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游录》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史学家谈迁留给后人的一部著作,此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事详实且真实可信。书中详细记录了谈迁写《国榷》这部史学巨著时到北方收集史料的经历,记载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其它史料所不及。所以,《北游录》是研究《国榷》这部史学巨著必不可少的资料;也为研究谈迁本人的生平及经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北游录》及其史料价值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谈迁(1594——1657),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明亡后尝自署名“江左遗民”。浙江海宁县麻泾港人。他以毕生心血和惊人的毅力写成了近五百万字的编年体明史《国榷》,以及笔记史料《枣林杂俎》、《北游录》,方志《海昌外志》等九种著作。尤其是他的《国榷》一书,在私人编撰的明史中,篇帙最浩繁,内容最宏富,或为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3.
清顺治十一年,江南文人领袖吴伟业应清廷诏书出仕,在京不到三年时间里,与谈迁频繁交游往还,促成了《北游录》一书的最后编写。谈迁则忠实记录了吴伟业对前朝旧事的口头回忆,以及吴伟业仕清期间的言谈经过,以类似口述史料记载的方式完成《北游录》的编写,无论是《北游录》的编写方式,还是吴伟业的口述材料本身都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黄明光 《文献》2005,(3):176-188
<国榷>系明末清初人谈迁所编撰,是著名的明代私人编年体史书.谈氏认为当时各家所撰编年史书,多忌讳失实,讹误肤冗,拘忌文法;桎枝耳目,荒诞甚多;见解肤浅,遗害不凡.于是自己广搜博采,拾遗弥阙,参以己论,摭格成编.又自以为对"事辞道法",都经过"句榷而字衡",故名其书为"国榷".今人评是书褒词颇多,赞扬备至.  相似文献   

5.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4,(1):110-112
值此<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之际,我想把我所经历、所知道的当年<安徽史学>复刊的情况写出来,作为一种史料,以资备考.  相似文献   

6.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收藏书画的巨著,对书画鉴藏及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征引史料,对其编纂人员、编纂过程、编纂体例及版本情况详作考述,并讨论了<石渠宝笈>初编版本和内容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郑小华 《黑龙江史志》2013,(21):154-155
《]枣林杂俎》为明清之际遗民史家谈迁所撰,是价值较高的一部史料笔记。此书作于鼎革时的南京,他到南京的本来目的是修订《国榷》,由于得到张慎言与高弘图的帮助,在苦心收集大量资料后,撰成本书。全书共分六集十八门,其中逸典、先正流闻、科牍及丛赘四门,占了全书一半多,多涉及明代后期重大史事,为全书精华所在。而其余各门,则对我们研究明代各地文化民俗、历史地理等大有裨益。谈迁治学,以探究明王朝的兴衰成败为己任,并已开始从晚明的空疏学风中摆脱出来,转向崇实求实。这使本书厘清了许多重要史实,对有关明代的历史著述起到了纠谬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应梅 《文献》2003,(4):54-61
<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用毕生精力写就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由于顾祖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纪要>一书在编撰动机与表现内容上的独特意义,这部舆地巨著的版本流传情况也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谈迁遭逢明清鼎革的巨变,激于明亡的惨烈不甘,在其编年体明朝史学著作《国榷》一书当中,对于华夷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同中国古代的传统华夷一统观念,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梳理,同时也因为明遗民的立场问题,他极为鄙视周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于元和清这两个以蛮夷建立的正统政权更是极为排斥,书中到处可见“虏”的字眼.但是谈迁也并非完全的肯定其儒家式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思想,还是主张历史地对待之,不能一味地赞同或者批判,这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一个史家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李岩其人的有无,近年来史学界颇有争议。据浅见所及,记载李岩事迹的史书,除正史《明史》外,其他稗官野史很多。明史专家吴晗同志,对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很推崇,对谈著《国榷》一书评价很高。1958年《国榷》出版时,吴晗特别写了《谈迁和国榷》、《爱国历史学家谈迁》两篇文章,对《国榷》的内容和谈迁的严谨治学态度,作了详明介绍。《国榷》一书,民国年间仅有抄本存北京图书馆。1958年经吴晗多方张罗,始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三百余万言,最后一部分,叙述崇桢年间事特详,可补《明实录》之不足,当时在  相似文献   

11.
汪庆元 《文献》2005,(3):229-239
一、<新安蠹状>简介 徽州文书档案由于是第一手资料而受到明清史学研究者的重视.徽州文献也有属于档案汇编的形式.<丝绢全书>就"无异明代徽州府衙门中的一批卷宗","与徽州地方发现之房地契约同有史料保存的价值."①新见之<新安蠹状>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12.
谈迁(1594-1658),字孺木,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史学家。 谈迁专长于史,为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自明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国榷》初稿。  相似文献   

13.
吴玢 《神州》2013,(23):18-19
谈迁遭逢明清鼎革的巨变,激于明亡的惨烈不甘,在其编年体明朝史学著作《国榷》一书当中,对于华夷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同中国古代的传统华夷一统观念,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梳理,同时也因为明遗民的立场问题,他极为鄙视周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于元和清这两个以蛮夷建立的正统政权更是极为排斥,书中到处可见“虏”的字眼。但是谈迁也并非完全的肯定其儒家式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思想,还是主张历史地对待之。不能一味地赞同或者批判,这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一个史家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14.
谈迁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史家,学界已经进行一定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讲,对谈迁的人格给予很高评价,其有明一代编年体著作《国榷》也深受学者的重视。但是,谈迁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尚未清晰,还需进一步考证。同时,对谈迁的评价也有可以商榷之处。一、谈迁生卒年月及死亡地点考对于谈迁生卒年月,多位学者有文章进行过考订,已有较为准确的结论,但是还是存在疏漏之处。最早对谈迁生平做出考订的是吴晗,认为谈迁生于癸巳(1593年),卒于丁酉(1657年)①,1979年版《辞海》采用此种说法。其后罗仲辉发表短文,认为谈迁生于甲午(1594年),吴晗将谈迁的生…  相似文献   

15.
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及其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通过翻译日本人编译的"万国史"、"西洋史"教科书以及"史学概论"、"史学研究法"性质论著.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对兰克及弟子多有简略的介绍,而这些教科书大部分又从日本编译而来,故受日本史学界的影响,清末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也带有一点"科学派"色彩;浮田和民<史学原论>和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是国人最初接触兰克史学方法的主要教材,而浮田、坪井对史学方法论的概述又渊源于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伯伦汉则秉承兰克的严谨史料批评方法.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虽然已经传播到中国,但没有引起世人的太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胡尚元 《安徽史学》2005,4(2):77-82
建国初,围绕着电影<武训传>所开展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史学界投入批判运动主要是在第二阶段之后.史学领域的批判以<人民日报>社论为基调,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而展开.就新中国的史学发展而言,这场批判有积极的因素,但消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马自毅 《安徽史学》2006,(5):122-125
1907年徐锡麟、秋瑾等人筹划皖浙联合起事,是辛亥革命史上革命党十次武装反清之一,除清末民初的各种记载外①,各相关档案详略不等地先后收入了1949年后编撰的<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秋瑾研究资料>②等多种资料集.其中,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因编者权威、资料集中、检索方便等因素,数十年来是研究辛亥革命史或相关课题者不可或缺的主体资料.  相似文献   

18.
翁飞 《安徽史学》2004,(5):110-111
秦汉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不但历史编纂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而且史学思想深邃博大,是一个产生史学巨匠和思想巨人的时代.秦汉史学的重要地位,自然被人们高度关注和广泛涉猎,已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选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史学思想作研究对象,对研究者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挑战.今读汪高鑫所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为吴怀祺先生主编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之1卷,黄山书社出版),感觉这部近37万言著作不但内容丰厚,资料翔实,而且视角新颖,颇有特色,对于秦汉史学与史学思想的研究做出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研究成果不断细化和深化;二、研究视野和方法日渐全面和多样。但与此同时,《国榷》科举史料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空间。因此,《国榷》科举史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需要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需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史实的爬梳和考证。  相似文献   

20.
<一统志>纂修肇始于元,明、清两代沿承.清代三次编纂<一统志>,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前后150多年,撰成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三部巨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