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点介绍了蚌埠双墩遗址的自然环境、植物类刻划符号的类别与内容。并尝试解读这些刻划符号在双墩先民生产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形刻划符号,并通过对含有“□”形组合符号的分析,认为“□”形符号除了具有网具功能外,还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20世纪末在淮河流域发现和发掘了蚌埠双墩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以及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刻划符号,一些学者把它作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这些刻划在碗、盘、豆等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信仰等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鹿角靴形器,或称鹿角钩形器,是新石器时代十分富有特色的一类遗物。安徽省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这类器物,颇具代表性。本文拟就蚌埠双墩遗址所出遗物进行探究,对这类靴形器的功用发表一下自己的薄见,认为这类器物是集刮抹器表、制作口沿、修整圈足和刻划符号四种功能于一身的陶器加工工具。  相似文献   

7.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考古资料.它的表现形式、刻画方法以及符号的组合形式对研究我国汉文字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苏澄湖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一直被当作文字来释读,解说各异。第一个符号代表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第二个符号代表王这一阶层,第三个符号代表巫觋阶层,第四个符号代表族这一阶层,四个符号表达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分层观念。综合考察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刻划符号,龙山时代应是文字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9.
杨家湾遗址发现的陶文剖析余秀翠根据考古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早在汉字体系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进行过种种的探索与尝试,为文字的创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上有不少刻划符号,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刻有各种各样的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1991年新密黄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补充.本文重点介绍H1以及所包含的一片卜骨.卜骨上面的刻划符号,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墩遗址、侯家寨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在制作风格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文化特征。将双墩和侯家寨等相关遗址的彩陶和红衣陶的制作工艺作比较分析,明确了红彩和红衣的物相,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年;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年。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10件玉器,分为钺和环两类。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用玉习俗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将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该地区的埋葬制度,甚至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与动因。  相似文献   

16.
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分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重新检索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及其层位关系,从该遗址发现的墓葬本身出发,将贾湖遗址发现的墓葬分为三期。从而为讨论贾湖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布局情况、相对年代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讨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New human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during recent excavations conducted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Visogliano dolina (Trieste, Italy). They are represented by teeth and a fragment of particularly robust mandible that for their 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al characters can be generically attributed to archaic Homo sapiens. The lithic industry is formed by flakes, carinated points, scrapers, choppers and chopping tools and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talian Pebble Culture. Sediments, pollen and faun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is part of the deposit was formed during interglacial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but not initial phase of Middle Pleistocene (isotopic stadium 13 or 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