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谱牒是中华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以史载国政,以谱记家传。族谱真实记录一族之世系,上绍述祖宗,下垂鉴子孙,是中华各族姓的“魂”——传衍史。闽台谱牒凝聚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多缘性”关系。本文以石狮(历史上隶属晋江)遗存的谱牒为例,着重阐述石狮与台湾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眷村的故事     
张耀升 《纵横》2014,(5):51-55
近期,反映去台老兵回大陆寻亲故事的电视剧《原乡》在央视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1949年起至60年代,为了安排这批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台湾当局在台湾兴建了一批房舍,称为“眷村”。也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说,这部分国民党军及其眷属自行兴建的大范围违建以及当时驻台美军军官、士官及其家属在台的宿舍,亦应当称为“眷村”。眷村是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了特殊历史时期特殊人群的记忆。位于台湾高雄的左营眷村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海峡两岸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2005年2月27日至3月8日,我有幸随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一行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其间,我们参观了位于日月潭旁的启示玄机院孔明庙,对台湾的孔明庙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一些历史因素,使台湾几次与祖国分离,但祖国对台湾的经营没有因此而放弃。这可以从台湾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建置中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本宣扬"皇国史观"、"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所谓新教科书,将于2002年在日本正式采用.这是公然对中国人民挑衅的政治事件,我们中国学者表示坚决抗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闻报刊史上,有一份台湾义勇队在福建龙岩创办的抗日号角《台湾青年》报,它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从台湾社会的发展看台湾留美运动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台湾留学生运动的兴起、发展及衰落 ,与台湾现代化的萌芽、发展与成熟息息相关。 1 95 0年代至 1 960年代 ,台湾经济筚路蓝缕 ,到先进国家留学 ,成为一代青年的最高愿望。同时 ,台湾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悬殊使留美学生很容易做出滞留不归的抉择。从 1 970年代台湾开始经济起飞 ,到 1 980年代台湾完全脱贫致富 ,台湾留学生经济状况改善。同时 ,从 1 980年代起 ,美国劳工市场的不景气与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吸引一部分留美学生返台工作。到 1 990年代 ,留美学生的返台率进一步提高 ,反映了台湾经济进入国际中心 ,劳工人才开始流向台湾。 1 990年代后期 ,留学美国运动开始衰落 ,许多台湾青年不再视留学为“正途”。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台湾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本土培养的研究人员已具有国际竞争力 ,也反映了台湾经济国际化、信息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本土化在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时已开始推行。蒋经国推行本土化的目的是缓解省籍矛盾,扩大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到了李登辉主政时期,他的做法使本土化政策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台人治台",企图确立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坚持"台独"的分离路线,结果是加剧了省籍矛盾与党争,使"统"、"独"之争白热化,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台湾外记》为闽人江日异所,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这部历史小说着重描述了明清易代之际,郑氏以台湾为据点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及康熙帝派大军渡海收复台湾,将台湾收入清朝版图的过程。记事起于明天启元年(1621),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后共63年。江日异根据他父亲的口传声授,秉史记载,故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台湾外记》史料的真实性是无可厚非的。其中对颜思齐、郑芝龙在日本举事、称雄闽海,南明政权抗清失败,郑成功举师北征,驱逐侵占台湾63年之久的荷兰殖民,康熙平定台湾,郑氏最后降清等历史事件的记载尤为集中、详细。  相似文献   

10.
康熙年间清廷收复台湾后,举行科举考试,并在乡试中设立专门保障名额,清代台湾举人也随之产生。作为台湾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举人积极参与各种文教活动,推动了台湾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选择了海峡外的台湾作为最后的去处。包括60万军队在内的国民党官员、公务员和军眷等合计约120万人撤退到台湾。国民党当局为此陆续建起了近800座简陋的村舍来安置,亦称眷村。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本土化在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时已开始推行.蒋经国推行本土化的目的是缓解省籍矛盾,扩大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到了李登辉主政时期,他的做法使本土化政策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台人治台",企图确立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坚持"台独"的分离路线,结果是加剧了省籍矛盾与党争,使"统"、"独"之争白热化,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与大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证明 ,其土著居民高山族人同大陆古越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同的习俗。大陆居民从三国东吴黄龙二年开始入居台湾及澎湖岛以来 ,从此代不乏人且日益频繁。元至元年间始设专门政权机构澎湖巡检司 ,隶属福建省晋江县 ,至清代统一台湾 ,其间郑芝龙、郑成功经营台湾人民和设立台湾府 ,促成了大陆移民台湾的三次高潮。历史事实证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原住民"概念在台湾的使用历程进行概念史分析,通过揭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寓意."原住民"概念是台湾少数民族群体民族意识觉醒与所谓"台湾本土化"意识结合的产物,它既有促进少数民族群体正名、争取合法权益的作用,又对当前两岸关系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施琅在清初统一台湾中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一生的功过评价发表了看法。认为施琅在康熙初年两次征台.时机并不成熟。"三藩"之乱平定后,统一台湾的时机才告成熟。此时他再度受命出征,多次流请专征之权.主要是为了确保征台的成功。而征台的胜利,除了清军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还应归功于施琅作战指导的正确。文章最后指出,施琅年青时代政治上尚不成熟.在民族矛盾极其关悦之时两度降清,虽事出有因,毕竟有亏大节。后经京师13年官宦生涯的磨炼,他政治上日臻成熟,因而在海峡两岸力量对比和战争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后、才得以充分施展政治和军事才能.成就其统台、保台、治台的光辉业绩而垂勋于史册。  相似文献   

16.
乡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始终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之一。其中,台湾走过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19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农业为促进工业化之最大原动力的取向,决定了乡村建设思想尚无相对独立的地位,有学者针对性地谓1953年起只是农业新建时期,而疏忽了社会建设。1970年代后,台湾相对独立的乡村建设思想与方案才得以产生;开始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的着眼点移至乡村建设上。这意味着台湾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实践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早期社会使用货币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由于海峡相隔,社会经济的开发长期滞后于祖国大陆,以致早期货币史演进的历程也相应大大滞后,并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是早期社会原住民的居住区域内有否货币流通,始终不清。为此,本文拟对此作粗浅考证,请海峡两岸钱币学界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18.
蔡彦 《华夏考古》2015,(2):68-78
台湾原住民的来源、迁徙和扩散,在台湾的历史研究上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受到研究方法和资料的局限,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有许多争议。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台湾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发现的聚落选址进行统计,主要统计其所处的地域和地貌,描述台湾原住民的迁徙和扩散,进而解释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几个时代的聚落分布的不同来解释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发展:(1)旧石器时代,台湾原住民集中分布在台东的海滨;(2)新石器早期,台湾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的丘陵;(3)新石器中期,台湾原住民开始呈规模地在西部平原聚落定居;(4)新石器晚期,台湾原住民集中分布在台湾东西两岸的低地聚落;(5)铁器时代,台湾原住民开始成规模的向高山迁徙。  相似文献   

19.
1980年北京出土的"镇守福建台湾等处总兵官之关防",是一颗由清代礼部铸造成型的正式官印。虽然未能付之实用,却正好成为反映晚清台湾建省曲折过程的珍贵实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清代中央政权逐步加强台湾地区管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华夏地理》2007,(7):102-107
2006年9月28日,台北孔子公祭由马英九市长主祭。台北市孔庙是19世纪末随着台北正式开府而落成。1949年以后,蒋介石为台北孔庙颁发“有教无类”匾额后,台北孔庙成为台湾地区举行祭孔大典的所在地,这里的祭孔大典是目前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