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2.
今年我们决定结伴同行去拉萨欢欢喜喜乐乐呵呵痛痛快快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不说“恭喜发财”,只说“扎西德勒!”我们不吃饺子吃“古突!”不喝咖啡喝“甜茶!”不喝啤酒喝“青稞酒!”我们不贴春联插经幡!堆切玛!煨桑!转经!我们不看电视看“雪巴拉姆!”不逛庙会逛“八廓!”不去卡拉OK去“朗玛!”不逛公园过“林卡!”我们吃糌粑、喝酥油茶,我们跳锅庄舞、弦子舞,没事,高兴就好。我们在世界屋脊之上享受午后13摄氏度的温暖阳光,在藏学专家的引领下感受藏族文化的精华,在冬日里体会和煦浓郁的西藏民俗,在热情的藏族朋友家里举杯同贺: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勇气     
孔庆东 《世界》2006,(4):63-64
生活是可怕的,但我们不敢说出这个真理。普拉东诺夫代表人类,看清了我们自己:“我害怕生活。”我们每天自以为在“生活”着,其实那不是“生活”,而是“躲避生活”。  相似文献   

4.
知青的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然而,当我们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走出来,落到闽西那山沟沟里,突然发现,我们是没有歌的一代.而在那样的年月,又多么需要属于我们的歌!我们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细细品味这首歌,又觉得不像是我们的.公开出版物发表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五七道路,多么宽广”这样的歌曲,却难于在知青中唱开.我们只好唱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这样与我们风马牛不相及的歌曲.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中国     
张志强 《神州》2010,(4):30-30
我们是一个善于制造“第一”、“绝无仅有”名堂的国家,我们喜爱面子上的事情,这东西对我们未必是好事,我们不能落在“第一国”的陷阱里不能自拔。活在精神里,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在精神的天国里成为巨人。  相似文献   

6.
2004年南京市鼓楼区“一模”作文题是: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即将退休时总结出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四个字:“要是”和“下次”。他说,我有许多病人,把时间花在后悔上,他们总是说:“我那次要是能如何如何就好了。”矫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要是”改成“下次”就行了。一旦事情办糟了,应该对自己说:“如有机会,下次我一定要办好。”生活中,你有过“要是”和“下次”的经历吗?懊悔催我们反思,帮我们总结,但懊悔也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斗志。请以“要是”或“下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可以侧重于“要是”,也可侧重于  相似文献   

7.
雷颐 《炎黄春秋》2002,(10):23-25
1968年秋,我在河南郑州,此时“文革”正在高潮,在社会上闲荡了两年之后,我们这些小学六六届毕业生终于升人中学,在“工宣队”、“军宣队”的领导之下开始“复课闹革命”。所谓“复课”,复的当然不是“文化课”,而是“阶级斗争”这门“闹革命”的主课。整天价不是对从赫鲁晓夫、刘少奇到不少我们连名字还叫不出的  相似文献   

8.
夏日炎炎,热浪滚滚,此时,按耐不住的“痘痘”们又要开始“惹事生非”了,于是怎样克“痘”制胜也就成了很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为解“燃眉之急”,我们特别准备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战“痘”方案,就让我们团结协作,一同来战“痘”吧!  相似文献   

9.
谁是时下中国的“狂人”?有人说,严介和、韩寒、何祚庥、李敖等应该榜上有名。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狂人”?人们为何说他们“狂”?我们的时代究竟需不需要“狂人”?  相似文献   

10.
陆华 《南京史志》2009,(11):14-14
15岁,我们千方百计让青春“飞扬”,15岁,我们千辛万苦“欢度”美好时光;15岁,在漫长的365天中,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我们——  相似文献   

11.
何谓九州?     
《中华遗产》2011,(10):158-159
“九州”是我们常用的字眼,“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神圣庄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的“九州”又有几分市井气。无论如何,“九州”都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心目中华夏中国拥有的那片大大的地方。但若刨根问底,“九州”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时代,我们将面临新的安全挑战,我们该如何排掉埋伏在信息安全底下的“地雷”?  相似文献   

13.
《旅游》2006,(1):25-25
《旅游》杂志改版两年,确立了以国内选题为主打、兼顾国外选题的采编结合的风格,以每期一个大选题的形式,将一省、一市或某一 地区作为选题的采访范围,如“大东北”、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中原文化之旅”、“告诉你一个不熟悉 的北京”等,但我们并不拘于地域界限,以某一线索为概念贯穿的选题也可独立成篇,如“菩提树下的国度”、“中国红色之旅”等。 在我们最新的一次读者调查中,我们欣喜和欣慰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喜欢和肯定我们这种选题方式,尤其是国内选题。在许  相似文献   

14.
许世友  闫晓松 《神州》2014,(9):154-155
“了”做为助词有两种:一为动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1”;一为事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2”。“了1”与“了2”都是由表完毕义的动词“了”虚化而来的。在参考许多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试着分析探讨三个问题:(1)“了1”产生的时代。(2)“了1”形成的过程中的“前移”说与“后加”说。(3)“前移”说与“后加”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郁离子 《世界》2006,(1):57-58
我们生命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周围由什 么样的人构成。 邓小平有句名言:世界上的问题, 主要是“东西南北”问题。“东西” 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南北” 问题则是经济发展问题。可谓言简意 赅,一语中的。伟人讲的是宏观问题, 我们普通人讲微观问题。我要说的微观 问题,主要是“上下左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佳 《文史月刊》2009,(11):53-53
“家”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美好字眼,它总是带给我们亲情和温暖。而“家”这个字的结构却是耐人寻味的:“宀”下一“豕”,“宀”代表屋子,“豕”代表猪,这是现在人们对这个字的通常解释。然而古人为什么要用这种奇怪的表达方式来表示家呢?既然“家”是人住的地方,为什么不用“屋内有人”来表示,却偏偏用“屋内有猪”呢?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社会,年鉴,作为信息的载体,它所包容的不过是这被我们感知的信息世界的一部分。 物理学有个名词叫“场”,我们也不妨尝试提出一个“信息场”这样的概念。年鉴本身及其编纂过程与物理学的“场”,有某种相似之处,因此,我们不妨把年鉴(指每一本)也称之为一个“信息场”,从这一角度去进行某种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汉画“董永故事”源流考王建伟汉代石刻画像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孝子”的题材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董永故事”又是不可少的内容。笔者拟对“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董永故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作一考释。为了行文和叙述的方便,我们先将“董永故事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精彩下一站     
《世界》2009,(10):194-194
“飞程勿绕”“纵观今年暑期的出境旅游市场,让旅游从业者们都看到了市场的快速复苏。这使我们对“十一”市场有了更加乐观的市场预期。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调研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在“十一”进行包机直航东南亚海岛。从现在的咨询报名情况来看,证明我们的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宁波的“工巧帮”,如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一直以为,把枯树根、烂草木等自然物品,经过双手来雕刻或纺织成艺术品,是一种奇迹,但当我们四处寻访“工巧帮”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工巧帮”不能代表宁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