、财产难以保全,身心遭受了双重伤害。他们传统的“一家两地”的生存模式因为战争而被扭曲、中断,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本文运用日本警保局编撰的《外事月报》记载的战时旅日闽侨真实生活的若干史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战时旅日闽侨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与心态,从而为相关的华侨研究提供一些资讯。 相似文献
13.
由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作用不是领导的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学界的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迎来了国内的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春天。年逾古稀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刘大年,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特殊的学术地位,参与筹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研究》的创刊。他作为首任会长,在抗日战争史学会成立之后,积极组织了1990年代一系列讨论会,有效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史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由于国统区粮食产量的大量减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 相似文献
16.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派出大规模部队参与战争,成为美国盟国中派兵规模最大的国家。韩国参战并非美国压力的结果,而是主动请缨,但从韩国提出参战到实现派兵的整个过程无不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大背景及韩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参加越战对美韩关系及韩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韩国参战后,美国提高了本已削减了的对韩经济军事援助,停止了驻韩美军的削减,美韩安全合作的新领域得到拓展,两国关系的不平衡结构亦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7.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美英“特殊关系”的设想(1944—1945)、迅速发展(1946—1947)和正式确立(1948—1950)三个阶段中的发展及其与苏联外交政策的战略互动,推动着冷战逐渐变为现实。美英“特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植根于历史和现实中的战略基础——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最高决策层之间密切的个人友谊网络;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的恐惧感与冷战思维的发展;基于对外在威胁的相同理解而产生的捍卫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共同责任感与战略利益。冷战的起源伴随着全球规模的势力均衡的形成,然而,新的势力均衡对美英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美英“特殊关系”是无形的,而冷战是有形的。无形的“特殊关系”推动着冷战的发展,有形的冷战也考验着无形的“特殊关系”。美英“特殊关系”的构建在无形之中构成了有形冷战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熊斌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2):45-50
依据《申报》、《晨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相关报道,对旅美华侨的活动进行梳理考察,认为旅美华侨对华盛顿会议极为关注,如会前要求南方政府派代表与会,会中及时通告国外信息,联络在美国民代表、留学生批驳不利舆论,监督政府代表,反对直接交涉与借款赎路,一定程度上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旅美华侨的活动对华盛顿会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作为日俄建交150周年的纪念,在日俄关系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重新研究一百年前的日俄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地区主要国际势力的对策,对于认清国际外交舞台上瞬息骤变的政治风云,及各国纵横捭阖以采取符合本国利益的积极对策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即对日、俄、美三个对东北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日俄战争后的外交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