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岩 《神州民俗》2006,(5):47-47
抱鼓石又称石门墩,门枕石,门当等,是古民居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据考证,至迟在汉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就已经有了门枕石。起初的门枕石,主要起基础作用,用来固定门框、门槛、门枢(门扇上的转轴),后来逐步演变成精雕细琢、做工考究、丰富多彩具有很高装饰作用的抱鼓石。  相似文献   

2.
抱鼓石是指宅门入口处形状貌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山西榆次老城抱鼓石浓缩了民间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成为明清晋商大院建筑特色之一,有其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整理、归纳、分类,就其图形、造型、构图、纹样及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淮北市文物局 《东南文化》2021,(4):53-58,后插4
2020年5月,淮北市文物部门组织清理了淮北市相山动物园原"鸵鸟园"区域,发现一处被严重破坏的汉代祠堂基址,并在祠堂盖顶石上发现了"永元八年"(96年)纪年题刻.经研究,可知相山祠堂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体量最大、有纪年题刻、建造相对考究的一座抱鼓石式祠堂,极具文物价值,为进一步研究这种建造风格独特的汉代祠堂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四、石鼓遗文及拓本、摹本、刻本、善本、影印本唐初石鼓初出,虽岁久讹阙,然遗迹尚有可观。但唐人得亲睹秦郊石鼓及其文字者不多,所述多据拓印。“拓石之事,未识始于何时。”“自汉至晋中叶,尚无拓墨之法”,逮六朝隋唐始盛临摹。《钟鼎篆韵》云:“唐初始有以楮拓碑碣为墨本者,东巡之石,偃师之槃,岐阳之鼓,延陵季子之墓,篆石泐而墨传”。最早见录于载籍的陈仓猎碣纪事,  相似文献   

5.
松林庵木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州博物馆收藏一对清雍正时的仿石质抱鼓石的木鼓,镂刻精工,乍视与石无异,颇为独特。 木鼓形同抱鼓石,上呈圆鼓形,下有托座,通高58.5.厚17.5,鼓径49.5,托座高9.5——21厘米。正面是二只狮子戏绣球花纹,一条宽阔的彩带把狮子和绣球巧妙地连成一体,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美。鼓边饰两道弦纹,其间雕一周缠枝忍冬花纹。木鼓反面宽边,中间是浅雕对称的折枝贯套花纹,简洁明快。木鼓的侧面系弧形,两边雕有80多个鼓钉。托座似翻卷的荷叶,两边弯曲,中间有叶筋,底座底面为长方形,并有长3.5、宽1.5、深3厘米的对称的两个母榫,作安装用。 抱鼓石在苏南地区叫碑石,是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石鼓文"秦文公年代说"的基础上,从石鼓颂诗高度文学艺术性的产生,秦人"若石-神(鬼)"崇拜及文公时的社会氛围、文化背景,石鼓最初所在地与文公作"陈宝祠"地址的一致性,文字形体及其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新的考证、分析,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年)秦人崇拜"若石"(陨石)、祭奠鬼神天帝而作,制鼓与刻诗可能并非同一年代;石鼓文属春秋早期秦文字。  相似文献   

7.
一、石鼓的流传石鼓是我国古代出土刻有文字的石刻。因其形象鼓,故谓之石鼓,上面所刻文字称为石鼓文。石鼓共有十面,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一般高45-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十面石鼓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早期文字和书法研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据文献记载,石鼓在唐代初年出土于陈仓,即今陕西宝鸡。此地有石鼓山石鼓寺,或许是当时石鼓的具体出土地点。另有文献记石鼓出土于风翔三畴原(今陕西凤翔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柱、门框下,常常垫着雕有图案花纹的石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柱础和门墩。柱础是为了强化木构立柱而形成的石构件,门墩是为了固定门框、支撑门扇。 柱础一般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双层结构及单层八角上托圆鼓形的样式。而门墩则是门枕石和包鼓石的通称,它们的造型有狮子型、抱鼓型、箱子型,大多是以鼓形须弥座为主体,整体造型多种多样。其形制通常为上部伏兽:狮子(伏狮、蹲狮、站狮);中间主体:鼓身、鼓皮、鼓钉、鼓座;下部底座:须弥座、插轴穴、门槛槽等。它的形制、装饰纹样、制作手法都很有讲究。从纹饰看…  相似文献   

9.
正"桥上石狮石鼓,桥头翠柏修篁。潺潺溪水注蓉江,更有龙泉爽爽。五抱常青神树,珍稀红豆杉王。石龙门锁小村庄,满院桂花竞放。"这首词名《西江月·茅垭石龙门》,作者是绥阳县茅垭镇茅垭村龚家院子70岁的老农龚作武,词题中的石龙门是龚家院子的别称。龚家院子以这里姓龚的人家占绝多大数而得名,石龙门却  相似文献   

10.
阎敏 《文博》2007,(6):65-67
一、石鼓的流传   石鼓是我国古代出土刻有文字的石刻.因其形象鼓,故谓之石鼓,上面所刻文字称为石鼓文.石鼓共有十面,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一般高45-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十面石鼓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早期文字和书法研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天生石鼓震闽中”,这是对福州鼓山的绝好写照。在海拔969米的山巅有一巨石如鼓而得名。山麓还有一个鼓状小石上刻“小鼓”两字。一山有两鼓,世间少有。相传,山巅那石鼓每遇台风袭来,它就会像皮鼓一样发出嗡嗡响声,且随风力大小而改变声音大小。鼓山中有福建省著名的寺庙涌泉寺、鼓山十八洞、灵源洞、听水斋、白猿峡、喝水岩等景,以及摩崖石刻二百多处,是福建省著名风景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石鼓文“秦文公年代说”的基础上,从石鼓颂诗产生的历史时期、对秦人“若石——神(鬼)”崇拜及文公时社会氛圈和习俗的分析、石鼓最初所在地与文公作“陈宝祠”地址的一致性、文字形体及其书写风格的考察四个方面,对石鼓制作年代作进一步考证,认为:石鼓是秦文公十九年(或略晚些时侯)秦人崇拜“若石”(即陨石)、祭奠先祖而作并刻诗。石鼓文属春秋早期秦文字。  相似文献   

13.
徐州汉王东沿村两处墓葬出土画像石基本为汉代祠堂画像石的再利用,以祠堂左、右壁居多,另有后壁及顶板石。相关石材可配置9座单间平顶石祠堂,规模不大,以南向为主,少量北向。两处发现的祠堂画像石体现出相应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墓外祠堂的推广普及和墓祭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史树青 《收藏家》2003,(8):35-35
最近出版的赵经都著《石鼓文新解》(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6月),读后有几点收获: 一、该书纠正了鼓文“来嗣王始”的断句,王始为秦之称王开始,秦之称王在惠文王十四年,鼓文所记为惠文王太子赢荡(武王或称武烈王)在旧都雍城接受太子之嗣封是天子称王开始的时候,石鼓是他当时在雍都由傅师辅佐学文习武,留往雍都的纪念刻石。二、按石鼓残字及缺字,遵照内容、句例、声韵,补齐了十鼓全文,明确地注释了鼓文中的疑难字。作了注释和句解。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弘扬蜀道及石门石刻这一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及进一步对外文化交流,1993年11月1—6日,汉中市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会在古城汉中举行了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日本及国内的160余位专家学者,提交学术论文80余篇.通过这次盛会,大家交流了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互通了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的信息和动态,对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及其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许多积权的建设性意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日古代交通研究专号就是由提交的论文中选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宜兴荆溪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兴起、持续发展、掀起高潮、跌入低谷、再次掀起高潮的发展态势。宜荆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态势,受到朝廷政策和地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族人积极捐资支持则是祠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弘扬蜀道及石门石刻这批历史文化遗产,汉中市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会于1993年11月1日至6日在汉中召开了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日本古代交通界小仓芳彦、木下良、武部健一及书法界种谷扇舟诸先生和国内八省市的160余位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出土及新发现的丰富的画像石文字题记资料,结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论析了墓地石祠堂和墓室名称、刻工、停厝及建造墓地石祠堂的时间等问题,廓清了画像石研究上的一些疑点讹误。  相似文献   

19.
郭荣章 《文博》2001,(6):58-60
本文是作者关于汉中石门石刻的集大成之作《石门石刻大全》一书的自序,述及几十年中从事石门石刻研究和成书的艰辛。本刊发表时对文中个别地方做了删节。  相似文献   

20.
抱鼓石     
《民俗研究》2009,(3):F0003-F0003
旧时深宅大院门口往往要摆放一对石鼓,分置大门两旁。形式简单的底座上托一石鼓,复杂的则在底座和石鼓上雕刻吉祥纹样,或花卉,或人物,也有在石鼓上再雕一顽皮嬉戏的小狮子等等。门口陈放石鼓含义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