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从东京被引渡南京进行公审。当时我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学系上学,得到于右任先生(于和我祖父是关中书院同学,同榜举人)送来的一张审判谷寿夫的旁听证,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和听到中国人民对这  相似文献   

2.
张丽 《湖南文史》2012,(8):31-31
于右任(1879—1964),早年系同盟会成员,曾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书法家、著名报刊活动家、教育家。年轻时的于右任写过很多忧国忧民、谴责清廷的诗篇,其中大多都是锋芒毕露、指名道姓的讥骂,毫不隐讳,痛快淋漓。他把这些诗汇集成册取名《半哭半笑楼诗集》。  相似文献   

3.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作者张笃勤青少年时期生长在陕西,出于对同乡先贤的崇敬和热爱,一度对于右任研究很上心,曾先后发表过数篇关于于右任的文章。1984年,张笃勤尚在兰州大学工作,一次偶然听学校科研处陈玉清同志讲,他的岳父李楚材曾经是于右任的秘书,对于右任的生平经历十分熟悉。为了解搜集于右任的相关史料,张笃勤于1984年10月16日、17日两次走访了李楚材先生。当时,李先生已79岁高龄,目昏耳聋,瘫痪在床多年,交谈已不方便,提问主要靠笔纸,所幸李先生思路尚属清健,能够依据张笃勤写在纸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下面就是张笃勤根据当时李楚材先生的口述整理的资料。李先生的口述提供了一些不曾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史实,如清代西北回民大起义的起始经过、于右任家族及其早年的一些情况等。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1897—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自成一家,世称“于体”。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  相似文献   

6.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瞞几经周折终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瞞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极大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珍贵之作。冯国瞞对霍松林说:“于先生八十以后,书法又有新变,但已不再为别人写,自作自写,长达数百字的墨宝,这是唯一的一件,他自己也十分看重,辞世前特意交我保存。”霍松林以崇敬的心情从他的书案上捧下于右任的巨幅照片,照片上款题签“松林老弟”,下款于先生题写了他的大名。“这是您1990年7月15日从台北用快件专递寄给我的,里边除这张珍贵的题照外,还有于右老的极珍重的两帧墨宝,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1987年虽可通信,但我俩于1990年初才取得联系。”霍松林的话引起了冯国瞞的回忆:“1959年4月21日,德高位隆的于右老八十寿辰之日,会聚了众多的名流政要,甚是隆重。于右老80岁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特别在八十寿诞这天,面对满座高朋,飞动思绪,想到很多人。他深情地问我:‘那个霍松林有无消息?他是我们西北很少见的青年啊!’过了几天,于右老就...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曾想留在大陆,但被蒋介石派人挟持到了台湾,继续担任“监察院院长”等高职。他的最后15年是在台湾度过的。1964年11月10日晚8点零8分,于右任在台北荣民医院病故,终年86岁。在他生命接近尾声时,有三方面的事最值得世人怀念。第一方面:即便病痛,他仍然尽可能地多做事,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962年,于右任84岁。年初,于右任身体不适,自感来日无多,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信念,并努力为社会服务。除了继续出席监察院、标准草…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人尊称为“草圣”。其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更是为国人称道。 于右任在十一二岁时,受其太老师毛亚苌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草书产生了兴趣。他曾回忆说:“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 于右任中年学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在学书中,他有感于中国字笔画过繁,而各家草法不同,遂产生了统一标准草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意念。1931年,于右任…  相似文献   

9.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10.
牛济 《陕西史志》2004,(5):56-57
由胡耀邦题签、屈武作序的《于右任诗词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辑录杨博)是新中国30余年来大陆第一次出版的于右任诗词集。序言中称:“在编辑这本诗词集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同志依据各种版本对原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和加标点”等工作,“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书”。笔因从事张季鸾专题研究的缘故,曾翻阅该书中于右任贻赠张季鸾的两首诗词,却意外地发现其中所辑录的这两首诗词都出现了谬误。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长者有两人,一为孙中山,一为于右任。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到了晚年,对大陆及家乡极其思念,有时甚至夜不能眠。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了一首情深意长、影响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台湾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不过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相似文献   

13.
以真换假     
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相似文献   

14.
正金陵大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该书院是由美国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在南京创立的。同时期美国基督教会和美北长老会也在南京各自创立了书院,分别是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两校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育书院正式合并,组成了金陵大学,包文为首任校长。金陵大学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在1925年就获得了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正式认可,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最早在中国政府备案的,1928年9月又完成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系国民党元老,原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1962年,周恩来提议,在大陆为于右任的妻子张仲林女士做80大寿,熟料,此一好事在台湾引起一场政治谋杀案。  相似文献   

16.
正民国元老于右任(1879—1964),不但是中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在其早年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著名报人。他在上海长达7年的报人生涯中,曾主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为民喉舌,被时人誉为"竖三民"伟业。办报缘起于右任出生在陕西泾阳斗口村的一个穷苦人家。1903年,在他24岁那一年,中了举人。但于右任没有就此循例走上科举应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庆华 《百年潮》2005,(6):58-60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社会活动家.他曾经创办了中国近代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和复旦学院,培养出诸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出卓越成就的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君武、张轶欧、劭力子、于右任等人,其中于右任与马相伯关系最为密切.二人留下了民国时期最为可贵的一段师生风仪.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二三事办报言志自1909年5月至1910年10月,于右任先后创办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民立报》之民立,是提倡国民自立的精神,在发刊词中,于右任表明了自己“为国效驰驱”的精神。后来《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重镇”,为...  相似文献   

20.
北魏冀州刺史、博野县开国公苟景墓志,1928年于洛阳东徒沟村西南出土,因非科学发掘,墓葬情况不详。志被关中于右任氏购得,置其鸳鸯七志斋。1935年捐献西安碑林。志石纵68、横74厘米,盖盝顶,四周有铁环(图一、二)。本文依据故宫旧藏拓本进行考证,先谈志石铭文,后谈志盖纹饰。 一 苟景墓志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