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音韵集成》对中古入声韵的分并以入声韵为单位,不与阳声韵分合同步进行,也不考虑中古韵摄的异同,中古入声-p、-t、-k尾明显相混。这种分并,对《韵略汇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吴彩鸾书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卷,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书苑瑰宝。唐朝行科举制度,如果说颜真卿书《干禄字书》为欲进仕途者临池指南,那么吴彩鸾书《刊谬补缺切韵》(图一)则为其赋诗押韵之准,而这些珍贵文物留存至今,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3.
中古音系统的《大广益会玉篇》、《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韵镜》、《七音略》等述中的“邪”纽应归于几等?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之《检例》中云:“精清两头为真的。”说“邪”纽有一、四等。清际江永《四声切韵表》中《等位图歌》也有:“舌齿之头一四等”,“有禅三等有邪四。”  相似文献   

4.
《七音韵》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韵学作品。宋元时期多部韵学作品,如《毛诗叶韵补》《切韵指掌图》《古今韵会举要》《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蒙古字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成果。《七音韵》已佚,其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音韵学作品,目前还未有定论。通过搜辑和排比相关文献材料,探究韵书、韵图之间传承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七音韵》是一部与口语比较接近的韵图,且最有可能是郑樵《七音略》所提到的《七音韵鉴》(也称《七音韵镜》)。  相似文献   

5.
本讨论了唐何超《晋书音义》的音切和释义。其音切反映了中唐语音的实际.可与《切韵》、《一切经音义》作比较;又反映了一些语音发展规律。其释义以揭示中古新生词、新生义为主,保留的《说》、《字林》材料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颖 《敦煌学辑刊》2017,(3):127-136
敦煌佛经音义所代表的语音体系总体应属长安语音系统,其中包括了部分代表中原雅言的《切韵》《广韵》语音属性。作为敦煌出土的文献,其声母在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打上许多西北方音烙印。同时,这些演变过程又带有鲜明的中古特色。  相似文献   

7.
《昭明文选》注的音韵研究,自1950年以来共有论著六十余篇(部),其研究范围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李善注、五臣注及《文选音决》的声类、韵类、韵律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文选》音注音韵研究的经验,便于新世纪选学音韵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佳跃 《神州》2013,(18):154-155
《中原音韵》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一部韵书,后世的韵书的编撰多沿用它的体例。以《中原音韵》为基础可以追溯中国汉语言共同语的源头,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为音韵学研究元代语音系统研究提供了历史与学术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广荣 《文献》2000,(4):90-100
《悉昙章》是古代印度人学习拼写梵语的一种初级教程,中古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僧俗间受到普遍重视,并对中国的语言、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汉语音韵学中的等韵学、文学中的诗文声律理论、敦煌发现的《悉昙章》歌辞等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刊谬补缺切韵·序》是难得一见的音韵学文献.作者王仁昫在序中记述了他编写《刊谬补缺切韵》的动机和过程,肯定了陆法言《切韵》的优点,指出了陆书的不足,并把自己的《刊谬补缺切韵》与之比较,说明了勘正、增补的要点.序文本身比较难懂,加之音韵学又比较专门,故加今注,并力求注文浅易晓畅.  相似文献   

11.
释“攒蚖”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释容体》篇有“攒蚖、专颙、巑岏、攒玩”条,解释为: 缩手缩脚、没精打采、倒霉的样子。又《释情貌》篇有“攒沅、囋唸”条,解释为: 奸猾的意思。(同上,216页) 《通释》已经证明了“攒蚖”等四个词是同源词,“攒沅”等两个词是同源词。我以为,上述两组共六个词都是同源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词义有所转移、枝分而已。这两组词中,除了“专颙”和“囋唸”(“颙”字和“唸”字都属于韵转)之外,其余都是迭韵联绵词或准迭韵联绵词。“颙”字中古音韵尾为,“唸”字的韵尾为[-m],其余各字的韵尾为[-n]。  相似文献   

12.
《新集古文四声韵》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竦所作,是在后周郭忠恕所著《汗简》之后一部集录古文的字书。此书大体以《汗简》为基础,而另外又有所采集,所以比《汗简》字数稍多。《汗简》是按《说文解字》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的部次来排列的,《古文四声韵》则是根据唐本《切韵》分韵来编排的,两者体制不同。 《古文四声韵》通常所见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新安汪启淑一隅草堂刻本。他是根据毛氏汲古阁所藏的影宋抄本覆刻的。汲古阁抄本卷首夏竦序中阙一百数十字,汪氏据桂馥友人用《永乐大典》校补增入,始成完壁。 现在我们在汪刻本之外,又有了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配抄本影印的《新集古文四声韵》。这个本子以前没有印过,宋刻部分与抄配部分与汪启淑本完全相同。抄配部分书写之美无与伦比,楷法效欧阳询,古文篆法也极为精致,当出于名手。 《古文四声韵》根据的《切韵》比已知的唐本《切韵》分韵都多。卷一平声上有二十九韵,卷二平声下有三十韵,卷三上声有五十六韵,卷四去声有六十韵,卷五入声有三十五韵,四声共有二百一十韵。我们已知陆法言《切韵》是一百九十三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一百九十五韵。多严韵上去二声韵,蒋斧本《唐韵》平声比王仁昫书多谆桓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诗合韵,旨在区别韵脚字之本音与其实际押韵音不同,提示古音系统中异部的一组韵脚字实际上是押韵的.诗合韵的基本特征,一是合韵字与所协字在古音系统中分属不同的韵部,一是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顾炎武不知道某些韵脚字有系统音(本音)与实际押韵音之别,对韵脚字异部者,据异文改字就韵.顾炎武改字就韵者,段玉裁一律视作合韵,并引异文或用读如字说明实际押韵音.段玉裁诗合韵是针对韵字在系统中之本音与实际押韵音异部的情况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是中唐至五代间的通俗文学作品。为適应廣大的市民听众,变文基本上运用的是當时的口语;它通俗易懂,词汇丰富,有独特的色调。这样,敦煌变文便成了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史料。由于变文运用的是當时社会上的口语,是实际语言的记录,所以,可以说它代表了中古后期的语法实况。研究变文的语言,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古汉语,而且也是建立汉语历史语法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将对敦煌变文中的雙音副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7,(3):185-187
《韵学源流》是晚清一部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它既可说是我国第一部简明扼要的音韵学史,又是最先在结构上区分古韵研究、今韵研究、反切研究的韵学史,正式刊行后,对音韵学的普及、研究和编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汉字演变的分期——兼谈敦煌古韵书的书写时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本世纪初,唐、五代本韵书迭有发现。其中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别的韻书都出自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区。这些古韻书写本,惟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完整无缺,其它均已不全,多则几卷,少则几行。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先生编著的《唐五代韵书集存》(以下简称《集存》),将它们全部汇集起来,并逐一考释,这为研究这批文献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上清大洞真经》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上清大洞真经》用韵的整理,归纳其用韵特征,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得出其成书年代。最后结合文献年代考证,探讨彼此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清儒对上古声调中"去入关系"的阐释,以部分方言区"鼻"字音为例,共时考察了"鼻"字音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为入声的区域分布情况,认为"鼻"字音可能是上古汉语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遗留。现代方音保留了古音发展演变的痕迹,"鼻"字的入声读法虽为《切韵》系韵书所失收,但可从历史文献及现代方言中找到例证。说明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也存在着不足与缺憾。就当前来看,编制整理规划、编写《汉语古今字音总汇》、调查已佚音韵古籍,影印罕见音韵古籍,以及总结音韵古籍整理理论、培养人才等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原音韵》存世的各类版本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将该书的各类版本分为全本、节本、增订删补本、今人刊行本、《韵编》本等系列,讨论了各式版本的源流及其优劣,并辨正了有关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