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容闳(1928—1912),号纯甫,广东香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是近代第一个赴美留学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他克服重重困难,赴美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为中国近代留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相似文献   

2.
伍廷芳(1842-1922)名叙,字文爵,号秩庸,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外交家。就其一生的经历而言,香港是他事业的崛起地。他曾在香港生活了24年(1855-1882,其中1874-1877留学英国),且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香港第一个华人大律师,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首位港府华人立法局议员……然而就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于1882年悄然离港北上,应邀出任洋务巨臂李鸿章的外交顾问。欲解开此历史之谜,就要从伍廷芳任职港府的酸甜苦辣说起。 香港华人领袖“伍叔” 伍廷芳在香港地位的飚升是从留学英国归来后开始…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开放留学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78年,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此,中国留学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30年来,从最初的精英出国到如今的全民留学,中国迈出了跨出国门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是他父亲、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1912年,他随梁启超先生回到北京,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3年毕业,1924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学专业,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回国,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31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他古建研究的生涯。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72年。1972年1月因“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5.
新版《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是常书鸿先生的自传体著作。作者以亲切质朴的笔触,记述了他学习绘画、留学法国、任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他为保护、研究、弘扬敦煌艺术而经历的坎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全书共八章,本期选载的第二、三章主要写常书鸿留学法国和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索穷 《中国西藏》2007,(1):51-53
1946年秋天,12岁的斋林·旺多留学印度。这距我们采访他的2006年过去了整整60年,虽然当年的翩翩少年已过古稀之年,今天的旺多老人依然是那么热情洋益、粗力充沛。有人说他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似文献   

7.
张钰哲(1902-1986年)是我国天文学的奠基人和泰斗,26岁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成为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他满怀爱国热情地将他发现的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他两度赴美。一心爱国。192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34年参加筹建中国第一个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从1941年起任台长45年之久。在他领导下的小组先后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同时对彗星,恒星也有杰出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李伟 《文史春秋》2002,(12):9-14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生于山东聊城。他是中西文化熔铸出来的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到英国进伦敦大学研究院,又留学德国进柏林大学。留学归来,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任文学院长兼国文和史学系主任。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受蔡元培之邀,  相似文献   

9.
储安平(1909-1966年)这位历史人物近年来颇受关注.他是江苏宜兴人,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后来去英国留学.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是创办了《观察》周刊 .这份杂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广受欢迎,储氏也由此成了名噪一时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1999,(2)
我的父亲张西曼是著名的国民党左翼人士、进步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留学俄国,曾  相似文献   

11.
1927年秋天,刘伯承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去海参崴,再到莫斯科。在船上,他被告知他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当时的中国留苏学生都取了俄文名。别看刘伯承是个名将,打仗归打仗,留学归留学,他一句俄文不懂,一路上念佛似的暗暗念叨着自己的新名字:“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刘伯承仍在心里默念着“阿法纳西耶夫”,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  相似文献   

12.
看上去像个乡下青年李汉俊,原名李书诗,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的是工科,但他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准确地预言了子女将要遭遇的时代风浪,但他并未料到这风浪持续时间竟会如此漫长1927年11月24日,梁启超给留学海外的孩子们写信:"有顶好消息报告你们:我自出了协和以来,真养得大好而特好,一点药都没有吃……"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客家化研究是于1946年12月22日由日本中国语学会会长仓石武四郎氏(1897—1975)展示《客家话及其他研究资料的解说》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到现在可说已渡过了半世纪的岁月。仓石武四郎氏曾到北大留学。他于1974年5月19日病中来信,回忆留学时期读了张资平所小说《梅岭之春》,似有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的刊物中有本《东方杂志》。它的第8期有篇文章《向国华系狱记略》,此系作者本人讲他坐洋牢的经过。中国人坐洋牢不算稀奇,奇的是作者向国华的非凡经历引人注意。他是我市彭家场人,不仅留学数国,而且头上还有顶“举人老爷”的帽子,这就很不一般了。向国华生于公元1878年,少年时到武昌两湖书院读经史,被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24岁(1902年)时又应清廷之召,回到国内参加乡试,因“策论”立足点高,视野开阔,文风活泼,因中光绪壬寅科举人。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为得此“门人”而高兴,遂又派他和石破等数名举人去英国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杨昌济,湖南长沙人,1871年出生,曾就读岳麓书院,但数次科考而没有中功名。他是少数先留学日本、后留学英国的湖南人,也是中国伦理学的先驱,却又因为是毛泽东的岳父,而在后来享誉全国。然而对湖南长沙而言,杨昌济留下的《达化斋日记》却更为有趣。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他又是著名的学者、诗人,读过现代诗歌的人,自然会想起他的一本名叫《红烛》的诗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早期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画家,青年时期曾赴美留学三年,专心研习美术.闻一多的诗和画突出地表现了他浓烈、真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阳 《世界》2004,(3):38-39
中国人熟悉吴鹰,主要是他在媒体上的两次大曝光;一次是2000年美国《福布斯》中国50富豪排行中,他名列第19位;二是2001年2月7日,他与田溯宁共同出现在央视《对话》栏目,就留学、创业、归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与观众一起就人才、商机、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他,有恣意飞扬的青春;他,有潜心奉献大半生的事业;他,留学意大利8年,徜徉于文物保护修复的殿堂;他,被誉为"文物特使",并被授予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惠仁之星骑士勋章"。他是詹长法,文物保护路上的孜孜行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几十年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20.
武纡生同志是我尊敬的老前辈,我和他交谊甚笃。抗战时期,他受中共党组织指派在冯玉祥身边工作达六年之久。他曾向我谈起,抗战期间,毛泽东致信诚邀李达偕夫人及子女去延安。 李达,号鹤鸣,一八九○年出生于湖南零陵。他早年留学日本,一九二○年回国后和陈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